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走著聊著
-
2 # 卡門漫談歷史
我的回答是有利可圖,直白點說就是有好處。
先看下在唐朝的外華人都是幹什麼的。
商人八世紀的廣州,本地人只有二十萬,但外華人超過十二萬,朝廷劃分了專門的區域給外華人居住,稱為“蕃坊”。在區域內指定一名長者管理,享受一定程度的治外法權。
揚州得利於優越的地理位置,連通著長江和大運河,不但是物流中心,也是金融中心,受到外國商人的喜愛。其繁華奢靡尤在成都之上,時人謂之“揚一益二”(益州即成都)。
唐帝國的心臟:長安和洛陽,兩座城市的人口都超過了百萬,提供了龐大的消費市場。
長安城中,“四方珍奇,皆所積集”,其中西市的外國商品最為豐富,依照分類不同排列:屠宰市,金屬器皿市、衣市、馬市、絲綢市和藥市。繁榮的市場還出現了放高利貸的回鶻人。
酒館會僱傭面容姣好的胡姬(《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檀棋就是胡姬),用瑪瑙酒杯為客人斟滿美酒,伴著胡樂翩翩起舞,正是“胡姬招素手,延客醉金樽”。
僧侶跟隨商人來到唐朝的還有襖教徒,景教徒,摩尼教徒。雖然李唐自認老子後人,崇敬道教,但對其他宗教也很包容,所以在唐朝的都城能看見各種宗教的教堂。
但最興盛的還是佛教,一方面印度和中亞的僧侶學者,不斷將密宗和其他教義傳入中國,一方面日本和北韓的佛教徒,湧入名剎寶寺學習佛法。
以大乘佛教為主的漢傳佛教,融合道家、儒家思想,發展出天台宗、禪宗、淨土宗、華嚴宗等。中國成為新的佛教中心,連武則天也宣傳自己是彌勒佛的轉世。
據說長安每個坊都至少有一間佛寺,平常接待香客,節日期間,還承接各種大型活動、舞會以及戲劇演出。
日本朝聖僧圓仁記載長安有多達300座寺廟,他來唐朝的目的,是將日本天台宗對於天台宗教義的三十條疑問,帶至浙江天台山國清寺解惑。
他寫作的《入唐求法巡禮記》,不僅有南北佛教寺院中的各種儀式,還有當時社會的生活細節,皇族、宦官、士大夫的政治矛盾,是研究唐朝歷史的珍貴資料。
留學生唐朝先進的文化,引得周邊國家紛紛派出留學生。
“於是四方學者雲集京師,乃至高麗、百濟、新羅、高昌、吐蕃諸酋長亦遣子弟請入國學,聖堂講筵者至八千餘人。”
朝廷在長安國子監增加學舍以安排這些留學生,後來人數實在太多,在東都洛陽也設國子監,稱為“東監”。
來唐的留學生以日本最多,光遣唐使就派了十九批。受限於當時的航海技術,渡海的風險不小,真正到達唐朝的遣唐使只有十三批。
順便一說,“留學生”一詞也是遣唐使發明的,原意是學成之後不歸國,留在唐朝的學生。
能透過專門考試的外國學生,會被授予“賓貢進士”,可以在唐朝當官。
其中最出名的就是日本人阿倍仲麻呂,漢名晁衡,官至三品,與李白、王維都是好友,足見其漢文水平之高。
五十六歲時因思念故國,跟隨第十一批遣唐使回國。不料遇到風暴,船隻觸礁。
所有人都以為他已經罹難,李白還寫了《哭晁卿衡》來悼念:
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
明月不歸沉碧海,白雲愁色滿蒼梧。
不想阿倍仲麻呂漂流到越南,還遭遇海盜,九死一生,兩年後才輾轉回到長安,讀到李白的悼亡詩,十分感動,揮筆寫下《望鄉》:
卅年長安住,歸不到蓬壺。
一片望鄉情,盡付水天處。
魂兮歸來了,感君痛苦吾。
我更為君哭,不得長安住。
阿倍仲麻呂最終還是沒能回到日本,七十二歲於長安去世。
