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來次說走就走的旅行

    【釋義】小兒推讓食物的典故。比喻兄弟友愛。

    【出處】《梁書·王泰傳》:“年數歲時,祖母集諸孫侄,散棗慄於床上。群兒皆競之,泰獨不取。”

    故事講南北朝時期,王泰幼年時,祖母給他們分棗子和栗子,他不去參與爭搶而是等他們拿完後自己再吃剩下的。

    然而現實生活中又有多少人可以做到這樣子的呢,別的我不清楚,就我家裡來講,我的叔叔,姑姑們就沒有做到了,我爸爸那一輩60後的,當時沒有什麼計劃生育,家裡兄弟姐妹眾多!我爸人比較老實,又不會爭搶,加上爺爺奶奶的偏心!我們家一直都是比較吃虧的!我也很替我爸不值。我爸沒有愧對他兄弟姐妹們和父母!卻愧對他的老婆,孩子了!說真的,長此以往,現在讓我好好的對我叔叔姑姑們發自內心的喜歡,還真沒有,我心裡很是排斥她們了。不過礙於情面,沒有撕破臉皮的。我們可以說是很熟悉的陌生人了。

    兄友弟恭,家裡團結一致,我不反對【讓棗推梨】,長罷歡愉之日。一個家族興旺,都離不開大家共同努力的!反之,像我們家一樣,有兄弟姐妹等於沒有的!太失望了!

    所以說【讓棗推梨】我們也要結合實際來做,不要一味的付出!因為有些人,有些事真的不值得的!

  • 2 # 要堅強296

    “讓梨推棗”的故事給我們的啟示。

    我們今天聽的讓梨推棗是一個故事,也是一個成語典故,它有兩個環節組成。

    第一個環節講的是:古代南北朝時期,有一個叫王泰的人,是家中的長子;在幾歲時,祖母把孫兒孫女都叫來,將棗和栗子散亂的放到床上,其它孩子們都快速去拿 ,唯有王泰不爭不搶。祖母見狀 問王泰:“你為什麼不要呢?”王泰說:“祖母給我時可以吃 這樣的我不會去和他們搶的”。

    王泰從小時候就有很強的自尊心,善於學習 、謙虛待人:先升任中書侍朗,轉黃門侍朗、吏部尚書,最高官至左驍騎將軍。

    第二個環節是:東漢末年,孔融四歲時,母親拿梨子給他和哥妹們吃;每次孔融都撿小的,母親問他為什麼不拿大一點。他說:“我年齡小,應該吃小的,大的留給哥哥們吃”。

    經過一千多年的傳承,我們的人民發揚和繼承了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謙虛謹慎、互敬互愛、勤勞勇敢已經是一種美德,受到大家的喜歡和敬仰。

    在家庭裡,長愛幼、小敬老,一家人和睦相處,生活的幸福美滿。

    在社會中,你敬我、我幫你 ,團結互助成風尚,高貴品質齊讚揚。

    但是在經濟高速發展,生活物質豐富的今天,還有許多不和諧的現象發生;如汽車運輸途中遇到了被偷被盜 ,公交車上錢物不明不白的丟失,鄰里之間因為一個車位而爭吵等等。難道我們還不如古代的孩子嗎?

    今天的孩子衣食無憂,條件優越;有的就養成唯我獨尊的毛病,只吃好的、只穿貴的,應該認真學習孔融和王泰的行為舉止 ,做一個品質優良的孩子。

    “讓梨推棗”的故事讓我們感動,感悟到人性的善良和親切,您我他都要做好。

  • 3 # 江西蘭姐談情感

    這個故事我小時候在故事會里面看過,南北朝時期,王泰幼年時,祖母給他們分棗子和栗子,他不去參與爭搶而是等他們拿完後自己再吃剩下的。漢朝時期的孔融四歲他與兄弟吃梨時,他從不挑大梨吃,而是把大梨讓給大人們吃,家人都誇他很懂事。對於我們70後來說,那時家庭還是比較窮,姊妹也多,看了多少有點啟示,家裡有10個人吃飯,為了節省做飯時間和柴火,早上把三頓飯一起煮好,早飯中午飯吃了,剩下的就是晚上,但是如果按前面的分量,晚上就會有兩三個人沒飯吃,我在家排行倒數第二,比較小,也不用去田地裡面幹活,所以我們吃飯都是等前面大的用大碗盛好飯,我們幾個小的用小碗盛,輪到我們看著鍋裡的飯也不多了,都不會盛滿,怎麼也要留點在鍋裡,怕大人吃不飽,要添飯,這種情況在農村都很普遍,只是我家人口比較多點,現在想起來,小時候真的很難吃頓飽飯,這種習慣成了自然,不管分什麼東西吃,我們都先讓大姐們哥哥們先吃,我們才敢拿,除非大的拿給我們才敢吃。雖然窮,但保持著家庭和睦,互相尊重。我有兩個孩子,因為現在孩子少,條件好,吃東西都比較霸道,還自私。每次看到買回東西,馬上自己拿吃,不管你後面人有沒有吃,我還是告誡他們,吃東西要懂得分享,我們都是一家人,如果東西都我們吃了,你會高興嗎?多說幾次,孩子也就記下了,有東西會先拿給爺爺吃,還會看分量安排,就是大人說不喜歡吃,讓兒子吃,他也會說吃飽了,不用,你們吃。所以古代好多典故帶到我們生活中來,還是會提高我們的素質,養成好的家風。

