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新民意報一郜雅吧

    一、吃大虧的清緬戰爭

    拜鴉片戰爭時,清軍面對英法洋槍洋炮的崩潰慘敗所賜,鴉片戰爭前的清王朝,也就落了個出名槽點:不重視火器。

    不過,真要拿這句吐槽,來套清王朝的軍事史?顯然是很冤枉。

    因為從明末八旗打天下開始,清王朝的一大重要成功經驗,就是對火器技術的積極學習:努爾哈赤起兵前,就積極學習明朝的火器技術,體會了明朝“紅衣大炮”的威力後,清太宗皇太極也是迅速改進研發,叫這“大殺器”成了清軍取天下的神器。哪怕康熙雍正年間,這熱情也常見高漲:康熙年間清王朝研發了大量火炮,技術均為世界前列。雍正年間火槍大量裝備清軍,還從準噶爾引進了“贊巴拉克”火槍,火力刷刷升級。

    一個國家最重要的問題就是思想問題,思想出了問題,武力就是一個陪襯。在乾隆年間,就形成了一個重要的思想叫“騎射立國”,這是乾隆自己欽定的。這一思想也直接導致了,此後中國100多年軍事技術幾乎沒有進步,並且是全方位的落後。

    國學頻道

    廣告

    清緬戰爭大清吃了火器的虧 為何還堅持“弓馬騎射”?

    我們愛歷史

    07-30 13:08

    null

    一、吃大虧的清緬戰爭

    拜鴉片戰爭時,清軍面對英法洋槍洋炮的崩潰慘敗所賜,鴉片戰爭前的清王朝,也就落了個出名槽點:不重視火器。

    不過,真要拿這句吐槽,來套清王朝的軍事史?顯然是很冤枉。

    因為從明末八旗打天下開始,清王朝的一大重要成功經驗,就是對火器技術的積極學習:努爾哈赤起兵前,就積極學習明朝的火器技術,體會了明朝“紅衣大炮”的威力後,清太宗皇太極也是迅速改進研發,叫這“大殺器”成了清軍取天下的神器。哪怕康熙雍正年間,這熱情也常見高漲:康熙年間清王朝研發了大量火炮,技術均為世界前列。雍正年間火槍大量裝備清軍,還從準噶爾引進了“贊巴拉克”火槍,火力刷刷升級。

    null

    可以說,從清朝開國戰爭起的一百多年裡,每當在戰場上吃了火器的虧,大清朝的反應,通常都十分迅速,從仿造到改進研發都不含糊,很快手裡就有青出於藍的硬傢伙。但是十八世紀末,有一場戰爭卻成了例外:清緬戰爭!

    清緬戰爭,爆發於乾隆二十七年(1762),是乾隆皇帝“十大武功”之一。但這“武功”,卻打得相當艱苦。面對緬甸對中國西南邊境的入侵,清王朝前後四次出擊,動用水陸精銳六萬多人。但計劃裡的摧枯拉朽,卻打成了慘烈的拉鋸戰。清軍多次遭到慘敗,雲貴總督明瑞戰死,經略傅恆累病在前線,最終終於在乾隆三十四年(1769)議和停戰,才算結束了這場煉獄煎熬。

    而在這前後慘烈大戰裡,清軍付出了至少一萬九千人的傷亡,尤其叫清軍前線官兵印象深刻的,竟是緬甸軍隊犀利的火器:當時的緬甸,已經透過各種渠道,從英華人手中得到大量先進槍炮。魏源的《聖武記》裡記載,裝備著西洋槍炮的緬甸戰船,更是在前線河流裡橫衝直撞,不但火力十分犀利,且操作起來“旋轉如飛”,給清軍帶來了極大的傷亡。這場戰爭之所以打的苦,重要一條,就是裝備上吃血虧。

    二、騎射立國思想

    不思改變的直接原因,就是清緬戰爭爆發的乾隆年間,清王朝一個重要的軍事思想:騎射立國!

    null

    在那個全球戰爭都走向熱兵器化的年代裡,大清朝為何要“騎射立國”?在當時乾隆皇帝看來,這其實很有必要。首先是環境問題,平定準噶爾後,放眼東亞大陸,清王朝已然無強敵。而開發火器又是個費錢的事兒,鑄造一門新火炮,錢就是嘩嘩往裡扔,顯然不值得。反而是“騎射”這技術活要更抓緊。更重要的是統治思想問題,強調“騎射”,特別是清朝皇族子弟重視“騎射”,也就意味著保持驍勇善戰的精神,永固大清江山。

