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YAO成立
-
2 # 科學重口味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死不瞑目是一種有未了心願沒有達成的表現。
真的是如此嗎?
2009年發表在《印度臨終關懷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因癌症死亡的100命死者進行的醫療記錄中,只有63人在死亡時眼睛是閉著的,而有多達37人眼睛是睜著死去的。
如果按照我們的理解,只能說,印度人的心願還真的是有點多?
米開朗基羅著名畫作《手提歌利亞頭顱的大衛》,圖中的歌利亞就是睜眼睛的。要回答這個現象,我們先來看看,看似簡單的閉眼睛的動作,到底是如何完成的?
閉眼,看似簡單,卻不是自然而然的,眼睛一睜一閉之間,有相當複雜的組織結構基礎和調控機制。眼輪匝肌在大腦神經訊號的命令下收縮,從而讓眼瞼覆蓋住眼球。
我們受驚嚇時閉眼,困了的時候眼睛睜不開,光線刺激等情況,都是在大腦命令下實現的複雜生理過程。
如果在大腦發出訊號前,已經腦死亡,那就可能會出現死不瞑目的情況。如此,人被槍擊中腦部,昏迷中身亡。此外一些特殊的情況,如自縊身亡,也會因為外力原因,造成死而不閉眼。
當然,在多數情況下,當人緩慢的迎接死亡時,大腦會陸續關閉“不必須”的生理活動,僅保留呼吸、心跳和腦部活動,這個時候,閉眼睛也就自然而然的完成了。這也是之所以會出現“死不瞑目,心願未了”的說法的原因。
死亡是個簡單又複雜,自然又神秘的過程。要解開它的秘密,真的需要死人“說話”了!
-
3 # 掙脫枷鎖的囚徒如何科學的解釋“死不瞑目”?
在世界範圍內各種傳統文化都賦予“死不瞑目”多種特殊寓意,包括像暗示死於恐懼,死得不安詳,或者有不放心的事或者未了的心願,等等。
人們之所以有這種認識,至少是出於一種廣泛存在的認識誤區,那就是認為人死亡後的“自然”狀態就應該是“瞑目”;因此,一旦發現有的人“死不瞑目”,就覺得不正常,又不能給出合理的解釋,就往往就會給以人們自己的意志強加上一些特定寓意。
事實上,死亡時瞑目與不瞑目都屬於正常的自然狀態,並沒有任何特定意義。
——這就是有的人會“死不瞑目”的科學解釋。
更具體來說,首先需要了解人是如何睜眼閉眼的。
睜眼閉眼都是主動性運動多數人認為,睜眼是一種主動的過程,而閉眼是被動的。
其實不然。
事實上,無論睜眼還是閉眼,都是在神經支配下受意識支配的肌肉的主動運動過程。
我們的眼睛是一個精密光學儀器,眼球的運動異常精巧,由多條神經參與支配多組肌肉來完成跟中協調性運動。
而證言和閉眼,即眼裂的張開和閉合則相對簡單得多,主要透過第VII對顱神經(即面神經)、第III對顱神經(即動眼神經)和交感神經纖維支配少數肌肉來完成。
涉及的肌肉主要是面神經支配的眼輪匝肌,負責眼睛閉合。
同由面神經支配的降眉間肌和皺眉肌輔助上眼瞼的外展——“擠眉弄眼”運動的主要參與者。
動眼神經支配的上瞼提肌,負責上眼瞼的上提,眼瞼張開,即主要的睜眼運動。
交感神經纖維分佈的上下瞼板肌(也稱為Müller肌肉),主要是保持眼瞼的張力。
除了保持眼瞼張力的瞼板肌由自主神經支配,出現問題會導致上眼瞼下垂,負責睜眼閉眼的肌肉都是受意識控制的骨骼肌,就是說睜眼閉眼都是主動性運動。
關於這一點,我們可以從常見的周圍性面癱得到充分認識。
周圍性神經性面癱是面神經受損導致的面部系列肌肉的癱瘓。
