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歲月悠然
-
2 # 李小康一無所有
比如范進,一輩子要不在考科舉,要不就是在去考科舉的路上,最後中舉後卻喜極而瘋,也從側面反映了科舉制度的弊端。
-
3 # 歷史訪談
1 按圖索驥(出自明·楊慎《藝林伐山·卷七》)
春秋時期,秦國有一個人特別善於識馬、選馬,人們都稱他是伯樂。伯樂寫了一本專門相馬的書叫《相馬經》。伯樂有一個兒子把《相馬經》背得很熟,然後就覺得相馬特別容易。有一天這孩子就看到一隻癩蛤蟆,想到書中寫到“額頭隆起、眼睛明亮、有四個大蹄子的就是好馬”,再一看這蛤蟆額頭隆起來,眼睛又大又亮,不正是一匹千里馬啊。然後他就激動的把癩蛤蟆抓回家指給他爸說:“爸爸,我找到了一匹千里馬,其他條件都符合,就是蹄子感覺不夠大”。
2. 一葉障目(出自三國魏邯鄲淳《笑林》)
楚國有一個人,家裡比較窮,總想弄點外快。然後有一次他有幸讀了《淮南子》,看到書上有這樣的記載:螳螂在捕蟬的時候會用樹葉子遮擋住自己的身體,這樣蟬就看不到它了。這人一想,如果我也能得到這片樹葉子把自己遮住,是不是別人也就看不到我了。然後他就跑到一棵樹下找遮住螳螂的樹葉子,說來也巧,剛好有一隻螳螂在樹葉後準備捕蟬。他高興去摘樹葉子,不料失手把樹葉弄地上混在一堆樹葉裡面找不到了。一看這情況,他索性把地上所有樹葉都裝筐裡帶回家,然後拿樹葉一片一片的遮住自己眼睛問他妻子能不能看到他,他妻子剛開始還好聲好氣的說能看到,後來煩不可耐,就說看不到了。他一聽高興極了,拿著樹葉就到街上遮住自己眼睛偷人家的東西,結果當場被官差逮住了。
3. 紙上談兵(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戰國時期趙國有一員大將叫趙奢,屢立戰功。他有一個兒子叫趙括,從小就喜歡學習兵法,談論用兵打仗的事情頭頭是道,趙奢曾經和他談論用兵打仗的事情,竟然都沒法駁倒他。不過呢趙奢還是不看好趙括,說他雖然熟讀兵法,但是沒有實戰經驗,之會紙上談兵,將來如果率軍打仗,估計要輸得很慘。後來秦國派白起攻打趙國,趙國廉頗應戰。廉頗一看秦軍從遠處而來,估計堅持不了多久,就憑險固守,想讓秦兵不戰自退。白起一看不行,這樣下去不是事,就到趙國散播謠言,說秦軍根本不怕廉頗,最怕的是趙括。這趙王也是一根筋,還給信了,撤回廉頗讓趙括上。趙括到了前線,變更了原來所有的軍事部署,用書上所學的理論與秦軍展開正面交鋒,結果因為不變通中了秦軍的埋伏,趙軍四十餘萬全部被俘,後被白起設計坑殺。
-
4 # 錢品聚
《笑林廣記》中記載過一個年過七十的“書呆子”,也算是古人的笑話,就說與諸君聽:
且說某秀才,年過七十,始終只知苦讀書,一生碌碌無為。
突然某天他的妻子又懷了兒子,秀才大驚之下,也很是大喜,到了給兒子取名這一步,他思來想去,認為自己到了七十這麼高的年紀,還能生兒子,便直接取名為“年紀”,誰知年紀剛出生不久,秀才的老婆又懷孕了。
等第二個兒子出生,秀才就想到自己做了一輩子學問,乾脆就給二兒子取名“學問”。
誰知等第二個兒子剛滿一歲,秀才的老婆又又又生了一個兒子,這回秀才只得無奈的笑:“我這麼大的年紀,竟然還能再得三子,真是笑話。”
於是取笑話為名,第三子就叫“笑話”。
等到三個兒子慢慢長大成人,秀才也老的走不動路了,便讓三個兒子一起去山中砍柴,結果等他們回來以後,秀才問老婆:“他們三兄弟,誰砍柴最多?”
