-
1 # 遠去的微微一笑
-
2 # 何以知世
如果外力不足那麼就要靠人了,成吉思汗從蒙古一地席捲亞歐大陸應當最有資格。女真從彈丸之地建立滿清也是。所以國力不能決定戰爭的勝敗,人定勝天。
蒙古是草原部落,後勤幾乎是沒有的,完全靠天吃飯,如果一戰不能勝就要撤軍不能長期對質。但是在鐵木真一生60餘戰中只有一次敗績,還是在他統一蒙古之前了。在他的鐵騎下只有金人是對手,其他國家幾乎都是隨便一腳。
宋朝是歷朝歷代最有錢的國家,經濟極為強盛,錢多糧草多,人多該賠款還是賠款,該割地還是割地求和。
-
3 # 萌萌噠魯肅
看到標題,我第一時間想到了戰國時期樂毅伐齊,超典型的弱國,綜合實力排也就能和南韓扳扳手腕,經常被其他大國欺負或者無視。可是,就這樣的一個小國,卻創造了歷史上有名的弱國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
事情是怎麼回事呢?
大家知道,戰國七雄中,齊國可謂是東方超級強國,尤其是春秋時期齊桓公在管仲的輔助之下,威震天下,可謂春秋五霸之一,即使戰國後期,齊國國力衰弱,但也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廢話不多說。
燕國本來偏居北方,遠離中原戰爭漩渦,但卻經常遭到北方遊牧民族的騷擾,人家動不動就下來擼你一下,所以燕國國力發展非常緩慢。再戰國七雄中就是個小角色,可有可無。
到了燕王噲統治的時候,這位老兄不知道哪根筋搭錯了,要學堯舜時期禪讓制,能者居上,居然要把自己的王位讓給手下的大臣,這不亂套了嘛,燕國國內因此動亂不堪。此時齊國看到燕國出了亂子,機會來了,嘿嘿,立馬率軍攻佔燕國,燕王也被人家給砍了,燕國就這樣淪陷了。
別的國家一看燕國被齊國佔領,人心惶惶,怕哪天齊國打我們頭上咋辦,於是馬上組織聯合國軍進行干預,齊國迫於壓力,撤軍了。
燕國這邊呢,換了新老闆,這傢伙就是在南韓當人質的燕公子職,也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燕昭王。
這傢伙因為在外面吃了苦,當國君後勵精圖治,“千金買馬”招攬人才,打算對齊國復仇。
於是一代名將樂毅來到了燕國,並得到了燕王重用。
此時的齊國還是實力非常強大,相繼打敗過楚國、韓趙魏三晉聯軍、又打敗過秦國、又滅掉了宋國。簡直就是打架小霸王啊。
齊國取得這麼好的成績,齊閔王自我膨脹到了巔峰,對內對外開始越來越殘暴,國外諸侯都對他不滿,但是看不慣人家又打不過人家。
燕昭王看在眼裡,復仇的機會來了,於是偷偷聯合趙國、南韓、魏國、秦國準備攻打齊國,樂毅作為總指揮。
由於樂毅的才幹,五國聯軍勢如破竹,一下子打到了齊國的腹地,但齊國畢竟太大,於是樂毅說,這樣吧,咱五國呢在一起發揮不了作用,我們將齊國分為五大區,每個區設最高長官,由我統一排程,大家攻佔多少拿多少。
這下好,大家積極性起來了,不到半年,燕軍聯軍攻佔齊國七十餘城池,齊國被打得只剩倆座城池,隨時有滅國的可能。
燕軍在齊國大拭燒殺搶掠,以報當年滅國之仇,無數財富被運到燕國,燕國一夜暴富,直接從貧窮國家躍升到發達國家。
但。。。燕國畢竟是燕國,此次大勝,就像窮小子買彩票中大獎一樣,風光一瞬,得意忘形。由於樂毅功高震主,燕昭王漸漸疏遠了他,等昭王一死,新王不待見樂毅,樂毅的好日子到了盡頭,逃到了趙國,燕國由此再次衰落。。。
-
4 # 放棄的回憶
這個問題是非常矛盾的。問題的前提是:打仗,或者說戰爭的勝敗的決定性因素在於國力,一個國家的國力體現在武器的先進、人力的多寡、糧草的集散。這就說明,一場戰爭從根本上打的就是後勤。
左右戰爭的決定性因素最終還是在於參與戰爭的人,人才是第一位的。文化昌盛的國度往往能誕生或者培養出頂尖的統帥將領,而那些狹小貧弱的國度,往往受到資本和環境的限制,國內無法誕生出色的頂尖人物。
那些國力強大的國度,不僅能夠提供頂尖的統帥將領,而且能夠提供先進的武器、眾多出色計程車兵,糧草等後勤供應的集散籌備能力,動員能力也是非常強大的。
