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瓷器鑑定真知堂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

    首先,我們把古代瓷器分為裂紋瓷和無裂紋瓷兩種。古代的裂紋瓷,是指瓷器本身就有釉面裂痕,並且屬於瓷器正常現象的古瓷。主要有宋瓷裡的哥窯,宋官窯,汝窯。此類瓷器是以裂紋為美和鑑定特徵的。一般而言,其他窯口瓷器,釉面有裂紋的,均屬於窯病,屬於本窯瓷器裡的次品。

    南宋官窯瓷器上的冰裂紋

    第二,知道了裂紋瓷和無裂紋瓷的區別之後,就好辦多了。比如,汝窯,以有紋者多,無紋者尤好。但傳世那麼多接近百件汝窯,無裂紋者只有一件臺北故宮藏品汝窯盨(故宮稱為水仙盆,筆者考證命名有誤,有興趣的可以參見筆者論文《汝窯水仙盆應稱汝窯盨考》發表於《收藏於投資》雜誌),學者汝窯和群眾對於此件汝窯是否北宋製品有爭議。如果你收藏的汝窯屬於無裂紋的,那就要仔細掂量掂量真偽了。

    臺北故宮收藏的北宋汝窯盨(舊稱水仙盆,無紋)

    第三,由於現在造假猖獗,很多臆造品。對於應該出現裂紋的瓷器沒有裂紋,應該沒有裂紋的瓷器出現裂紋,一般都是臆造品。但前提是你得精通這些瓷器的鑑定特徵。

    南宋哥窯的梅花片墨紋

    第四,無裂紋瓷器,出現一種裂紋,行話叫做“璺”。這是由於年代久遠而釉面開裂的,很稀疏,類似於牛毛掉落在釉面上,一般而言,古瓷上有璺者,真品的機率較大。

    元青花瓷器上的璺,並不是所有的元青花都有璺

  • 2 # 古董錢幣1

    何為開片,開片就是瓷器表面的一些紋路,分為大開片和小開片。瓷器的開片是一個收藏瓷器者必須要掌握的知識。

    那麼如何用開片來鑑定瓷器的真假呢?

    瓷器開片的原因有兩種,一種是自然開片,一種是人為開片。

    人為的開片——多屬漿胎瓷器。所謂“漿胎”,是在制胚時,擷取浸泡過的精細瓷粉,澄清後融成泥漿,製成胚胎。人為的開片,在這些漿胎製作過程中,就配好了藥料。人窯燒時,必使之開片,開大片或者開小片,都可以按照用不同的配料來實現。這樣燒製出窯的瓷器,開片形似龜裂,開坼都在胚胎裡面。

    自然的開片——則是瓷器歷年既久,表面釉層漸漸內裂,或呈魚子紋,或成牛毛紋。無論何種紋形,開片都與胚胎無關,開片紋痕絕不會深入,而僅僅開在釉面上。所以凡是瓷器因年久自然開片者,其釉總似坼而未開,在若隱若現之間。

  • 3 # 文藏

    乾貨!一起來看看吧!~因為釉料裡含鹼金屬氧化物比較高,胎釉熱膨脹係數不一致,所以官窯、哥窯瓷器以開片為特徵著稱於世。在開片的縫隙中透過氧化、二次氧化等,或者是水下、埋藏的情況不同,在縫隙中會生成有時間感的色彩。

    二次氧化的三氧化二鐵棕色可以從它們的開片紋裡看出來,尤其是在放大或顯微鏡下觀察二次開片。

    汝窯標本的二次開片 二次開片中,紋片寬度相差5倍,一次開片紋顏色為棕色。

    二次開片是指開片紋寬度相差很大的不同時期產生的開片。開片紋的寬度是伴隨著漫長的年復一年的春夏秋冬而越拉越寬的,是自然風化的結果。人為製造開片,不可能產生寬紋片,例如大於0.1毫米寬度的紋片;更不可能產生二次開片,因為寬度顯著不同的二次開片是在一次開片經歷漫長的反覆的熱脹冷縮拉寬紋片後,又發生的第二次開片。由此可知,在顯微鏡下分辨二次或多次開片紋的寬度是鑑定古陶瓷真偽的辦法之一。

    官窯標本的二次開片

    在兩次開片的一次片紋裡明顯可見氧化鐵棕色,而二次乃至三次片紋裡則基本上沒有氧化鐵棕色。因為二次氧化形成的漫長曆史特徵,所以二次開片可以成為鑑定古陶瓷青瓷真偽的方法之一。

