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史遇春之塵境心影錄
-
2 # 玉滿華夏
太平天國革命以後,清朝出現了洋務派(奕訢、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為代表,和頑固派(奕環、倭仁、李鴻藻、徐垌、啟秀為代表),互相爭奪,各擁一方。不過,又出現了專門抨擊權臣的清流派。這些都一些翰林文士,平時自視清高,又有光緒皇帝的老師、禮部尚書、內閣大學士翁同和的撐腰,仗著一支利筆,猛烈批判湘系、淮系封疆大吏、朝廷重臣。尤其是甲午戰敗,清流派更是集中指責李鴻章誤國誤民,割地賠償,畏敵(日本)如虎。但是,他們同樣提不出來禦敵之策,可謂清談誤國。戊戌變法,翁同和因與康、梁維新派合作,欲奪慈禧之權被罷免。等到庚子事變,清廷不得不指出洋務派來安定局勢。自此,清流派失勢了。不過,清廷絕不是把清流派視為敵人,而是依靠他們(包括頑固派)當做抗衡洋務派的一股政治力量。
以下內容,出自清人何剛德的筆記《春明夢錄》捲上。
清德宗光緒(公元1875年~公元1908年,共34年)初年,翰林院的官員太多,當時的狀況,甚至可以用擁擠來形容。
此前,清廷簡拔外放學政官員、主考官員時,原本翰林院的官員有優先權。但是,至此,很多時候,翰林院的官員根本就沒有機會。
原因何在?
主要就是因為:
簡拔外放官員時,主要的權力都在軍機大臣的手上掌握著。當軍機大臣選人時,他們往往偏重於自己的門生故吏,而對此前已有的相關制度和前此已行之多時的慣例較少顧及。
以上這種狀況,是非常有爭議性的。
於是,那些在翰林院中等待簡拔外放、等待升遷的官員,對於主政軍機大臣的此類行事多有不滿。
於是,一些懷才不遇的官員,因為選拔制度的被破壞、選拔過程的不公,他們原本應該得到的多次機會,眼睜睜最後都化作了烏有。結果,他們便有長久積壓的怨氣存在胸中,因而,他們時常憤憤不平。
這個時候,正趕上有法國侵略越南並進而侵略中國的戰爭〔公元1883年12月~公元1885年4月(清德宗光緒九年十一月至十一年二月)〕。
在這次戰爭中,鎮南關大捷本來使清廷在軍事上、外交上都處於有利地位,但是,清廷在被迫宣戰以後,整個戰爭期間,主事者都擔心“兵連禍結”會激起“民變”、“兵變”,因此,他們始終或明或暗、直接或間接地向法國侵略者進行求和活動。結果,原本可以勝利的成果,白白被葬送,最終使得清廷不敗而敗,法國不勝而勝。
從法越戰端開啟之後,藉著這次戰爭,朝中官員中的一部分人就將戰爭處理過程中的各種失對、失策、失事,全都歸罪給了當權派的重臣。然後,他們不斷撰寫文章,指斥朝政。
這些人,被當時的人看成是清流。
對於清流的言行,筆記作者何剛德的座師索綽絡·寶鋆〔光緒三年(公元1877年),晉武英殿大學士。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軍機大臣自恭親王以下(包括寶鋆)同日斥罷。〕曾對他說:
“天下的事情,都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啊,局外人不知道局內人的苦楚。那些人(當然是指清流)只是挾著華而不實、驕傲自大的意氣,不知內情地苛責別人。他們這樣做,對當下的時事又有什麼好處呢?”
後來,清流逐漸被簡拔外放,升遷得差。
自此,這些清流人士似乎嘴巴里含了大顆肥美的珍珠,口被鉗住了一樣,也不指斥朝政了、也不攻擊重臣了。
清流這種前後不一的表現,旁觀者私下裡多有議論。
看來,權力與私慾的滿足,是可以讓人啞然失聲的!
