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騰龍點評
-
2 # 李文強
去年從傳統企業出來,這算是我自己的一點親生經歷,與大家分享。
傳統企業最難的,是對市場環境的認識不夠,換句話說,是慾望阻礙著傳統企業發展電商。
傳統企業,在網際網路電商沒有普及的時候,狠狠賺了資訊不對稱的錢,一個產品,到了終端客戶手裡,可能經過了好幾手代理商,那個時候的利潤是很高的。
對於代理商
有朋友是做建材的,在建材市場有門市,在廣東的一些廠裡拿貨賣,出廠價20的,直接賣100都有人要,那個時候在2006年左右,他就有了千多萬的存款。現在呢?沒法做了,自從網際網路普及了,終端客戶可以直接越過中間商找到工廠。甚至於工廠直接在淘寶或者阿里巴巴裡開店,賣價25、30,甚至於零售都當作批發來做,中間商現在拿貨賺不到錢了,因為物流,房租,人工費,雜費等等,起碼要賣40才能夠本,這個還沒算利潤...
所以,大多中間商都會被網際網路革命,最多隻會剩下大品牌的一級代理商能苟且一陣子。
對於傳統企業工廠來說,中間商遲早都會死掉,不用擔心串貨,引發中間商的情緒,因為這壓根就無法避免,選擇做電商的時候,就意味著丟掉中間商...這只是個取捨的問題。
只要是終端客戶去網上購物,就不會再選擇這些中間商。因為做電商企業比這些中間商都更有競爭力,那上面的企業,包括工廠的競爭對手——其他工廠。
再小的工廠、個體作坊,競爭優勢也比95%中間商強,畢竟中間少了一次轉手。
對於工廠
由於客戶可以直接在網上找到工廠的資訊,會同時和諸多工廠比較。產品沒有競爭力的,門檻低的企業,也都進入了價格戰,大家都把利潤壓到了極致,你賺十個點,我八個點也幹,只要能賺一點不虧本,我就做,總比工廠閒置著好。對於工廠主來說,閒置就意味著虧本,工人、房租,裝置耗損等等,這些都是成本。
其實,這才是最正常的情況,網際網路使資訊透明,大家都回到了最透明的博弈狀態。
只是很多企業主還沒反應過來,還在留戀過去(資訊不透明的時代),捨不得放棄僅剩下的一點乳酪,甚至於已經吃完了,還在盼望著乳酪會出現,不去主動尋找。
他們甚至於沒意識到,電商是新的乳酪,而非以前他們找到的那些乳酪,網際網路的積沙成塔,以前的企業大多隻能做當地,現在電商可以讓運費低的產品,賣到全國。
對他們來說,現在的利潤如此之少,還要分給你們這些做電商的,他們首先就不願意。所以,他們做電商,從來都不是孤注一擲,而是在原有基礎上,在原來那塊地上畫一個角落,在辦公室騰出一間屋子,稱作為“電商部門”。
實際上,他們依然只是在守成,守著以前的那點乳酪不放,從來就沒想過,去尋找電商這塊新的乳酪,誰動了我的乳酪這本書,放到今天,我相信會大火一次。(傳統企業和電商主要認識就在於,企業主把電商也當作守成的一部分,而不是進攻,傳統企業的部門都是在守成,而電商是在打天下,兩者放一起,自然矛盾就大條了)
電商是比較前沿的,隨機應變,需要自由的空氣,企業主不放手,就會使電商處處受限,什麼事都要和上面的溝通,連退貨都要審批,都要企業主點頭,效率低且成本又高,更別提一些別的變動,如打假人,各種證書資料,雜七雜八的瑣事,都讓電商負責人做,這個負責人就好似股東,幹著股東的活,拿著員工的工資。沒有成就,也就湊合過,好不容易有點成就,“電商部門”也會因為利益問題和企業主彼此內耗,對於電商負責人來說,我做起來也不過是給你做了嫁衣,要麼我就這麼耗著,要麼我自己出去單幹......結果就是,大多數人來傳統企業做電商就成了練活的,練會了也就都跑了。
其次,工廠是比較滯後的,跟不上電商的改變,電商和工廠就是兩個不同的體系,非要把兩者放一起,電商和其他的部門會有很大的衝突,如財務,一天要質問很多次,各種資金的問題,雜七雜八的瑣事,會讓部門之間形同水火,最終導致電商做得一地雞毛,處處受限......電商這邊銷量高,收益高,工資也不對等,行政這邊平均工資3500,電商的一萬甚至於兩萬,那些部門不幹了,企業主出於穩定大局,打壓電商的也不少...
