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11打小就倔

    “夏至三更便數伏”。這裡“三更”應該是年庚的庚字。古人以干支紀日,從甲子、乙丑而至癸亥,六十天一個迴圈。所謂“夏至三庚”就是夏至日後的第三個天干帶“庚”的日子,從這一天起,開始數伏。為什麼要從庚日數伏,這主要與古人的陰陽五行生剋觀念有關。一庚是十天,如果夏至那天是庚日,只要再過二十天就進伏了。如果庚日恰在夏至前一天,那麼要過二十九天才能進伏。《初學記》說:“從夏至後第三庚為初伏,四庚為中伏,立秋後初庚為後伏,總稱三伏。”也就是說立秋如果在夏至後的第四個庚日後,那麼中伏就是十天,立秋如果在夏至後的第五個庚日後,那麼中伏就是二十天。所以伏天有的年份三十天,有的年份四十天。初伏的第一天,古人稱為“伏日”,也是一個比較重大的節日。

  • 2 # 村姑說村事

    夏至三更變暑伏?這個又是什麼梗?

    不過轉念一想,好在這句話裡面有“夏至”,“三”,“伏”三個關鍵詞在,你應該是在問“夏至三庚便數伏”了吧?!

    今天是7月7日,正好是今年的小暑節氣,再過五天就是7月12日,今年的入伏時間了!這也就可以理解為題主所說的“暑伏”了。暑伏天就緊跟在小暑節氣後面,所以有人也叫“暑伏”了?!

    夏至三庚便數伏是什麼意思?什麼叫夏至三庚便數伏?

    這句話說的是老百姓計算每年的入伏天的辦法。夏至是24節氣之一,每年的夏至節氣是固定的,就在六月21或者22號。夏至這一天,是一年中白天最長,夜晚最短的日子。夏至節氣後的第三個庚日,就進入一年中最熱的數伏天了。

    今年的夏至日是6月21號,6月22日是夏至後第一個庚日,7月2日是夏至後第二個庚日,7月12日就是夏至後第三個庚日。今年的數伏天日子見下圖。

    “夏至三庚便數伏”告訴了我們每一年暑伏天是怎麼計算出來的。是一個非常實用的知識點。

    我每年只要知道夏至和立秋節氣在哪一天,便可以根據這個辦法來推測一年中的數伏天了。原則就是夏至之後第三個庚日就是初伏的開始,第四個庚日就是中伏的開始,立秋之後的第一個庚日就是末伏的的開始。

    每年的初伏和末伏都是十天,中伏有的年份是20天,有的年份是十天。夏至到立秋節氣之間共有45天。如果這期間有四個庚日的話,那麼中伏就有十天,如果這期間有五個庚日的話,那麼這一年的中伏就是20天。今年的夏至到立秋節氣就有五個庚日,所以今年的中伏就有20天。今年的整個數伏天就是40天時間。

    如果懶得看,在這裡告訴你一個懶辦法。那就是看老黃曆或者萬年曆,甚至現在我們一般檯曆上都有印著呢。看下圖,今年6月21日之後的第一天,也就是6月22日就是夏至以後的第一個庚日,以此類推。七月12就是第三個庚日。兩個庚日之間的距離都是十天。

    綜上所述,“夏至三更變暑伏”,其實應該就是“夏至三庚便數伏”吧!好在這別字還不算太離譜。姐姐藉此給大家也可以交流這麼多。

    今日小暑,數伏天馬上就要來了,祝大家充分準備,度過一段有備無患的苦夏日子吧!