戰俘但說到人數最多的外華人,並不是自願來到唐朝的,而是身不由己的戰俘。
公元七世紀,當唐軍四面出擊,不斷擴大版圖的時候,被擊敗的部落提供了大批俘虜。最多的是突厥人,其次是東北地區和北韓半島的人。
僅在貞觀十九年的某一場戰爭中,遼城就有一萬四千居民成為俘虜,因為他們試圖抵抗唐軍。
戰俘被迫從事朝廷下派的任何工作,蒙古和中亞的俘虜負責養馬,有些俘虜經過培訓會被分配從事紡織或陶瓷工作,運氣好的給貴族當侍衛或翻譯,運氣差的就被送到煙瘴暑熱的南方服役。
但奴隸並非永無出頭之日,趕上朝廷恩典或大赦天下,就可能得到自由。比如前述那一萬四千遼城戰俘就被唐太宗“赦為百姓”。
奴隸國家有戰俘可以使喚,個人想要奴僕就只能去市場上買,奴隸貿易於是應運而生。
唐朝嚴禁販賣本華人,所以奴隸貿易者只能買賣異族奴隸。
以至於有海盜專門上岸搶騙少女,販賣到唐朝,新羅只能上書給唐朝,請求“緣海諸道應有上件賊詃賣新羅良人等,一切禁斷”。
但要說到最有名的奴隸,當屬鼎鼎大名的崑崙奴。
《舊唐書》載:自林邑以南,皆捲髮黑身,通號為崑崙。
很多人望文生義,以為崑崙奴是捲髮的黑人,但崑崙奴最擅長的是游泳(善入水,竟日不死),能睜著眼下水,替主人找水底失物或採取蚌珠。所以崑崙奴應該更接近現在的馬來人,生活在東南亞沿海,所以善水。
至於黑人在中國史書中,有專屬的稱呼“僧耆(qí)”或“僧祗”,源自馬來群島居民對非洲人的稱呼。真正的黑人奴隸在唐朝很少,只有顯貴之家偶有之。
總的來說,李唐王朝對於外華人和外來文化,非常包容。
唯一比較麻煩的是,唐朝的法律許進不許出,本華人嚴禁出國(玄奘就是偷渡去的印度),外華人如果和華人結婚,也會被禁止離開中國。
除此之外,外華人可以在唐朝境內自由流動、遷徙、經商、傳教、學習或入仕,即使是奴隸也有獲得自由的可能。
可以經商,可以傳教,可以學習,可以做官,還不受歧視,你說外華人為啥喜歡待在唐朝。
回覆列表
其一,唐朝文化對外影響在盛唐時期達到鼎峰,輻射周邊乃至更遠,這在以前中國的朝代是沒有過的。象日本這樣的國家受唐朝文化的影響巨大,多次遣使來唐學習,這是眾所周知的。還有文成公主遠嫁吐蕃,據歷史記述文成公主帶去了數以千計的各種能工巧匠和各種人才,把中土文化帶到邊遠地區。引發中土以外人們對唐朝的瞭解和嚮往。還有三藏法師西土取經,一方面把外界知識引進來,另一方面把唐朝的資訊傳遞出去,為大唐聚集不少人氣。這就是文化方面的魅力。
其二,唐朝注重商業,和域外多民族多國實行互通有無,漢朝時期開闢的絲綢之路在唐朝得以發揚光大。成群結隊的胡賈商旅或騎馬或牽著駱駝在當時世界最繁華的大都市長安進行各色交易。現在的西安大唐西市遺址就是唐長安城專門進行外貿交易的場所,這個交易區管理的完善在當時來說當屬首指一屈。這就是重視商業方面的魅力。
其三,大家知道唐太宗從諫如流,而且愛才。除以上所說的在唐慕名而來學習的外華人,經商的外華人,還有些有一技之長在唐朝當官的一部分外番人士。這些人一旦身兼官職,其家屬絕對來唐定居,加上一些隨從,老部下,七姑八姨都想見識一下大唐錦繡河山和三千繁華,不遠萬里來唐也是意料之中。這就是吸引人才的魅力。
其四,唐朝鼎盛時期,號稱萬國來賀。唐長安城經常可以見到服色各異的外國使節。這些外國使節不遠千萬裡來到大唐,對他們來說也是十分榮幸的事。作為對外合作交流的視窗,這就是對外交流的魅力。
綜上所述,唐朝是一個海納百川,開放程度很高的社會。所以唐朝的外華人還是蠻多的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