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夜讀歷史

    郡縣制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從西周的分封制到郡縣制的確立經過數百年的血與火錘鍊。秦朝確立郡縣制算是一個里程碑式的事件。再說後來王朝推行有封土的分封制,幾乎都會出現諸侯與中央對抗的現象。

    秦朝國祚短,只能說其他方面出了問題,不能說是郡縣制的失敗!

  • 2 # 豈幾山人

    凡改革,必定有利也有弊,秦始皇統一天下,首開郡縣制,當然是利遠遠大於弊。

    首先,郡縣制使中國政治進入官僚時代,為中國階層提供一條通暢的管道,使政權可以更加穩定。

    其二,郡縣制有效解決了先秦時代分封制的弊端。在後來的朝代中,始終不願意放棄分封制,實行制度的實際上是郡縣制和分封制並行的制度,但是無疑郡縣制的人比例要大大多於分封。

    後來和隋唐的科舉制相配合,成為中國封建時代的中流砥柱。

  • 3 # 朔風飛揚鐵甲依然在

    分封制必然導致國家分裂,周朝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三家分晉也是個例子。西漢郡縣制分封制並行,結果有了七王之亂。西晉也是郡縣制分封制並行,結果有八王之亂。

  • 4 # 我是鵬程

    郡縣制是趨勢,但不可一蹴而就!一蹴而就之後,反彈出奇的大!這也是秦王朝滅亡如此之快的一個原因!劉邦就吸取了這個教訓!

    漢初的時候,劉邦建立漢之後,也實行了分封制與郡縣制兩種制度並行的策略!初期的時候也起到了比較好的作用!呂后大封諸呂的時候,各諸侯王起兵殲滅諸呂!

    但是二十多年後漢景帝時七王之亂,分封制的弊端又得到充分提現!

    在漢武帝的推恩令的出臺後得到逐步解決!全國實行了郡縣制的制度!

  • 5 # 饞嘴肥貓鏟史官

    按照我的理解,郡縣制與分封制的區別就是皇權的集中力度和方式不同。

    郡縣制,皇權要一杆子插到底,皇帝的意志要貫徹到基層,直至帝國的每一個角落裡,消除一切違背帝王意志的現象。

    分封制,是皇權透過他人對中央難以到達的地方進行管理,是皇權與王權的妥協。

    那麼,我們來分析一下強大的秦帝國曆經短短二世即土崩瓦解的原因。

    大秦帝國是統一了六國以後建立的,在此以前是春秋戰國,群雄並立。那個時候的科技水平並不發達,各項設施也不完備,如果想把中央皇權落實到帝國的每個角落,是需要有支撐條件的。

    舉個例子,秦帝國用兵遠征,征服了南越,設定了象郡進行管理。但這個地方屬於新近收服,人心不穩,習俗也與中土大不相同,地方上的百姓治理困難,亂七八糟的事情此起彼伏,派來管理的地方官員有些事情能做主,但有些就超出了許可權範圍,就要請示中央,拿出合理的對策來。

    但是,這個地方離首都非常遙遠,路途艱險。地方官派來向中央彙報情況的使者騎著個小毛驢,嘚嘚嘚走,有時遇到高山險阻,就得下來牽著驢兒走,遇到了大江大湖,還得等候能運載渡過的船隻,路上還要吃喝,驢兒也要揹負沉重的乾糧,每天行步緩慢。等你到了中央已經是半年以後的事情了,等彙報了情況,中央拿出合理對策,再返回去,那邊的事情早就變得無法收拾了,所謂的合理對策也根本無法執行。

    怎麼辦呢?為了提高效率,就修馳道,建驛館,保障上傳下達的速度。想法是不錯,但這可是大工程啊,溝通四方,修路開山建橋,人力、物力、財力都要跟得上,這些投入又從哪裡來?