  • 3 # 三農一姐

    對於題主所說的什麼叫“夏至三更變暑伏”?這個問題就這麼幾個字卻錯了兩個字,可以說是一個錯字大王先生,可以看出題主是多麼粗心大意,當然並不能夠否定題主的語文功底相當差。對於這個問題應該這麼說“什麼叫夏至三庚變數伏”,也就是說夏至過後的第3個庚日就是初伏的第1天,也就是開始數伏天了。對於中國入伏的日子是有詳細的規定的,主要是按照農曆的記日法來確定哪天是伏天的第1天,這的確是老祖宗留下的一年最熱天氣的瑰寶。中國的三伏天氣是一年當中最熱的時候,一般三伏天分為初伏、中伏和末伏,時間為30天或者是40天。對於初伏的第1天就是夏至後的第3個庚日,這個“庚日”在確定方法是有干支組成的。一般天干有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個組成,地支有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12個組成,一個天干和一個地組成一天支,比如甲子日、乙丑日等記日方法。這樣一個輪迴就是60天,每個月一般有三個庚日,一個庚日為10天。對於題主所說的也就是夏至後第3個庚日就是數伏的第1天開始。對於今年入伏的第1天是7月12號,也正好是夏至過後的第3個庚日,是庚戌日。但今年在入伏的第1天開始計算到立秋那天之間有四個庚日,也就是今年三伏天有40天的天氣,中伏有20天。對於之間有三個庚日的話,三伏天就是30天,因為一個庚日就是10天的時間。下面是中國今年三伏天的時間表供大家參考,不帶詳細的贅述了:總之,對於中國三伏天氣都是有一定的時間的規定的,一般是按照中國得農曆日子來進行計算,也就是夏至後的第3個庚日是數伏的開始日。中國每年入伏的時間都是不一樣的,當然一般都是60年一輪迴基本上是相同的。主要是因為中國的農曆記日方法、記年方法和記月方法都是按照天干、地支組成的。所以中國對於“夏至三庚數伏”是老祖宗就下的一個文化瑰寶,對於中國炎熱的三伏天氣的確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 4 # 使用者23046653415

    按照干支紀日的規律,在夏至日之後的第三個庚日就是進入初伏的第一天。第二個庚日是中伏的第一天。第三個庚日是末伏的第一天。如果第三個庚日出現在立秋之前,仍然是中伏。第四個庚日才是末伏的第一天,末伏第一天必須在立秋之後。

  • 5 # 樹德漢碩

    “夏至三更變暑伏”這是真不懂還是故意寫錯,或是聽過不解其意而寫諧音字?三庚三更,庚更諧音或近音,數頭伏變暑伏也音近義近。夏至三更變暑伏,實是:夏至三庚數頭伏。

    從陽曆看,每年6月21號前後,便交夏至。夏至時,太陽在黃經9O度上,直射北迴歸線,北半球晝長夜短,南半球夜長晝短,北極圈內會有極晝,南極圈內會有極亱。北半球夏熱,南半球冬冷。夏至陽極陰生,夏至後太陽直射回歸南移,夏至標誌真正炎熱的夏天已到來,故稱夏至。但開不是一年最熱的時候。暑伏就是標誌一年裡最炎熱的時候,熱在三伏,夏至後節氣就是小暑大暑。夏至三庚數頭伏,夏數伏,冬數九。三庚中間隔著二十天,夏至到小暑一般是差十五十六天,就是夏至當日見庚,頭伏也在小暑之後。

    夏至三庚數頭伏。也是一句教人如何數伏識優的諺語。意思是交夏至後,看日排干支,見庚就算頭庚,庚是天干中第七個,天干共十個,從頭庚到二庚是十天,從二庚到三庚又是十天。這第三庚就是頭伏初伏入伏,優暑天就從這一天算起。初伏十天,到見第四庚,就算進入中伏。末伏卻不一定是見第五庚,數末伏以交立秋後見頭庚為準,末伏十天必在秋後,所以中伏有可能是十天,也有可能是二十天。今年中伏就有二十天。中伏是十天還是二十天,是由夏至後見庚遲或早決定的,見庚快,中伏長,見庚遲,中伏短,這就是其規律特點。

    三更是過去夜裡計時的說法,三更一般指夜裡子時,頭更是戌時,二庚亥時,四更丑時,五更寅時。三庚的庚是天干裡的庚,天干裡有六庚,這三庚是指交夏至後排同干支,見第三個庚,庚更意義意思大大不同的。風馬牛不相及的,在我們白話區,庚更是同音的。音同字不同,意不同的多的是,聽話要聽音,更要聯絡上下來理解,不然就會理解錯了,如那個“舉燭”故事一般,完會意會錯了。

  • 6 # 和煦心語

    俗話說得好“夏至三庚數頭伏”,這就是古人確定入伏的依據,意思是說在夏至以後的第三個庚日就進入伏天了。入伏也就是進入伏天,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熱的一段時間,其分為初伏(頭伏),中伏(二伏)和末伏(三伏),其中頭伏和末伏都是十天,而中伏在有些年份是10天,有些年份是20天。雖然夏至的時間是在每年的6月21-22日,但是入伏的時間卻不固定。這是因為三伏的具體日期是由節氣的日期和干支紀日的日期相配合來決定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關於許多年以前的英語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