  • 4 # 信天游259345793

    “推梨讓棗”是一個成語故事。

    講述的是有關禮讓的故事。

    東漢未年,孔融兄弟七人,融居第六,融四歲時,一次在與哥哥一起吃梨子時,撿最小的吃,大人見狀問他為什麼這樣做?

    他說:“我小,應該吃小的。”

    又南朝梁王泰,一次,祖母把一些棗子、粟子撒在床上,讓她的侄孫去吃。大家都一哄而上,去搶著吃。只有他不去搶。

    祖母問他為什麼不去搶呢?

    他說:“哥哥吃剩下的我再吃。

    他們二人恭謙禮讓的美好品德流傳至今。

    “推梨讓棗”這個成語常比喻“兄弟之間”的情誼。

  • 5 # 小妍說故事

    王泰推棗講的是南北朝時期,王泰幼年時,祖母給他們分棗子和栗子,他不去參與爭搶而是等他們拿完後自己再吃剩下的。

    出處

    《南史·王泰傳》:“年數歲時,祖母集諸孫侄,散棗慄於床。群兒競之,泰獨不取。”

    南朝梁王泰幼時,祖母集諸孫侄,散棗慄於床,群兒皆競取,泰獨不取。問之,答道:“不取,自當得賜。”

    讓梨推棗:小兒推讓食物的典故。比喻兄弟友愛。同讓棗推梨。

  • 6 # 奇樂點點

    孔融是後漢時著名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他從小就聰慧過人,而且品德很好。《後漢書·孔融傳》李賢注所引《融家傳》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孔融兄弟七人,他排行第六。他從小就表現出自然的天性,四歲的時候,就懂得禮讓。有一次,一起吃梨,孔融選了一枚個頭較小的梨,而把大梨留給其他兄弟。父母親問他:“你為什麼不拿那些大梨呢?”孔融回答:“我年齡比他們小,理應要小一點的,大梨應該留給哥哥們吃。”

      《梁書·王泰傳》則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南朝梁時人王泰小時候也是個聰明有悟性、懂禮貌的孩子。在他僅幾歲的時候,他的祖母把自己所有年幼的子孫們叫到一起,把許多紅棗、栗子倒在床上,讓他們隨便拿著吃。結果,這群小孩搶得搶,奪得奪,亂成一團。唯獨王泰不參加這種爭搶。親戚們都很讚賞他有禮貌和禮讓他人的品德,認為他長大後必定有出息,是個奇特的人材。

    後來,人們便用“推梨讓棗”形容對待兄弟姊妹禮讓友愛的好品德。

  • 7 # 隨波無名

    兄友弟恭,家裡團結一致,我不反對【讓棗推梨】,長罷歡愉之日。一個家族興旺,都離不開大家共同努力的!反之,像我們家一樣,有兄弟姐妹等於沒有的!太失望了!

    故事講南北朝時期,王泰幼年時,祖母給他們分棗子和栗子,他不去參與爭搶而是等他們拿完後自己再吃剩下的。

    然而現實生活中又有多少人可以做到這樣子的呢,別的我不清楚,就我家裡來講,我的叔叔,姑姑們就沒有做到了,我爸爸那一輩60後的,當時沒有什麼計劃生育,家裡兄弟姐妹眾多!我爸人比較老實,又不會爭搶,加上爺爺奶奶的偏心!我們家一直都是比較吃虧的!我也很替我爸不值。我爸沒有愧對他兄弟姐妹們和父母!卻愧對他的老婆,孩子了!說真的,長此以往,現在讓我好好的對我叔叔姑姑們發自內心的喜歡,還真沒有,我心裡很是排斥她們了。不過礙於情面,沒有撕破臉皮的。我們可以說是很熟悉的陌生人了。

    在以上我的精彩的分享是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我的真實想法與觀點,同時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於分享能夠幫助到大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協議拆遷對被拆遷人有哪些不利之處?被拆遷人應該如何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