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梵果001

    語言的產生是為了溝通和交流,從而達到一致性的標記符號和發音。語言源於生活,離不開實踐,就像魚兒離不開水。學習少兒英語,並不是額外的附加,而是減少不必的。比如學英語發音,模仿老師,而發音的主體是孩子;在模仿英語發音的時候,只是減少錯誤,將不必要的去掉,將不正確的歸於正確而已。學習的過程,應該是讓生活和溝通更順利,方便和輕鬆,而不是越學越沉重。比如詞彙的增加,並不是讓詞彙一直不變的記憶,而是透過記憶來培養能力,從而提升認知和理解水平,就算忘記了,遇到或需要的時候,也能夠及時聯想和應用。孩子不可能把詞彙都記住了,才去學口語;而不是隻學口語,而不學詞彙。認知詞彙,是為了更靈活的應用口語表達。這就會決定了孩子的表達水平,就像爬山一樣,並不是走過了就要把腳下的石頭一起帶著走。

    少兒英語的進步,並不是知識量的增加,而是能力的提升。有能力的孩子,在生活中或課堂上的學習中,透過新舊知識的交替和模仿,來驗證學習能力,方法和思維。能力就像走路的方法,怎麼走是透過練習形成的;而具體去哪裡,是靠孩子的興趣,平時除了課堂知識的複習,還可以培養孩子對英語的興趣。興趣是什麼,比如孩子平時喜歡玩足球,並不是足球的樣式,材質,花紋讓孩子感到有樂趣;而是在體驗中,把它當作媒介,而遊戲思維是看不見的。看見的只是過程中的表現形式。正是透過表現形式,讓孩子參與其中,才逐步瞭解過程,建立這樣那樣的思維,其實也是頭腦中的方法,在語境和環境中的主動參與。能體會到掌握,互動,並配合家長的引導,才會感到其中的樂趣。

    而少兒英語聽說讀寫能力掌握的過程,是透過課堂老師的正確培訓,課後家庭環境的有效複習。互動的過程,是相互的,孩子提問,老師或家長回答。老師在課堂上提問,孩子回答。這是有區別的。孩子主動提問,大多是新奇,或創新性的想法,或對未知的疑問;而家長和老師的回答,也是具有代表性的,要有說服力,教育意義。而老師在課堂上對孩子的提問,是針對性的教學,包括方法和知識的結合,目的是讓孩子能儘快掌握詞彙,語法,音標,句型,時態等。這些是基礎,也是將口語或閱讀的句子,拆開了,逐個結構性的分析和記憶;然後再靈活應用。就像搭建積木一樣,是有方法的,基本組成是看起來不是在說英語;當熟悉並掌握了之後,說的英語就遊刃有餘了。

    還沒遇到學科英語之前,是培養興趣,而興趣是建立在孩子喜聞樂見的環境和互動中。付諸於英語聽說讀寫的方法,在知識上得到積累,在能力上有所磨合。當孩子嘗試用英語方法來表達的時候,應給予積極鼓勵;重複會讓孩子感到成就感,引導會讓孩子有不斷進取的動力。這也是平時家長和孩子相處中,不能一味滿足;因為滿足就是答案,生活中的答案給得太多,孩子思考的機會就少了。而孩子成長的過程,就是自我調整和適應,不斷進步的。英語環境,會讓學習效果更直接;教學環境,會讓孩子對學習感興趣;複習環境,會讓孩子樂於分享,善於思考。學而知之,是主動去練習,在練習中找到樂趣,因為過程是漫長的,持久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軍事上“戰術”和“戰略”有什麼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