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往文學

    熟悉現代文學的讀者都知道,

    魯郭茅巴老曹是現代文學史上六位作家的合稱,

    魯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

    而且,大家預設的是,

    稱謂順序是按成就來排的。

    魯迅先生排第一

    自然是不用質疑的。

    郭沫若雖然因人品和新詩剛成型的粗糙被詬病,

    但也以《女神》的詩集勉強站住了腳跟。

    大家就開始質疑茅盾的地位,

    茅盾的成就,真的超過同時期其他作家嗎?

    他的小說,真的屬於文學作品嗎?

    01

    對茅盾的兩種不同的研究觀點

    茅盾的經典意義主要被定位為兩個方面:其一是他在長篇小說創作上所取得的成就,他的《子夜》往往被看做是中國現代文學長篇小說走向成熟的標誌;其二是他對現實主義理論的倡導和實踐,包括他早期對於自然主義理論的翻譯和介紹,進而使中國的現實主義文學理論和創作逐步清晰並不斷髮展起來。

    當然,還有一點,就是以茅盾名字命名的長篇小說文學獎,成為了當代中國文壇最具影響力的文學獎之一,並推選出了一大批優秀的現實主義長篇小說創作,形成了當代文壇長篇小說創作的繁榮景象,這些都可以追溯到茅盾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開創的現實主義傳統。

    然而茅盾作為一位經典作家,其在當代的命運卻頗為坎坷,一方面是學界對於茅盾的評價開始出現諸多爭議乃至尖銳的批評,以上世紀80年代開始的重寫文學史的浪潮為代表,把茅盾推向了風口浪尖,例如:批評茅盾的《子夜》過於強調所謂政治標準和正確觀念的指導,缺乏作家自身的“主體性”,混淆了“現實世界”和“藝術世界”的界限,認為茅盾的《子夜》是“一份高階的社會檔案”.

    另一方面,相比較於沈從文、張愛玲、錢鍾書這些被不斷重新挖掘、闡釋的作家,大眾讀者對於茅盾的關注日趨冷落,文學史上的經典作家在當下市場中卻沒有獲得太多的受眾群體,似乎茅盾僅僅只是過時的、過氣的作家,就像人們調侃經典的那樣:“所謂經典,就是那些誰都認為偉大、崇高、而誰都不願去讀的東西。”

    因為所謂“文學性”、“審美性”的缺失,因為不受市場、讀者的青睞,茅盾作為經典作家的地位開始受到質疑。

    02

    文學史對茅盾評價的改變

    王瑤先生是現代文學學科的奠基人,《中國新文學史稿》奠定了現代文學史寫作的基礎。《中國新文學史稿》以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論》為理論框架,對於文學史的寫作,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這種意識形態性質。

    在《中國新文學史稿》中,茅盾的小說收入到《透視現實》這一章節中。對於茅盾的評價,時刻以革命傳統和階級立場為標準。對於《蝕》這部作品的評價:“《蝕》中體現了變革現實的要求和個人主義靈魂之間的矛盾構成了主人公的悲劇命運。而《蝕》三部曲的問題在於感到了幻滅的悲哀和消沉的心情”。②從這可以看出王瑤否定文學作品中的消極頹廢情緒,要求文學作品要鼓舞人民的革命樂觀意識,激發群眾不畏艱難追求革命的勝利。

    嚴家炎是認可茅盾的人,他在其著作《中國小說流派史》中從思潮流派角度充分肯定了茅盾小說的文學史意義,精深地概括了“社會分析派”具有“小說家的藝術、社會科學家的氣質”的創作風貌,肯定了新文學發展中的這一寶貴經驗和優良傳統。

    藍棣之則呈現了相反的觀點。他在《現代文學經典:症候式分析》中說《子夜》是一部抽象觀念加材料堆砌而成的社會文獻,作品對社會生活的大規模描寫,完全是服從於作家的先行主題的。這種配合現實政治鬥爭、指向性很強的描寫,根本談不上反映現實的真實性,是笨重而使人生畏、可讀性較差、缺乏藝術魅力的“高階社會檔案”。缺乏主體性體驗,缺乏時空的超越意識,過於急功近利,沒有深刻的哲理內涵作為恆久啟示,缺乏對人性、生命和宇宙意識的透視。

    錢理群、溫儒敏等人主編的《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可以看作是啟蒙文學史觀影響下的文學史著作的代表,也是現今考研指定參考書目。