由於負責閉眼的眼輪匝肌和負責輔助上瞼外展的降眉間肌和皺眉肌都是由面神經支配,當發生面癱時,患側就不能完成閉眼運動,患者眼睛就只能處在半睜的狀態,即使是睡眠中也不能閉眼。
當然,輔助上瞼外展的降眉間肌和皺眉肌癱瘓,還表現在不能做擠眉弄眼的動作。
——周圍性面癱患者的表現,足以幫助我們理解閉眼也是一種主動活動。
人死亡後肌肉的變化導致的“死不瞑目”人死亡後,心跳呼吸停止導致腦和全身組織缺氧。
由於腦神經對於缺氧最為敏感,缺氧發生的短時間內神經會失去功能,表現為意識和肌肉張力喪失。
肌肉張力的消失會導致全身立刻出現完全、永久性遲張(即軟癱)狀態,在醫學上叫原發性痿遲狀態。
在眼部主要表現為,支配瞳孔括約肌的動眼神經失能瞳孔散大;支配眼輪匝肌和上瞼提肌的神經失能,眼睛喪失主動性繼續睜眼閉眼運動,眼瞼“固定”神經失能前那一刻的位置;交感神經失能,眼瞼也失去張力,上瞼會出於下垂狀態。
綜合來說,死亡後是睜眼還是閉眼,理論上應該處在腦神經失能的那個時刻的狀態,或睜眼,或閉眼,很大程度上是隨機的。
由於眼瞼失去張力,處在自然下垂狀態,因而即使是在睜眼狀態,也是處在半睜狀態。
身體其他部位肌肉癱瘓表現出各自不同的狀態,不贅述。
由此可見,正常情況下,人死亡後眼睛處於睜眼或閉眼狀態都是可能的。
當然,多數時候,由於死亡前腦功能會有一個逐步失能的過程,就像我們睏乏時會趨向於閉眼,死亡後多數時候應該處在閉眼狀態;少數時候處在半睜眼狀態。
由於這個階段肌肉出於軟癱狀態,眼睛如果處在半睜狀態,其他人稍微用力就可以幫助死者合上眼睛。
一般情況下,從死亡發生3小時起,肌肉開始變僵硬,這被稱為屍僵。
屍僵通常首先從眼瞼和頭頸部開始,像身體其他部位擴充套件,漸次發展到胸部、腹部、手臂和腿部,直到肢體末端的手指和腳趾。身體最大程度肌肉僵硬大致發生在屍僵開始後的12小時。
在屍僵階段,肌肉的僵硬導致身體出現一些變化,比如四肢難以移動或操縱,膝蓋和手肘會彎曲,手指或腳趾出現不尋常的扭曲,整個屍體變形。
在眼部,屍僵會導致持續的“死不瞑目”狀態。
而且,這時的“死不瞑目”是由肌肉僵硬引起,即使用外力合上眼瞼也會隨即在回到睜眼狀態。
因此,世界各地的民俗中經常會在死者眼瞼上放置重物來“鎮壓”眼部肌肉以維持“瞑目”狀態。比如,很多地區會在死者眼瞼上放置硬幣。
印度有關“死不瞑目”的一項調查研究以上所述是從已知醫學理論推測的結果,世界上還缺乏有關“死不瞑目”的系統研究。
學術文獻上僅能檢索到一項小型觀察性研究,於2009年發表在印度臨終醫學雜誌上。
研究者對100名因癌症接受臨終醫療過程死亡患者死亡後眼睛狀態進行了統計,結果顯示63%患者的眼睛完全閉合,37%的患者死亡時有雙側上瞼下垂,處在半睜眼狀態。
研究者分析發現,中樞神經癌症死亡患者更容易出現“死不瞑目”狀態 。
但是,整個病例組中總共才包括6例腦癌患者,樣本數太少很難能說明任何問題。
綜上所述,人死亡後眼睛或張開或閉合,應該是“固定在”腦神經失能瞬間的狀態,很大程度上是隨機性的。
由於死亡常常有一個腦失能的過程,因而大多數人死亡時有更大機會處於“得以瞑目”狀態,少數人才會“死不瞑目”。
死亡後瞑目或不瞑目,沒有任何非醫學之外的寓意,既不反應死於驚恐、不安,也不表達有未了心願的遺憾。
回覆列表
人一般無論咋死都表示你的人生的舞臺已經謝幕,人間的任何事情都與你無關了,所以死了也就消停了。要說死不瞑目只是一個表面現象,代表死前有重要的事情沒達到心願,最後留一個表情表示一下自己不甘心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