    所以,就是在清緬戰爭前後,乾隆皇帝對“騎射立國”,看的十分重:乾隆十七年(1752)時,專門在紫禁箭亭和八旗校場等地立碑,嚴令皇家子弟“熟練騎射”。地方的八旗武將們,從此出行也只許騎馬,不許坐轎,否則“照違制例治罪”。乾隆年間還舉行了二十八次“木蘭秋獮”,說是打獵,其實就是軍事訓練,帶著大家一道練騎射。

    三、嚴重斷層的清朝軍工

    那麼退一步說,如果清王朝真能從清緬戰爭裡幡然悔悟,從此拼命引進西方槍炮,那麼19世紀的鴉片戰爭裡,清王朝能否改變戰敗厄運?實事求是說,依然很難。

    因為發展火器,僅靠引進還不夠,更要靠自己強大的軍工產業。而這事兒,又是乾隆年間一大敗筆。

    比起之前康熙雍正年間,清王朝強大的火器生產能力,乾隆年間時,由於諸多記載火器研發技術的圖書,統統被當做了“禁書”,以至於“於是所謂《四庫全書》中關於兵器一端,幾至闕如”。清王朝的火器生產,理論上就斷了層。

    實踐中就更慘淡了,鑄造槍炮的工匠,技術水平一撥不如一撥,外加乾隆年間腐敗加劇,偷工減料也成風。到了乾隆帝去世時的嘉慶四年(1799),清王朝改裝了一百六十多門火炮,結果射程竟只有百步。改裝後的火器,竟比康熙雍正年間弱得多。

    甚至,到了鴉片戰爭爆發時,清王朝緊急鑄炮,卻發現連昔日的好些珍貴圖紙資料都丟光,能找到的圖紙,竟只有康熙年間的。到了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時,面對迫近通州的英法聯軍,大學士瑞麟更大聲疾呼,要求把清王朝庫存的南明火炮拉出來抗敵——近二百年前的火炮,大清竟還要用!

  • 2 # 中國河東文化

    清緬戰爭是18世紀末中國的清王朝和緬甸的貢榜王朝兩個國家圍繞著國境領土和資源上發生的戰爭。歷時7年,以大清王朝的勝利才落下帷幕。雙方總投入了115000人的兵力,清王朝死亡14000餘人,而緬甸死亡了4000餘人。

    透過死亡人數就能看得出清王朝付出了怎麼樣的代價,才贏得了這場勝利。其實在早起清王朝起家時是非常的努力學習火器技術的,努爾哈赤在創業前就非常的積極學習火器技術。兒子皇太極也是積極的研究和改進火器。康熙時期更是創造出了“神威無敵大將軍炮”狠狠地給沙皇俄國上了一課,可想而知當時中國的火炮技術的發達程度。雍正年間清軍更是大量的裝備了火槍。

    基本上清王朝在火器上吃的虧很多,但是基本上都是吃了虧立馬就反應過來了。可是偏偏就是乾隆時期的清緬戰爭出了問題。

    清緬戰爭發生於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緬甸突然對,清王朝邊境侵犯,清王朝前後四次出擊打了7年。雲貴總督明瑞戰死,到了1769年才結束。前後死亡人數巨大才結束。

    明明死亡人數巨大,這麼大的虧,乾隆皇帝為什麼還是沒有反應。主要的原因有:一是“騎射立國”的思想,清王朝歷任皇帝都是從小學習騎馬和射箭的。當時乾隆皇帝時期,清王朝已經是無敵的存在了。更新一批新的火炮和火槍是極其費錢的事情,不去學好老祖宗教他們的騎馬射箭方便,保持著驍勇善戰的精神,就能穩保大清的江山。二是嚴重的斷層軍工,因為發展火器靠引進是不夠的,需要靠自己強大的軍工產業。早期雍正年間的軍工發展,乾隆年間把大量的火器技術圖當做了“禁書”,所以在乾隆這裡就出現了斷層。由於乾隆年間腐敗問題加劇,鍛造槍炮的師傅技術也出現了很大的問題,偷工減料的事情層出不窮。鍛造出來的火炮射程只有百步左右。

    也就是從這裡幾千年的王者,一步一步變成的青銅。

  • 3 # 宋光華的歷史天空

    以小族臨大國,當然要謹防漢人造反,火器射程遠,威力大,如果不禁止,漢人人數多,起來造反滿清絕對抵擋不住。

    康熙是有人發明了連發槍,結果被康熙發配邊疆,最後客死他鄉。

    清朝之所以推崇大炮也是因為大炮不好造,成本高,普通人玩不起。

    清朝做法和元朝差不多,漢人不允許科舉,幾戶人家擁有一把菜刀,但是這種做法依然不能阻止人民起來造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諾勝過千金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