    物力不夠,可以運。財力不足,可以收。

    人力呢?釋放囚犯,徵發百姓。巨大的隱患就埋下了。

    大秦帝國的工程很多,為了防禦匈奴,要修長城,修運兵的道路,要徵兵;為了帝王氣象,要蓋宮殿,要開發山林木材石料;為了萬世一統,要建陵墓,要運輸物資。

    對物資和人力的過度徵發,就導致了民變。而資訊的傳達又跟不上局勢的變化,這邊都打成一鍋粥了,遠方鎮守的將士們還不知道呢。等得到訊息,再往回趕,已經是遍地狼煙,步步遇敵。

    管理國家,就像搞企業一樣,一味地求全做大,管理成本就會急劇上升,風險就會增大,一遇到情況變化,應變能力不足,就虧損倒閉了。

    再說這個分封制,也有問題。

    強大的秦帝國轟然倒塌,統治被推翻,漢朝建立,就吸取了秦朝的教訓。“帝”將遙遠地方上的管理權下放給“王”,這就是分封制。

    即然搞分封,就要有依據和標準,以什麼為標準呢?最初是以貢獻為標準。

    推翻秦帝國,立功的人很多,就按照功績的大小為依據,將諸位功臣們分封到各處。

    但是,問題來了。按功勞分封,其實就是按照受封者的能力分封。沒有能力,怎麼可能立下豐功偉績?像韓信、彭越、英布這些人,都是身經百戰的名將,你把這些人賦予地方上的軍政大權,讓他們管理得井井有條,實力暴漲,你中央政權又怎麼有效控制他們?

    所以,劉邦分封的時候就摻進去很多無能之輩,本來沒有什麼貢獻,也要分封成為藩王,意思就是分割那群百戰英豪們的基本實力。

    藩王和中央矛盾很大,簡直無法避免。做為藩王,當然想把地方上治理得富足而強大,而地方強大了,也意味著中央對他們的管束越來越弱,這就是中央最不願意看到的。

    無法容忍,就要除掉藩王,消滅掉這些大漢帝國的隱患。所以,無論你是真的想反,還是被冤枉的,都要除掉。

    劉邦就殺藩王。

    但這些地方仍然需要管理啊,再派誰去呢?

    第二個標準――血緣。把親屬分封到地方上,“非劉姓而王者,天下共擊之”。無論治理水平如何,只要不謀圖我的天下。

    但仍然問題多多。誰又敢保證這些親戚們就不會翻臉呢?那就削弱他們的力量,但誰又願意束手待割呢?於是就有了“七王之亂”。

    平定七王,迭經內亂,國家就元氣大傷,為了消除內患,集中國家的力量對付外敵匈奴,漢武帝就搞了個“推恩令”,把這些諸侯國分割得細碎,誰也沒有能與中央叫板的能力。

    而後來,為了進一步控制他們,削弱諸侯的實權,就派人去管理和監督,分剝他們手中的權力。

    諸侯的權力分剝了,但這些權力又由誰來掌控呢?逐步由地方官接手過來,而地方官的權力就越來越大,逐代發展壯大,還與中央的親屬互相連結,又形成了“門閥”。

    所以說,郡縣制和分封制都是有利有弊,關鍵是要根據不同的形勢採取不同的政策。

  • 6 # 月關說

    郡縣制高效但中央財政負擔太重,分封制中央財政負擔較小但無法對地方形成有效控制,所有資源無法整合到一起。

    秦始皇統一全國之後,面臨分封制和郡縣制的選擇,因為對春秋戰國亂世的反思,最終選擇了郡縣制,全國各地的問題都集中到了中央,全國各地的力量也集中到了中央。整個的秦帝國變成了鐵板一塊,在外部看來力量非常強大,但對於內部來說,彈性不足。

    郡縣制需要解決統治成本和權利集團的穩定性問題。分封制需要解決時間長久之後的分裂問題。總的來說,不管是實行哪一種制度,都不可能長久的統治下去,秦始皇傳萬世的願望只能是願望。

    繼承秦統治的漢朝,前期是分封制,後期是郡縣制,但最後也不能避免國家的整合重組。

  • 7 # 楊朱學派

    郡縣制集權。分封制分權。郡縣制是把天下的全部權力集中於皇帝一人。對國君最有利。

    分封制是分權,天子分封諸侯。諸侯在封地建國。

    分封制又稱封建制。分封制改良之後,就是今天的民主聯邦制。今天的美國、德國、澳洲都採用民主聯邦制。

    法家是捍衛君權,奴役臣民。依靠一個條件+三個手段。

    一個條件是勢,使國君擁有絕對的權勢。三個手段是刑罰、陰謀詭計、愚民。

    秦始皇創立的郡縣制高度集權,利於專制獨裁。所以秦朝之後,再無百家爭鳴。

    明末儒家大師黃宗羲稱,秦始皇創立的帝制,是萬惡之源,是天下之大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喝酒的極限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