    一次開片宏觀片看紋寬度感覺不同,圍觀其實相同

    一次開片宏觀看片紋似寬度不同,那是因為黑色與棕色在我們肉眼裡造成的視覺誤差,顯微鏡下觀察,其實寬度相等。

    作偽片紋宏觀看寬度感覺不相等

    作偽片圍觀看寬度其實相等

    作偽者利用人們的視覺誤差,把一次開片當做二次開片,令人迷惑。我們只需要在顯微鏡下分辨片紋寬度是否相等,是完全可以輔助鑑定的。

    三、結論1. 早期青瓷釉色是化學色特徵;2. 汝窯開始,鈞、官、哥窯等青瓷釉色是物理色或散射色特徵;3. 存在不同傾向的“雙色”青瓷;4. 無論是哪一種釉色,青瓷胎釉裡的鐵和氧化亞鐵的二次氧化不可避免;5. 我們現在看到的早期青瓷釉色,不是出窯時的“翠色”,而是二次氧化後改變了的釉色;6. 二次氧化為我們提供了古陶瓷鑑定的 一種有用的方法;7. 二次開片也為我們提供了古陶瓷鑑定的另一種有用的方法;8. 二次開片的片紋寬度顯著不同。在顯微鏡下,偽造的二次開片可以清晰分辨;9. 偽造的二次開片寬度,宏觀似不同,微觀則是相等;10. 與化學成分相關性較弱的“粉青”釉色,可以分辨出後期青瓷的年代。
  • 4 # 使用者98169272211

    這裡說的“開片”,其實是指瓷器表面佈滿的裂紋,俗稱“冰裂”。

    辯別瓷器的真假,主要還不是靠透過鑑別“開片”來達到目的。首先得看瓷器的釉色、光滑度、器形、底部“露胎”、畫工區域性線沿規則度等方面來綜合判斷。

    鑑別“開片”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因為它比較容易識別,所以被許多缺少鑑別瓷器“實戰經驗”者放在第一位。這也同看“開片”易於暴露“問題”有關。

    由於“開片”是煅燒瓷器過程中靠控制窯溫而自然形成的獨特裂紋,非人力所能,固所以鑑別起來“有章可循”:古瓷器大都經過老練成熟窯工之手,且古人對掌握窯溫的控制能力與現代的訪制者也有區別,前者靠自己的經驗“隨心所欲”去做,後仿者靠“刻意臨摹”來掌握窯溫。不同的窯溫肯定出現不同的“冰裂”即“開片”。

    一般而論,古瓷“開片”形狀自然且渾然一體,仿品“開片”略顯生硬”,即顯示出生搬硬套的痕跡。也有仿製高手由於掌握“接近古人控制窯溫方法”,使仿品“開片”達到以假亂真效果的。這也就是“開片”不能成為鑑別瓷器真假的主要手段的原因。

    至於看“開片”如何如何的“方法論”,那是推銷仿貨的嚼頭,不可全信。

  • 5 # 南紅講堂

    我是講堂空空--珠寶玉石收藏知識傳播者,今天給大家講述下瓷器“開片”的真假。

    開片,對於大部分文玩人來講可能更熟悉的是星月菩提開片。但是這個詞,最初是用來形容瓷器的開片的。中國古代瓷器之所以能夠聞名海外,其重要原因就在於這這上。古代工匠可以透過一些特殊的手段,使得瓷器表面可以出現成群的冰裂紋似的裝飾圖案。

    瓷器開片與綠松石的冰裂紋產生方式很像,一個是在瓷器生成之初,因為工匠們在瓷器胚胎中加入了一些特殊的藥料成分,使得其在燒製過程中會出現成片成型的冰裂紋。而且還可以透過微調藥料成分比例,來影響到冰裂紋的形狀大小;還有一種就是在後天的保養不當或時間太過久遠,也是會出現若隱若現的冰裂紋的。

    宋朝最有名氣的官、汝、鈞、哥窯皆為盛產開片瓷器之窯,這也使得現在很多商家都會在瓷器的冰裂紋上做手法,以此來冒充那些極品瓷器。

    不過我們市面上常見的造假瓷器成本都不會算上太高,而且開片藥料也不是像廣播體操一搜索文字影片就全來了。所以大部分造假瓷器的冰裂紋都是透過將瓷器從窯洞中取出,立馬進行驟冷處理,透過熱脹冷縮來使得它出現紋理的。這種紋理的出現是無法控制的,看上去雜亂無章,不如透過藥料開片的紋理來的美觀與和諧。

    瓷器的鑑別真假是很困難的,因為宋瓷不僅僅是我們當代人在造假,往前的四五百年每個朝代的人都會有仿製,很多明朝的從很多方面來看甚至比宋朝的瓷器還要像宋瓷。所以我們在平時一定要多看少買,見多識廣之後自然可以明辨真假。

  • 6 # 文武珍藏

    ‘開片’瓷器也很美!開片自然有深有淺,特別是仿哥窯也叫哥釉瓷器,金絲鐵線太漂亮了!個人收藏至於啥時候仿的不敢確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日內短線以15分鐘為分析週期,從5分鐘尋找突破買賣點是否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