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狐說經典
-
2 # 知路君
明孝宗朱祐樘是明憲宗皇三子,明朝第10代皇帝,在位18年。晚明學者朱國楨曾說:“三代以下,稱賢主者,漢文帝、宋仁宗與我明之孝宗皇帝。”
其實,拿他和別的皇帝相比較,不論是學識還是功績,其實他都並不算是佼佼者,然而,在中國古代四百多位皇帝中,他所得到的評價卻是最一致的好。這是為什麼呢?可以從他的人生經歷和為政舉措來看。
第一、個人經歷坎坷,心性卻沒有受到影響,是最早實行一夫一妻制的皇帝朱佑樘小時候的經歷較為不幸,他的生母地位低下,是明憲宗偶然的一次寵幸,這才有了朱佑樘。當時明憲宗身邊有位備受寵幸的萬貴妃,她善妒,知道此事後,便設法要除去朱佑樘的生母,好在他母親躲過一劫,並在暗中順利生下朱佑樘。
但朱佑樘也因此,到6歲之前,一直過著不能宣告身份的日子。等明憲宗因無子嗣而煩惱時,朱佑樘這時才撥開雲霧見太陽,被明憲宗接了回去,當了太子。
等到明憲宗死去後,18歲的朱祐樘也終於上任,由於童年坎坷的經歷,朱佑樘對後宮的勾心鬥角十分不屑,身為皇帝,他竟然一生只娶了一個妻子,這在中國帝王歷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
第二、勤於政事,開啟弘治中興朱祐樘雖是當上皇帝了,但憲宗留給他的,卻是一個爛攤子,朝政紊亂,國力凋敝。朱祐樘也沒退縮,上任後,他勤於政事,用自己的寬容與勤奮力挽狂瀾,讓明朝綻放了生機。
朱祐樘提倡直言進諫,為人寬厚仁慈,即不殘暴,也不耽溺酒色、迷於享樂。他開經筵侍講,向群臣諮詢治國之道,躬行節儉,顯現出了明君的做派。而他的付出也得到了回報,在他執政的那個時期,天下太平,百姓安居樂業,短短十幾年間,人口增加了近六千萬。這便是歷史上的“弘治中興”了。
第三、改革吏治,任用賢臣明憲宗時期的衰敗,有很大一個原因,便是當朝宦官和姦佞的猖狂。朱佑樘也知道肅清吏治的重要性,因此他在朝臣問題上進行改革和整頓,對前朝奸佞懲罰嚴厲,並任用賢能之士,十分注重個人的能力。因為他的清明,朝廷上出現了“朝多君子”的盛況。
細細看來,其實朱佑樘這一生並不算是有多大的作為,但是他很穩定,勤政、愛民愛子,一直都是兢兢業業,歷史上有很多早期仁政,但到後期就胡作非為、驕奢淫逸的皇帝,像朱佑樘這樣,一生保持穩定的風評的,確實難能可貴。人們對他的評價高,也正是因為他的人性化。
回覆列表
要弄清楚這個問題,首先要清楚朱佑堂和劉秀這兩位皇帝在位期間的所做所為。
首先我們來認識看看朱佑堂。有關正史上對他是這麼記載的。
朱祐樘 (1470年7月30日―1505年6月8日 ),即明孝宗(1487年-1505年在位),年號弘治,明朝第九位皇帝,朱見深第三子 。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九月即位 ,朱祐樘為人寬厚仁慈,躬行節儉,不近聲色,勤於政事,重視司法,大開言路,努力扭轉朝政腐敗狀況,驅逐奸佞,勤於政事,勵精圖治,任用劉大夏,王恕等為人正直的大臣,史稱“弘治中興”。雖末年寵信宦官李廣,但是立刻改過自新,歷代史學家對他評價極高,明朝萬曆年間的內閣首輔朱國楨就說:“三代以下,稱賢主者,漢文帝、宋仁宗與我明之孝宗皇帝。弘治十八年(1505年),朱祐樘駕崩,在位18年,享年36歲,葬泰陵墓, 廟號孝宗 ,諡號“建天明道誠純中正聖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 在政治方面,他清除佞臣,比如誅殺李廣,尚繼曉等人。罷免大批傳奉官。重用賢能,明孝宗大量起用正直賢能之士,廣開言路,向和群臣討論治國之道。象王寬恕、懷恩、馬文升等在成化朝由於直言被貶的官吏;、劉健、謝遷、李東陽等,為于謙建旌功祠,使得無論是朝中還是宮中都為之一新,時稱朝序清寧。 