    裡面對茅盾的評價是:“他的藝術氣質精細沉穩,具有開放的中國民族心理的現代作家。”以啟蒙開放的態度來評價茅盾,對於作品的評價也著眼於新的正規化和對外國文學的借鑑,明確茅盾對於小說的創新以及對外國文學的借鑑,開啟了啟蒙式的話語評價。

    03

    茅盾與子夜

    《子夜》成就了茅盾的經典地位,決定了茅盾文學生涯的高度。

    早在魯迅給曹靖華的信中,就有過對於《子夜》的經典評價:“國內文壇除我們仍受壓迫及反對者趁勢活動外,亦無甚新局,但我們這面,亦頗有新作家出現;茅盾作一小說曰《子夜》(此書將來寄上),計三十餘萬字,是他們所不及的。”

    這段話經常被人引用,卻也常被人習慣性忽略而未曾深入思考分析。以魯迅敏銳、挑剔的眼光,為什麼對《子夜》推崇備至,要將《子夜》作為左翼文學創作的實績,並加以肯定,這至少說明了魯迅對於茅盾的《子夜》是認可的,也充分說明了《子夜》作為長篇小說在魯迅心目中的地位。

    任何作品都不是完美無缺的,都會有瑕疵,但是之所以被魯迅這樣的作家所推舉,最終成為現代文學史上的經典,我們應該追尋探討的是《子夜》這樣的作品究竟有什麼優點,對小說藝術究竟有什麼貢獻,而這些優點和貢獻是巴金、老舍、沈從文所不具備的,才最終確定了《子夜》作為經典的意義。

    茅盾在《子夜》中以其史詩般的氣魄、宏闊的小說藝術結構,所表現出來的對於當時中國社會的深度關切和剖析,對於資產階級命運、時代精神的現實表現和歷史訴說,這些都是茅盾作為經典作家被反覆強調和肯定的,所謂政治傾向過於強烈、人物形象模式化這些指摘,並不能成為掩蓋茅盾這些優點的理由。

    此外,茅盾的經典意義不僅僅是《子夜》。

    他的《子夜》及現實主義創作,只是茅盾文學成就的最高峰,而讀者通常接受並瞭解的,有時僅僅是這一部代表作品,並不足以代表一個作家的創作全貌。事實上,茅盾為代表的現代文學作家的經典意義遠不止於此,長篇小說之外,茅盾還有多種不同題材、不同形式的中短篇小說,其中有些作品,從文筆的精粹、藝術的成就甚至思想的深刻來講,並不遜色於他的那些長篇小說;在創作小說的同時他還寫作了大量的散文,無論是抒情敘事的,還是議論文和雜文,都顯示了茅盾內秀、敏銳的獨有個性。

    如果使讀者全面地接觸茅盾的創作,會發現茅盾筆下存有的一個多向度的文學世界,《蝕》三部曲裡塑造的鮮活傳神的都市女性形象,現代文學史上難有作家可出其右;具有古典文學餘韻的小說《霜葉紅似二月花》,則彰顯著茅盾作為一個小說家的深厚功力;30年代茅盾與魯迅在《申報·自由談》上有大量的雜文創作,尖銳犀利的針砭時弊、對於黑暗勢力的猛烈抨擊,更是把雜文的戰鬥性發揮得淋漓盡致;更為難得的是茅盾創作之外還是一位優秀的文論家,理論與創作齊頭並進。這些在學界看來基本的知識,但是從讀者接受的角度來說,卻是他們鮮有接觸和了解的,這也造成了他們不能完全瞭解茅盾的價值,對於茅盾存有一些偏頗的評價和看法。

    說到底,茅盾之所以是茅盾,是因為他在特定的歷史語境中寫出了特定的作品。只有放歸到那個時代,我們才可能更好地去理解他的作品,而不是根據以後某個特定時代的需要簡單粗暴地去評說他。正如茅盾自己所言:“當形勢突變時,我往往停下來思考,而不像有些人那樣緊緊跟上。”這既使他的作品呈現出與那個衝動的時代格格不入的理性與沉靜,也讓他的作品一遇到沸騰的時代總要受到各種非議。但也恰恰因為是這一點,茅盾依然警示著我們。

    參考資料:

    不同史觀下不同的茅盾--從不同文學史著作對茅盾的敘述看史觀的變化 /莊建建

    茅盾及現代文學的經典意義 /劉勇 張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韭菜根怎麼修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