總之,“電商部門”出現在傳統企業,就註定一地雞毛,做不長久,內耗太嚴重了。
如果電商不獨立,不財務透明,當成分公司打理,終究是一地雞毛。
其實,就算現在很多企業想放手,把電商當成分公司來做,也來不及了,現在的電商已經細分得很極致,除了一些邊緣點的地方,還有點機會以外,其他的山頭都已經被瓜分完了。現在進入意味著要面臨的競爭異常激烈,傳統企業已經插不進去了,有機會也屬於那些電商做得很好的企業,傳統企業在電商的積累就是0,而電商做得很好的企業甚至於已經做到90分,機會永遠都是屬於那些90分的,而非0分的。其次,就算放手也要花上一年,甚至於兩年的時間去磨合,這無疑又增長了成本,猜忌,懷疑等等...
其次、產品優勢不明顯,利潤低,導致錢不夠分,員工的積極性不夠。
很多企業實際上是沒辦法擴張的,因為利潤太低了。沒錢,員工都是沒有積極性的,都是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全靠企業主一個人頂著。這種利潤低的企業,企業主的精力上限就是銷售額上限。行業門檻低,利潤少,也可以說是領導者最初選擇切入行業的時候造成的,因為定位就是做低端,做高階甚至於訂單都接不了,他們的定位,就是賺的加工的錢,從來都不是賺品牌溢價的錢。
雖然說網際網路上銷量大,只要規模上去,就能減少很多成本,如管理費,房租週轉等等,利潤再低也能跟著規模的增加而增加。但是這個過程的前期是很難熬的,沒錢,誰會陪著你一起熬,合作伙伴(股東)都不願意,更別提那些“電商部門”的員工......
連前期都活不過去,更別提後期了,餅畫得太大,結果是連湯都喝不下去。
這也是傳統企業面臨最大的難題——競爭力的不足。
而且做電商也不能隨隨便便的搞,必須孤注一擲,很多企業主也缺乏這樣的魄力。
電商,對於傳統企業來說,是又一輪的財富轉移,跟上的就如同買房一樣,跟不上的,要麼淪為代工,賺點微薄的加工費;要麼就關門大吉,怨天尤人了。
最後、缺乏戰略性眼光的電商人才。
一句話就是,即要懂戰略,也要懂戰術,還要有心。
懂人,懂市場,懂一些電商的手段。這種人才放眼整個電商行業,甚至於整個中國,都是稀缺的,沿海稀缺,內地更是稀缺。
企業主即使想轉型,把電商當作分公司來做,也找不到人來操盤。這類人,都是成功者,做得很好,不會來與你合作。萬一有人願意合作,這個人的格局和眼光也是太領先於傳統企業,導致兩者之間矛盾不可調和,呆不了幾天就會分道揚鑣。
也只有找那些小有成就,但還未擴大的人,一年賣個一兩百萬的淘寶主是最合適的,兩方一起成長,不至於差距太大而造成不可調和的矛盾。
總結
完成上面的幾點,只是邁出第一步,甚至於第一步都還不算。光是這些,就足以累死個人,更別提後面的瑣事,那些瑣事勞累程度將是前面的十倍,甚至於數十倍。
在做電商的過程中,會有很多需要磨合的問題,很多突發情況,電商前端的隨機應變,經驗積累,以及後端工廠核心競爭力,各環節的成本控制,庫存週轉率等等,這些都是後話,做這些事無比的繁瑣,需要太多的精力和時間......
而且,這一切還不知道是否有所成效,大家都是小馬過河,可能到頭來就換來四個字,此路不通
回覆列表
我們說的電子商務其實與傳統企業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絡,電子商務是大資料時代的前奏,傳統企業如果想要進一步發展需要依靠電子商務的推動,結合傳統,改變自己的營銷模式,從而更好的立足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