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四川達州人
-
2 # 落葉松25
是必然的,就是瓜熟蒂落的道理,只是看誰做得更好、用的成本更低而已,不管是經濟成本還是其它成本。秦始皇的偉大之處是在“統一”二字上,還有就是開疆拓土,為中國的版圖形成奠定了基礎。
-
3 # 中華虎賁軍
我覺得是必然的,秦國自從商鞅變法之後,國力日漸變強,緊守函谷關招賢納士,又吞併巴蜀糧倉沒有了後顧之憂能臣名將輩出,反觀關東六國一直在征戰不休,而且昏君比較多,更加劇了六國的衰敗,最後秦國遠交近攻逐一擊敗六國也是必然的。
-
4 # 惜花公子
暢談歷史風雲,看惜花品歷史。秦始皇一統天下有著部分的偶然與大部分的必然,使其成為成為大一統的最高統治者。
一、前人栽樹
從戰國七雄,當時的秦國在各方面的發展都不比別的國家強盛,既不是最優秀的,也不是最落後的。而最為統治者的高層意識到這一點,怎樣讓自己國家變得強盛,成為所有諸侯國中最強的。重用商鞅,對於商鞅的變法全面支援,而商鞅的變法是全面系統的,從社會各個方面都進行了改革,大大緩解了社會矛盾日益加劇的情況。透過商鞅變法,前後短短十多年間,被治理得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秦人皆“勇於公戰而怯於私鬥”,聞戰則喜,“鄉邑大治”。為後期問鼎天下打下牢固的基礎。
二、合理的部署與配合
透過變法,使其短短數年間從軍事、經濟等各方面一躍成為七國中最強的諸侯國。在進行滅六國計劃中,在外交上採用“遠交近攻”相互離間,互相猜疑,使其從軍事上能夠實現個個擊破戰略目的。自身軍隊建設上,打破原有的一些常規,實行軍勳制度。讓能者上,軍士之間靠本事吃飯。而在武器方面也進行革新,與外交政策相互配合,讓統一變得更加現實與實際。
三、多國間的成見、人人只求自保
在秦國露出鋒利的爪牙後,各國間更多的是坐岸觀火與亂中分羹。對於秦國這個隱患估計不足,盲目樂觀。使其在擴大領土面積後,軍隊得到較大的休整,新的疆域能得到穩固統治。一次次的放縱錯失了最佳良機。為後來的滅亡埋下炸彈。
總之,秦國在進行變法與改革的時候,其他國家卻還在安於現狀。使其變得更加的落後,而落後就要捱打。歷史機遇、充足的戰備物資、訓練有素的軍隊、盲目樂觀的對手等等巧合與絕對實力下,成就了一統天下的始皇帝。成功都是留給有準備人的。
-
5 # 秋媚讀史
天下一統是大勢所趨,由秦國主導是必然,秦始皇完成統一具有偶然性。
經過幾遍的諸侯混戰,各國都疲憊不堪,民不聊生,不管是老百姓還是君王都渴望停止戰亂。
在春秋戰國時期,區域性的統一一直都在進行中,幾百個諸侯國在你爭我斗的過程中走向消亡,最後只剩下幾家具有競爭力的諸侯。爭霸也是一個名族融合的過程,各國在政治、文化、習俗、貨幣等方面都各自為政,不利於彼此的交往。連荀子都斷言,“天下二十年內將是統一”。
秦國在商鞅變法後脫穎而出,一躍成為當時的超級大國,經過幾代國君的經營,已經具備統一的實力。政治上適應當時最先進的封建集權制;經濟上承認私有制,極大調動生產積極性;軍事上按軍工授爵,調動士兵的積極性;秦國當時海納百川,廣泛重用最優秀的國際人才。
到秦始皇時代,嬴政具有雄才大略,調動了全部資源,一摧枯拉巧的氣勢橫掃天下。最終六王畢,四海一。就當時客觀的國際形勢而言,秦國必然會統一天下,沒有嬴政也會出現其他“秦始皇”。成熟的果實,只需一個人摘取。
-
6 # 山林騰勝
秦始皇統一天下,即不是偶然也不是必然,那是嬴政個人雄才大略及重用人才的結果,有前人的努力,更有自身的能力才行。前人的努力很重要,但秦始皇個人的能力也更重要。秦始皇繼位前,他曾祖父秦昭襄王再次攻伐趙國失敗,他父親莊襄王攻伐魏國也失敗了,秦國滅一國都不容易,別說滅六國了。而且在秦始皇滅六國的過程中,曾三次親臨前線督戰,這更說明了統一過程是險象環生,阻力重重。況且秦始皇繼承王位時只有13歲,能力要是稍微弱點,恐怕就是個傀儡,早在朝庭內部鬥爭中被玩死了。
-
7 # 賤議你讀史
秦始皇一統天下,是歷史的必然性!
