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懶媽媽的帶娃生活
-
2 # 屁香屁香的史料館
早婚早孕,沒有避孕意識,加上宗族興旺繁衍子嗣,有地位的人姬妾很多,母以子貴。
醫療條件,衛生情況差不多就這些
-
3 # 半壺老酒半支菸
我們可以這麼說,在古代,人是所有哺乳動物裡幼兒成活率最低的,一方面是人類直立行走改變了骨盆結構,另一方面是戰亂頻仍民不聊生,成人尚且朝不保夕,幼兒就更不用說了。而更重要的一點,就是醫學不發達,近親結婚幾乎是一個普遍現象——同姓基本不通婚,但是姑表、姨表兄妹姐弟定娃娃親,在四五十年前還比較普遍。
如果統計古代有人成活率,那將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因為歷朝歷代,老百姓的死活基本上都是不大引人注意的,那咱們就看看近親結婚給清朝皇室帶了了怎樣的災難,再看看他們的有人出生率和成活率有多低——現在養寵物狗,成活率也比清朝皇室養孩子成活率高。
按照後金皇族的婚配習俗,丈夫死後,允許妻子轉嫁丈夫的弟弟,甚至可以轉嫁兒子或侄輩。比如莽古爾泰死後,他的妻子分給了侄子豪格和嶽託。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後,冊封的五宮后妃都來自蒙古博爾濟錦(也稱博爾濟吉特)家族,孝莊文皇后的兩個侄女,都嫁給了順治帝,順治帝娶的這兩個妻子,是他同一個親舅舅的兩個女兒,都是他的表妹,後來,孝莊文皇后的一個侄孫女,又嫁給順治帝為妻,後被封為孝惠章皇后。這就是說,順治帝不僅娶了兩個表妹,還娶了表侄女為妻。
這種亂七八糟的近親結婚、親上加親,在前幾代繁衍起來問題還不大,但是三代之後,就開始悲催了:康熙皇帝玄燁,當了六十一年皇帝,生了三十五個兒子和二十個女兒,夭折率未36.4%;雍正皇帝胤禛,十個兒子只有四個長大成年,也就是三子弘時、四子弘曆、五子弘晝、六子弘曕,夭折的居然達到60%,四個女兒最大的才活到二十二歲;乾隆皇生了十七個兒子和十個女兒,“有六個兒子還沒來得及有封號就早夭了,十個女兒有五個“幼殤未封”。
比起後世來,康熙雍正乾隆還是幸福的,因為死亡率雖然很高,但是畢竟也曾有過“兒孫繞膝”的幸福。從咸豐皇帝奕詝開始,就很難見到後輩兒孫了:奕詝只生了一個女兒(活到了二十二歲)兩個兒子,大兒子載淳,就是同治皇帝,二兒子出生當日就死了,未命名。
同治、光緒乃至光緒的繼任者,都沒有子女,他們的疾病雖然不是什麼秘密,但很多情況下都不讓說,尤其是黃帶子管禮部的時候,說清朝正宗皇族早已斷子絕孫是不行的,管慈禧的“後人”叫“親王”是可以的。道理講不出,所以只能偷著高興一下了……
-
4 # 歷史不舊
古代幼兒成活率的確很低,主要受時局影響和當地環境的影響,還有為保持血統純正採取的近親結婚政策的影響,以及生產時的條件所限制。
古時受戰爭影響,人民生活困難,常年受戰亂之苦,衣不蔽體,腹不飽食,整日為生計不得不顛沛流離,期間出生的嬰兒夭折率相當驚人。很多在戰爭時期出生的嬰兒,在躲藏途中,常常因為哭聲暴露了行蹤,所以很多時候在逃難的時候,大人根本顧不上孩子,一旦生病,就等同於死亡;必要時還不得不遺棄。
在戰亂的時期內,人們的生活溫飽都解決不了,衛生條件就更加差了。以前接生靠經驗豐富的穩婆,完全憑藉常年累積的經驗,一旦遇到難產,那是沒法解決的大事故,往往一屍兩命。這時人的信念就出現了迷信,請神婆、端公之類的企求上天保佑,一是無措之外的無奈之舉,另一面也是因為貧困請不起醫生的緣故。
生病就醫自然是個大難題!眾所周知,戰亂時期醫生都被徵去做了戰地醫生,即使和平期間,醫術出眾的也被朝廷徵去了做了太醫。醫術又有傳男不傳女的習俗規定,加上戰亂的損失,往往醫生在戰爭中地位很高就是這個原因。由於戰亂醫生難找、就醫價錢貴造成看病難,也造成了幼兒的死之率高。