秀才老婆嘆口氣,說:
“年紀有了一把,學問一點也沒有,笑話倒是有一擔。”
於此,這個書呆子的故事便叫做:
《笑話一擔》
《笑林廣記·卷十一譏刺部·笑話一擔》:秀才年將七十,忽生一子。因有年紀而生,即名年紀。未幾又生一子,似可讀書,命名學問。次年,又生一子。笑曰:“如此老年,還要生兒,真笑話也。”因名曰“笑話。”三人年長無事,俱命入山打柴,及歸,夫問曰:“三子之柴孰多?”妻曰:“年紀有了一把,學問一點也無,笑話倒有一擔。”再說一個春秋戰國時期的“書呆子”。
相傳,燕國壽陵有個讀書人,聽鄰居說邯鄲人走路的步伐非常優美好看,便急匆匆跑到邯鄲跟當地人學習如何走路,可由於他頭腦不靈,學了大半年都沒學成,反而還把自己本來怎麼走路給忘了,結果就只好在眾目睽睽之下,一路爬回了壽陵。。。
這倒也算是古代“書呆子”的典型了。。。
且子獨不聞夫壽陵餘子之學行於邯鄲與?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歸耳。——《莊子·秋水》 -
5 # 水煮汗青
記得讀書時候,老師經常教我們不但要讀萬卷書,還要行萬里路,很多事情只有自己親身去體驗過,才會知道其中的道理,如果只會一味的讀書就成了書呆子。說完後還給我們舉了一個關於書呆子例子:
某人讀書的時候父母特別疼他,家裡什麼事都不讓他做,飯菜都是親自送到他手裡。後來他考上了大學,必須要住在學校裡,父母給他書包裡裝了幾個煮雞蛋,沒想到直到放假回家,那幾只雞蛋還在他書包裡,已經發臭了。父母問他是不喜歡吃嗎?
他回答說:“這些雞蛋沒有縫,打不開啊!”
原來他以前吃的煮雞蛋都是父母幫他敲碎的,面對沒敲碎的雞蛋他竟然不知從何下手。
這是現代書呆子的故事,那麼古代歷史上又有怎樣的書呆子呢?經典的《按圖索驥》、《一葉障目》、《紙上談兵》這些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了,下面我就說幾個大家沒聽過的吧:
故事一、書呆子尋路古時候有一書呆子整天在家讀書,基本上不出門。
有一天,一位做官的親戚要做壽,他的父母就叫他同去拜壽,書呆子答應了。就在準備出門的時候,書呆子的新衣服被門上的釘子刮破了,家裡又沒有備用的新衣,只能讓他妻子給縫補一下。
書呆子的父母等的不耐煩了,要先行一步,但是書呆子又不認識路。最後他母親想到一個好辦法,就是他父母走的時候各背一包穀殼,一邊走一邊沿途撒下穀殼,讓書呆子一路跟著穀殼走。
衣服補好了,書呆子讓妻子留在家裡,他自己一個人出發了。
過了許久,書呆子的父母都沒有等到他來,兩人不放心就按原路往回找。找到半路的時候,發現書呆子在路邊的池塘裡傻站著不動,他父母過去問他原由。
原來穀殼被風颳到旁邊的池塘裡,這個書呆子也跳了下去!
故事二、書呆子煮飯
話說有一位讀書人上京趕考,結果榜上無名,失望而歸。
回家的路上,有一天他錯過了客棧,只能寄宿在一農夫家裡。晚上吃飯的時候,他發現這家人做的飯菜特別美味,於是就問農夫怎麼燒出這麼好吃的飯菜?
農夫指著土灶旁邊的那堆曬乾的牛糞說:“就是用那個啊。”
其實農夫的意思是用牛糞燒火,因為火力猛,所以做出來的飯菜好吃。但這位書呆子卻不懂啊,第二天臨走的時候他向農夫要了幾塊牛糞,還專門用布包好帶回家來。
書呆子回到家後對他老婆說:“今天我來做飯,讓你嚐嚐什麼叫人間美味!”
他老婆可開心了,心想嫁過來這麼多年就沒有過這麼好的待遇,於是坐在飯廳著等。
等了沒多久,就聽到書呆子在廚房大叫起來:“天啊,怎麼會這樣?”他老婆跑過去一看,差點暈倒!只見一堆牛屎在鍋裡翻騰著……
結束語關於書呆子的故事,其實是想說明一個道理:不能死讀書,讀死書。
但因為有了書呆子的故事,就讓我們感覺古代的讀書人除了讀書什麼都不會,甚至生活都不能自理。其實這是我們對古代讀書人的誤解,古代能考到功名的人一般都是非常優秀的,他們的智商和見識都要高於普通人。
回覆列表
古代楚地有一個書呆子,用樹葉,隱藏自己的身體,去拿店家的包子,以為別人看不見,這就是古代"一葉障目"的箸名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