戰爭的啟動,國力強大的國度或許在某一場戰役中有所損失,但是從整個戰爭來說,取勝的一定是國力強大的那個國家。在古代,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大國的比拼都是國力的強橫。
問題的後半部分卻否定了這個問題前半部分的前提,既然戰爭的決定性力量是國力,那麼也就不存在國力弱,反而勝多敗少的情況。
當然,從歷史的表象來看,在古代中國出現了很多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大家熟悉的比如三國的三把火。官渡之戰,曹操以弱勝強大敗袁紹;赤壁之戰,東吳大敗曹魏;彝陵之戰,東吳大敗蜀漢。還有諸葛亮的數次北伐戰爭,大部分都是取勝的,但是戰果有限。這些都是國力弱卻取得勝利的戰爭。
再說劉邦與項羽的楚漢之爭,劉邦依靠關中的實力底蘊,在兵力上遠勝項羽,多次大戰,項羽都是以微弱的兵力殲滅數倍於己的劉邦重兵集團。項羽在戰爭的勝敗上,是無數次的取勝,卻敵不過劉邦垓下之戰的一戰定成敗。垓下之戰,劉邦以五十萬大軍,以韓信為主將,圍攻項羽十萬大軍。五倍的兵力下,加上韓信不弱的指揮,項羽最終兵敗自殺。
這就說明了一點,如果是國內的統一戰爭,或者說軍閥混戰,戰爭決定性因素不在於軍閥的最終實力,也不在於戰爭的成敗。而在於政治的成敗,在於人心的得失。得人心,自然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什麼是國內戰爭?在古代中國,像蒙古崛起於漠北,滿清崛起於東北,實際上這都是國內戰爭。他們的崛起在於金國明朝的統治秩序已經崩潰,蒙古或者滿清從本質上說是起義軍,與其它的起義軍並沒有什麼不同,最大的不同,或許就是帶有鮮明的民族起義特色。
蒙元能統一中國,在於大陸擴張時代海外擴張階段已經到來,中華文明的發展已經達到了大陸擴張時代南北擴張階段的鼎峰,土地的開發,人口的增加已經達到了時代階段的最大值,需要國家統一,從而建立起統一而強大的帝國,發動對外戰爭,開疆拓土,增加地理環境,滿足國家和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需要。
中華大地,只有漠北,原來國家力量的統治較為薄弱,從而能崛起全新的政權,其它地區都在宋遼金夏四國強有力的統治之下,推翻腐朽統治的起義並不少,但是都被強有力地鎮壓了,能夠擔當起開啟新時代紀元的政治力量只有漠北的蒙古。
蒙古西征,滅國無數,不是野蠻征服文明,也不是一群遊牧民打敗了文明國度。蒙古西征的勝利是文明碾壓的勝利,先進的武器,先進的軍隊組織形式,都是西方國度根本無法預料到的。花剌子模的君主打死也想不到蒙古軍中有火藥武器,也想不到原本可以阻擋蒙古騎兵的城池,在一頓炮火下就被攻陷。不用長期圍城,只需要一夜炮火,這就是文明的碾壓。
從來就不存在野蠻征服文明,而文明同化野蠻的說法。如果野蠻能夠征服文明,那麼文明還有什麼意義?
中國古代的內部戰爭,那些建國的割據勢力根本就不能算是國家。就像現在的臺灣,能算國家嗎?三年解放戰爭是國家戰爭嗎?國家內部政治勢力的爭鬥,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戰爭打的都是人心,勢力弱的一方只要政治正確,得人心,那麼就能摧枯拉朽,以弱勝強,取得最後的勝利。
回覆列表
天下最強者莫過於秦,這一認知其實是在商鞅變法之後,商鞅變法之前秦國一度被認為是野蠻人,不知中華之國衣服華章,一直到秦穆公時期,秦穆公文攻武略,先後滅掉西方戎族所建立的12個國家,開闢國土千餘里並穩定大後方以後,才奠定了其作為春秋大國的基礎,從一邊緣小國一躍成為春秋大國;
但是在秦穆公還保留了殉葬的傳統,使得文武大臣紛紛殉死,當時的秦華人才為之一空,後代的秦國國君紛紛無力施展,此時的秦國可稱得上國力羸弱,但是秦人骨子裡的嗜血,使得秦人在戰爭中悍不畏死,一往無前;
赳赳老秦,共赴國難,聲震他國,慷慨激昂!!因此對外戰爭鮮有敗績。秦之一統天下,必有其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