初生嬰兒由於醫術落後、條件限制等等原因,消毒不徹底,傷口感染,破傷風成了最常見,也最奪走人命的元兇。而不管戰亂還是和平時期,傳染病都是致命難以醫治的,而最大的殘脅的病毒當屬天花,這不僅威脅平民,連皇帝家也不放過,清朝入關,很多短命的孩子都因為沒有免疫力最後折在這上面。麻診、腥紅熱、肺炎、傷寒都是當時的孩子殺手,這是跟當時的治療條件和醫術落後造成的。
還有個不算普遍的原因就是近親結婚,這在清朝可謂登峰造極,表兄妹結婚,叔侄女結婚是常事。究其原因清朝是為了保持血統的純潔性,其實是為了穩固八旗的可控性,防止統治潛在的危險。由於近親結婚,嬰兒疾病發病率、夭折率奇高,往往身體有缺陷,這也造成了死亡率過高。
古代幼兒成話率低,主要是分娩條件簡單,靠穩婆接生,沒有科學的理論和手段。醫療條件差,消毒不徹底,造成破傷風等疾病,加上多種傳染病的威脅,無錢就醫或就醫不及時,都造成了死亡率極高的狀況。醫術上的迷信,煉丹長生的理念,以及精神上的迷信,生重病找神婆等職業去病,這都造成了古代幼兒早夭的現象。
回覆列表
肯定的,在古代孩子的成活率肯定比現在低很多。
在古代除非是特殊行業,不然的話一般都不會特意避孕,按理來說這些女性從十幾歲開始一直在生孩子的話,人口應該是比較多的,但事實上卻不是這樣,因為在古代,本身母嬰的成活率就比較低,醫療水平有限導致很多女性會因為難產而命喪黃泉,一屍兩命。就算能平安的生下孩子,但是孩子需要面對的還有很多,所以成活率確實很低。
醫療水平低下是古代孩子成活率低的原因之一眾所周知,古代的醫療水平確實和現在相差太遠,要是孩子或者大人生病了只能選擇中醫(並不是說中醫不好,注意也有幾千年的文明,能夠流傳下來肯定有它的優點,關鍵是起效慢)。如果醫生技術好又是個慢性病的話還可以慢慢調理,如果是急性疾病可能藥都還沒熬好人就沒了。在古代還會有一些瘟疫,一些傳染性極強的病毒,只要傳染那就是一大片,在古代,這種醫療水平真的很不夠用,根本就是束手無策,現在有疫苗打,好太多了。孩子年幼,更容易染上各種疾病,有些疾病一旦染上就會無力迴天。
看過很多古裝連續劇就知道,那些皇子們要是生病了看的是最好的御醫,用的是最好的藥材,可是仍然會有很多救不活,沒辦法,當時就那個水平。試想一下,皇子尚且如此,平民百姓更不用說了。
懶媽媽曾經聽一個老人說過在30多年前,他的小孫子出生之後沒多久全身都是紫色的,特別是嘴唇,臉上,呼吸急促,還口吐白沫,發熱,因為是在鄉下,那裡的醫生也不懂是怎麼回事(其實附近只有一個醫生),不敢亂用藥,也沒有多少藥可以用,醫生都不敢開藥,這種情況也來不及送去外面的大醫院。老人家自己當時也算是個赤腳醫生,自己壯著膽子給小孫子用了一些西藥,最後小寶寶安全度過了。這種情況如果是在古代的話,這個孩子估計只能長這麼大了。
過於迷信,有病不治也是孩子成活率低的原因之一在古代求神拜佛那是常事,最可怕的是有些人以為求神拜佛可以解決所有事,孩子生病了不去看醫生,而是給孩子喝一些"符水",殊不知那是催命符呀。還好還好,現在應該沒有人這樣做了。
物質缺乏也是古代孩子成活率低的原因之一在古代其實沒有那麼多像電視上那樣好吃的食物,因為人口少,而且在種植,養殖,畜牧等各方面的技術水平也不高,所以物質條件也是非常低下的。最主要的是比較多的物質都是掌握在少部分的有錢人手裡,而大部分的都是窮人,人口多了,糧食不夠,衣物也不足,總有些餓死冷死的人,所以才會有那麼一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說的本來就是當時的狀況。
不需要說得那麼久遠,就是我們上一輩人,如果吃剩那麼幾塊肉,很多老人都不捨得倒掉,一直吃,直到吃完為止。我們現在的生活可比以前好多了,老人家都不捨得,更別說在古代了。
總的來說,在古代就是缺醫少藥,缺衣少食,各方面的條件都這麼差,也難怪孩子的成活率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