另外還限制宦官數量,越減錦衣衛和東廠權利,加強對其管制。這個時期的東廠和錦衣衛都不敢肆意而為。最後,就是加強官員考核,對於考核不達標的,直接不錄用。 在軍事方面他擊敗吐魯番,收復嘉峪關以西的土地,經營哈密。明孝宗還修繕長城, 抵禦蒙古。明孝宗重視軍事,極力維護國家統一。他在位時期,明軍先後三次收復哈密,其中第三次也是規模最大的一次武力收復,統治國吐魯番地區後,開始與明朝爭奪對哈密地區的控制權。1488年,明孝宗令罕慎襲封哈密忠順王 ,“給金印,冠服”,對新疆的實際控制。同年,羽奴思之子阿黑麻躬至哈密城下,誘罕慎盟,執殺之,復據其城,而遣使到明朝入貢。 明朝識破其詭計,只得獻還哈密金印。1493年,阿黑麻再次攻佔哈密 ,令其尊長牙蘭守護哈密,並不時搶掠沙州等地威脅各衛歸順,為患不已。1497年,馬文升前往平撫,匯同河西諸衛及諸部落族數千人,襲哈密城,牙蘭等人逃跑,哈密收復。當時朝廷中有人主張放棄哈密,但明孝宗主張堅決出兵收復哈密,並立即委派馬文升為元帥,大敗吐魯番軍,收復了哈密地區。在經濟方面實行實徵冊制和開中法,減少農民賦稅,使經濟和生產力得到很好的發展。明史評價…明有天下,傳世十六,太祖、成祖而外,可稱者仁宗、宣宗、孝宗而已。仁、宣之際,國勢初張,綱紀修立,淳樸未漓。至成化以來,號為太平無事,而晏安則易耽怠玩,富盛則漸啟驕奢。孝宗獨能恭儉有制,勤政愛民,兢兢於保泰持盈之道,用使朝序清寧,民物康阜。《易》曰:“無平不陂,無往不復,艱貞無咎。”知此道者,其惟孝宗乎!這在《明史》多用史筆貶低明朝皇帝中是比較少見的。朱國楨也評價:“三代以下,稱賢主者,漢文帝、宋仁宗與我明之孝宗皇帝。再來看看劉秀。劉秀(公元前5年1月15日-57年3月29日),即光武帝(公元25年—57年在位),字文叔,南陽郡蔡陽人(今湖北省襄陽市棗陽市) ,生於濟陽縣 。中國東漢的建立者,廟號“世祖”,諡號“光武皇帝”。 新朝末年,海內分崩,天下大亂,身為一介布衣的劉秀在南陽郡乘勢起兵。更始三年(25年),劉秀與更始政權公開決裂,於鄗縣登基稱帝, 為表劉氏重興之意,仍以“漢”為其國號,史稱“東漢”。經過長達十二年之久的統一戰爭,劉秀先後平滅了關東、隴右、西蜀等地的割據政權,結束了自新莽末年以來長達近二十年的軍閥混戰與割據局面。劉秀在位三十三年,政治上改革中央官職,整治官場風氣,精簡結構,優待功臣;經濟上解放生產力,採取休養生息,大力發展經濟;文化上大興儒學、推崇氣節,東漢一朝也被後世史家推崇為中國歷史上“風化最美、儒學最盛”(司馬光語)的光武中興時代。首先是經濟.劉秀改變西漢以來“奴隸可以隨便殺”的制度,對百姓減輕賦稅,以及對開墾荒地實施獎勵.第二是政治.劉秀改變了西漢開國時期劉邦大殺功臣,二是對功臣大加獎勵,並不猜疑功臣.第三是文化.從劉秀起義之初到公孫述被殺劉秀統一天下期間戰爭不斷,導致上學困難,劉秀大量給貧苦學生資助學費,大量修建學校,讓很多人都上得起學. 最後軍事方面劉秀廢除西漢時的地方兵制,撤銷內地各郡的地方兵,裁撤郡都尉之職,也取消了郡內每年徵兵訓練時的都試,地方防務改由招募而來的職業軍隊擔任。但是,到了東漢後期,州牧刺史逐漸權重,兼有軍政財大權,地方兵力又逐漸興起。 後漢書評價:帝雖身濟大業,競競如不及,故能明慎政體,總欖權綱,量時度力,舉無過事,退功臣而進文吏,戢弓矢而散馬牛,雖道未方古,斯亦止戈之武焉。贊曰:炎正中微,大盜移國。九縣飆回,三精霧塞。人厭淫詐,神思反德。光武誕命,靈貺自甄。沈幾先物,深略緯文。尋、邑百萬,貔虎為群。長轂雷野,高鋒彗雲。英威既振,新都自焚。虔劉庸、代,紛壇梁、趙。三河未澄,四關重擾。神旌乃顧,遞行天討。金湯失險,車書共道。靈慶既啟,人謀鹹贊。明明廟謨,赳赳雄斷。於赫有命,系隆我漢。從兩人當政期間使用的治世之道相似,以及史學家,史書的一些評價來看,明孝宗可以和光武帝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