不過,靜下心來仔細檢討和梳理清流當日的行事,深究其作為,也還是有可圈可點的地方。
清流彈劾貪婪放縱的官員、指斥挾勢弄權的奸佞,使得朝廷在壓力之下,裁汰衰弱無力、平庸無為的官員,這些,都是大快人心、值得稱揚的。
依此而言,就不能像有些人說的那樣:清流不如濁流。
之後,清廷與法國的戰爭危急。
於是,清廷簡拔陳寶琛(號弢庵,筆記作者稱之為弢老)為南洋會辦、簡拔吳大澄(瀓)(字止敬、又字清卿,筆記作者稱其字清卿)為北洋會辦、簡拔張佩綸(字幼樵、一字繩庵、又字簣齋,筆記作者稱其字幼樵)會辦福建軍務。
這些人,都是清流的代表,也是清流中被認為有才幹的人。
那時,清廷簡拔他們的用意,就是要讓這些坐而論道的人,起來行動。
誰知,結果卻有些讓人失望。
當然,也要明白,清廷簡拔的這些人,給他們安排的職務,並不是他們的所長,也發揮不了作用。
既然如此,那麼,他們又如何能做得好呢?
當時,南洋軍務有曾忠襄(國荃,曾國藩之弟)坐鎮;北洋軍務有李文忠(鴻章)統領。他們都不受牽制,所以,陳寶琛、吳大澄還可以依賴曾、李二人得以維持,沒有出現大的紕漏。
可是,張佩綸就沒有那麼幸運了。
一來,相比較而言,他當差的福建是多麼小的地方,軍力自然不能和南洋、北洋比;
二來,他的制軍(明、清時期總督的稱呼)宋璟沒有什麼魄力,才力薄弱,遇到事情以後,只知道推讓。
所以,在馬江海戰時,出現了全軍覆沒的慘局。
最後,張佩綸被彈劾革職。
清德宗光緒十一年(公元1885年2月),法軍進攻諒山,廣西巡撫潘鼎新不戰而退。
十天以後,法軍侵佔鎮南關(今友誼關),因兵力不足、補給困難,焚關而去,退至文淵(今越南同登)、諒山,伺機再犯。此即所謂的廣西兵敗。
此敗之後,陳寶琛因先前保舉唐烱、徐延旭二位,清廷按照“濫保匪人”的舊例,將他降職五級,轉調他處任用。
至此,清流的氣勢已經衰落了。
關於清流的起因,有人說,是因為李文正(鴻藻)與同時執掌大權的重臣意見不合,而這個時候,恭親王(愛新覺羅·奕訢)有所偏袒,所以,李文正孤立無援,他才藉助清流的力量,推行自己的意見。
李文正藉助清流,雖然沒有顯山露水,沒有痕跡存留,但是,最終鬥爭的結果,恭親王因為是勳舊懿親,所以被罷黜引退。
這不得不說,是清流的勝利。
附本文相關資料:
翰林:清代沿用明代制度,設定翰林院,主管編修國史,記載皇帝言行的起居注,進講經史,以及草擬有關典禮的檔案;其長官為掌院學士,以大臣充任,屬官如侍讀學士、侍講學士、侍讀、侍講、修撰、編修、檢討和庶吉士等,統稱為翰林。
馬江海戰:又稱馬尾海戰、中法馬江海戰,是中法戰爭中的一場戰役。清德宗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法國遠東艦隊司令孤拔(A.A.P.庫貝)率艦6艘侵入福建馬尾港,停泊於羅星塔附近,伺機攻擊清軍軍艦。朝廷指示“彼若不動,我亦不發”。於是,張佩綸、何如璋、穆圖善等下令:“無旨不得先行開炮,必待敵船開火,始準還擊,違者雖勝尤斬”。七月初三,法艦首先發起進攻,清軍主要將領畏戰,棄艦而逃,福建水師各艦群龍無首,倉惶應戰,福建水師的艦隻還沒來得及起錨,被法艦的炮彈擊沉兩艘,重創多艘。福建水師對法國軍艦展開還擊,但是由於未作任何軍事準備,加上裝備落後、火力處於劣勢。海戰不到30分鐘,福建水師兵艦11艘(揚武、濟安、飛雲、福星、福勝、建勝、振威、永保、琛航9艦被擊毀,另有伏波、藝新兩艦自沉)以及運輸船多艘沉沒,官兵殉國760人,福建水師幾乎全軍覆沒。戰鬥不到1個小時,福建水師幾乎喪失了戰鬥力。而法軍僅5人死亡,15人受傷,軍艦傷3艘,還摧毀了馬尾造船廠和兩岸炮臺。初九,法艦全部撤出閩江口。馬江海戰慘敗,激起極大憤慨,8月26日清政府被迫向法國宣戰,中法戰爭正式宣告爆發。
(全文結束)
https://www.toutiao.com/c/user/6134662558/#mid=6134493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