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古乾書院書法與茶修
-
2 # 偷來浮生
小學的美術教學,應如何適從時代改革潮流,從美術教學角度來提高學生素質教育,發展學生美感創造性思維,啟迪學生審美修養?除了訓練學生的美術基礎外,為提高素質教育,對如何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鑑賞能力等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一些意見。
一、審美教育與素質教育的關係
素質教育是人的體力、腦力、才能、道德精神、審美情趣等素質得到了全面發展的教育。主要強調了後天環境教育的影響,個體自身的認識和社會實踐,它的效果直接影響新一代小學教師素質及社會的進步。
小學美術課程是素質教育,提高美術素養和培養他們適應小學教育,教學所需要的美術基本技能和多學科的教學能力,學生技能形成固然是重要的。但是,作為小學美術教學應以審美教育為主,也就是說,注重對學生進行審美注意與視覺感受這方面的基礎訓練,如感受美的事物、視覺趣味訓練,擴充套件學生美術文化知識視野,培養與豐富他們的審美感知力及審美情趣,這樣才能形成學生的感受、欣賞、評價和創造美的能力。小學生的這一類美術素質提高,決定了我們新一代小學教師是否具備指導兒童觀察、欣賞、評價和體現的能力,能否使兒童很好地接受美的資訊,引起的共鳴,而其中最重要的是怎樣才能使學生具有審美能力和美術素養。審美能力主要有審美感受力、審美想象力、審美創造力,這些能力對於培養小學生的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思想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一個教師的良好素質是很重要的,一個小學生,應該對祖國和世界各國光輝燦爛的文化有基本的瞭解,對歷史上著名的美術家、美術作品、民間美術能夠欣賞,對社會、自然和藝術真善美和假惡醜能夠辨別。能夠多體會感知和創造美,能夠吸收和借鑑藝術上的精華,逐步形成正確的審美觀,使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得到昇華,具有這些素質的小學教師,對兒童的健康成長,全面發展、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和推動社會進步,是極為有利的。由此可見,審美教育不容忽視,它與素質教育是密切相關的。
二、技能訓練不能取代審美教育
在我們普通小學的美術教學上,一年級每週有兩節美術課,而四年級僅有一節課美術課,加上為數有限的課外美術活動課,如果採取以往技能訓練為主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對培養學生造型能力和學生掌握繪畫規律,可收到一定的效果。經過嚴格的技能訓練,學生可以具備較高的臨摹能力,但要獲得高水平的寫生技能顯然是不可能的,明知在僅有的課時中,不可能使學生普遍具備較高的寫實寫生技能,我們是否還應象以前一樣,把大部分的課時用於學生技能的訓練?除此以外,是否還有其他一些既能提高美育教育又能掌握美術技能的辦法,來體現美術教育的實際意義。
三、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嘗試
在美術教學中,為了達到以審美教育為主的目的,在對學生進行一定的技能訓練外,有意識地加強學生審美教育,以體現素質教育的重要性,並在小學課程教學中做了相應的改革。
1 、增加美術欣賞課程。在美術大綱中,適當增加美術欣賞課時。這樣,有較多的時間讓學生接觸古今中外的優秀美術作品和民族民間美術,從中可受到薰陶感染,逐步提高小學生的認識和欣賞水平,培養他們學習美術的興趣和審美能力。