一、奮六世之餘烈
西漢時期,賈誼的《過秦論》中有這麼一句:"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我先梳理一下始皇帝之前的六位秦國君王的執政。
1、秦孝公
實行商鞅變法,秦國開始崛起,由弱變強,走出函谷關。
2、秦惠文王
平義渠,安定了後方;滅巴蜀,得到了糧倉;東出函谷關,正式把魏國從霸主的位置上拉下來,使得東方各國開始懼怕秦國的兵鋒。
3、秦武王
這個君王是個意外,舉鼎而亡,給濃重的秦國曆史增添一絲戲劇化的色彩,雖然在位時間短,但也不是個昏君。
4、秦昭襄王
這個時期,爆發了著名的“長平之戰”,昭襄王在位後期,東方六國,以一己之力,已經無法和秦國相抗衡。
5、秦孝文王
在位三日去世,屬於過渡期。
6、秦莊襄王
秦始皇之父,在位三年去世,屬於過渡期。
在秦昭襄王時期,秦國已經具備了初步統一天下的實力。
我們再來看看秦始皇自身的才能。
二、打鐵還靠自身硬
秦始皇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王,從即位那一日起,他的目標就是一統天下。這個眼界,和只知道自保的東方六國相比,那就是螢火之比日光。
我們從秦滅燕國一事中,從中就能看出來秦始皇的氣魄。
李信的二十萬大軍被項燕擊敗,秦始皇不得不請出王翦,並同意讓王翦帶領六十萬大軍出征滅楚。
六十萬大軍啊!咱們可別只是當成數字來看,這可是傾全國之力了。倘若王翦擁兵自立,或者說是像趙匡胤那般,我想,秦始皇的內心不是沒有這種防備。所以,王翦第一次提出建議的時候,才會被否決。
可李信不爭氣,滅楚又只能依靠王翦了,這個時候,咱們如果身處秦始皇當時的位置,你會怎麼做呢?
只有非常之魄力,才會做出非常之舉!
也就只有秦始皇這種大手筆,才能一統天下!
綜上所述,秦始皇自身就是一個雄主,又踩在巨人的肩膀上,一統天下是歷史的必然!
-
8 # 帝國烽火
必然中的偶然。所謂必然者,是秦王朝必將一統;所謂偶然者,就因為在大秦帝王中出現了秦始皇,若是當時的秦王不是秦始皇,那麼秦國的統一還有可能需要延續幾代人。
秦國自秦孝公開始進行商鞅變法以來,國力逐漸走向強盛,而商鞅變法的實施,使秦國有法治,“法”對國民有限制,對國君也有限制,使秦國出現昏君的機率極低,這樣就保障了秦國可以持續的增加國力。
秦惠文王採取了合縱之策,從外交上瓦解了東方諸國的連橫,這種策略可以極大的減少秦國東出的障礙,也使得東方各國猜忌不斷,在日後的幾十年時間裡都難形成正在的聯合。
秦昭襄王採取了遠交近攻之策,對韓魏趙及楚國逐步蠶食,基本上奠定了秦國的勝勢,等到秦昭襄王后期,秦國的國土面積已經基本接近其它諸國的面積之和。
後續的帝王都是在為時間比較短,到秦始皇即為,開始了逐步統一六國的路程。
從這個軌跡我們可以看到,秦國在不斷的東出,國家的實力在不斷的增強,而東方六國卻絕然相反,都在衰退,此消彼長,在這樣的歷史程序中,秦國一統天下將會是必然。而秦始皇的出現,加速了秦國統一天下的步伐,使統一戰爭提前,若按照秦國繼續持續發展的路子,可能在秦始皇時期滅掉三晉,後世君主再繼續擴張,也是一種可能,多以秦始皇的出現則是一種偶然。
回覆列表
自商鞅變法,秦國國力無可匹敵。
600萬人口就可以動員80萬大軍,而士兵渴望戰功,農夫渴望豐收多繳納糧食獲得晉升,這樣的改革,遠超其餘各國。統一天下,已經無可阻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