2 、培訓學生審美眼睛。使學生能用自己的眼睛辨別和把握作品形式表現,如:可從材料、工具、技法等方面,充分說明各個畫種的不同特點。中國畫和其他畫種相比較,除了在材料、工具、技法等方面不同外,最主要在構圖上它可以打破時間空間,可以不受到時間、空間、透視色彩制約,而可以自主地將不同時間、空間的人物,影物有機地組織在一個畫面。而油畫則不同,油畫用色造型,必須遵循透視學、色彩學、解剖學等原則進行科學造型。經過教師透徹的分析,學生就會感受每一畫種不可替代的形式美感,學生在欣賞美術作品時能自覺地把握不同畫種藝術特徵,不至於產生以某畫種的特點去要求其它畫種的錯誤審美心理。
3 、提高美術欣賞能力。在美術教學中,要求學生懂得如何欣賞美術作品,體驗藝術家創作感受。如:在欣賞文藝復興時期達·芬奇《蒙娜·麗莎》作品一定要站在歷史發展高度肯定它的歷史價值,而不能一味探尋什麼“神秘的微笑”。文藝復興時期,同其它領域相協調,美術的重要特徵是借神軀表現人體,在這種世俗的風氣之中,唯有達·芬奇勇敢地舉起讚頌人道主義的旗幟,一幅表現有神聖尊嚴活生生的人,讚頌人的自然美,讚美人的生命的可愛,寄託畫家創造人像典型的理想,這種以歌頌人為主題的肖像畫,一反過去宗教內容繪畫的傳統,是對歐洲中世紀壓抑人性神學和禁慾主義的一種判逆。又如:在講述 17 世紀西班牙宮廷畫家委拉斯開茲作品《教皇英諾森十世》、《紡織女》時,不能受極左思想的干擾,要從舊的模式中掙脫出來,不要對學生灌注更多階級史,畫家思想是複雜多元的,委拉斯開茲所追求是一個真實世界,他只不過是想反映他見到的平凡事物、人物都真實反映出來。另外,在欣賞美術作品時,不要太注意作品表現一個什麼樣故事、表達一個什麼樣的觀念,委拉斯開茲質樸、傳神的表現手法、優美的構圖和色彩,同樣引起我們思想上強烈的共鳴。由此可見,建築藝術及其中國山水、花鳥等風景畫,我們可以透過作品形式、色彩、構圖傳達作者的情感,而從中得到感染,從而得到一種美的享受,美的薰陶,開闊了視野。美術鑑賞課就是引導學生欣賞作品,使學生在獲得藝術享受的同時,提高評論能力,逐步成為一個具有藝術素養的人。
4 、瞭解美術史的概況。要求學生應該知道哪些作品是美術史變遷中的里程碑哪些畫家是人類文明的驕傲,讓學生了解各個朝代歷史背景、代表人物、代表團作品及其藝術特徵擴表現手法。如:世界現有最大的佛教藝術寶庫敦煌莫高窟的壁畫,唐代閻立本《步輦圖》、張萱《搗練圖》、宋朝范寬《溪山行旅圖》、馬遠《踏歌圖》、張擇端《清明上河圖》、明代徐渭《墨葡萄》、清代八大山人《孔雀圖》、以及“楊州八怪”作品,近現代齊白石《蝦》、徐悲鴻《馬》、潘天壽《墨禽》、張大千《紅蓮》等,對作品詳細介紹,目的就是讓學生了解中國淵源流長的美術歷史的變遷,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
透過對小學美術教學探索實踐,我認為,小學美術教育應著重從培養學生審美感知能力、鑑賞能力入手,使這與提高素質教育密切結合起來。
回覆列表
美育是一種長期、系統的教育,它不是以培養藝術家為目的,而是讓人們獲得認知美、感受美、創造美的能力。這種能力可以應用在任何行業和生活場景中,是能夠讓人的一生受益匪淺的基礎能力。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於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共中央、國務院第一個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重要檔案。
《意見》強調要增強美育薰陶,這也是提高學生審美的重要方法:
1.嚴格落實音樂、美術、書法等課程,結合地方文化設立藝術特色課程。
2.廣泛開展校園藝術活動,每位學生學會1至2項藝術技能、會唱主旋律歌曲。
3.引導學生了解世界優秀藝術,增強文化理解。 《意見》要求最佳化教學方式,注重啟發式、互動式、探究式教學,引導學生主動思考、積極提問、自主探究。開展研究型、專案化、合作式學習。
4.《意見》還要求重視家庭教育,要充分發揮學校主導作用,密切家校聯絡。 5.實施美育的途徑是多樣的,但最符合美育特徵,也最有成效的是體驗。所謂體驗,需要我們進入情境,調動各種感官,與物件互動,深度喚起情感,形成共情,獲得審美享受。與情境的互動,依賴於敏銳的感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