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可以量化的軍事學

    《孫子兵法》中只說了要取食於敵,並沒有說如何取。《戰爭論》提出取食於敵的方法共有四種:屋主供養、軍隊強徵、正規徵收和倉庫供給。

    【原文】故智將務食於敵,食敵一鍾,當吾二十鍾;忌杆一石,當吾二十石。故殺敵者,怒也;取敵之利者,貨也。車戰得車十乘以上,賞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車雜而乘之,卒善而養之,是謂勝敵而益強。

    【譯文】因而,高明的將領務求從敵方奪取糧草。就地從敵方奪取糧食一鍾,相當於自己從本國運出二十鍾;就地奪取敵人飼草一石,相當於自己從本國運出二十石。激勵士卒奮勇殺敵,是要激發他們對敵人的仇恨;鼓勵將士奪取敵人資財,要用財物獎勵。因此在車戰中,凡繳獲戰車十輛以上的,獎賞那先奪得戰車計程車卒,並且更換成我方戰車的旌旗,將其混合編入自己的車陣之中,對於俘虜,則予優待、撫慰,任用他們作戰,這就是所謂戰勝敵人而使自己日益強大。

    【詳解】善於用兵的人,要就地補充給養品,這樣無論從時間上,還是成本上,都是最少的。國家因為“遠輸”和“貴賣”這兩個原因而窮困,由於給養品運輸的距離越遠,運輸的成本越高,運輸計程車兵和牛馬會消耗掉很大的給養品,所以才有“食敵一鍾,當吾二十鍾;忌杆一石,當吾二十石。”貴賣是因為軍隊所到之處,當地的總人數增加,導致需求增加,需求增加就會導致價格上漲,這符合經濟學需求增加,價格上漲的原理。價格上漲就會使得當地的百姓的花費變大,從而導致百姓沒錢,沒錢就很難再去按時上繳賦稅。

    “車雜而乘之,卒善而養之,是謂勝敵而益強。”戰爭勝利才能獲得戰利品和俘虜,如果戰爭失敗,那麼自己就會失去裝備和士兵被俘虜。戰利品可以被勝利方佔有和使用,敵人歸順計程車兵可以編排到自己的部隊中增加自己的實力,從而使得戰勝敵人之後,自己變得更加強大。

    按照《戰爭論》中對於給養的分類,一類是給養品,另一類是各種補充,如人員、武器和彈藥等。“因糧於敵”主要是補充糧草,是補充第一類給養品。“車雜而乘之”主要是補充武器,“卒善而養之”主要是補充人員,這兩項主要是補給第二類給養。

    “故殺敵者,怒也;取敵之利者,貨也。”這句話是激發士兵對敵人的仇恨和物質獎勵士兵,來使士兵奮勇殺敵和搶奪敵人軍需物資。無論是激發對敵人的仇恨還是物質獎勵,都是調動士兵的精神積極性,最後還是透過物質力量表現出來。《戰爭論》中寫道:“鬥爭是雙方精神力量和物質力量透過物質力量進行的一種較量。不言而喻,在這裡不能忽視精神力量,因為正是精神狀態對軍事力量具有決定性的影響。”拿破崙說:“在戰爭中,精神對物質的比重是三比一。”可見,精神力量對於戰爭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而戰前動員也就成為了一種調動士兵精神積極性的重要方法。

    二戰名將巴頓脾氣粗暴,卻是個演講大師。諾曼底登陸前,他在第三軍團作的戰前動員髒話連篇,卻堪稱經典。他說:“20年後,你會慶幸自己參加了此次世界大戰。到那時,當你在壁爐邊,孫子坐在你的膝蓋上,問你:‘爺爺,你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幹什麼呢?’你不用尷尬地乾咳一聲,把孫子移到另一個膝蓋上,吞吞吐吐地說:‘啊……爺爺我當時在路易斯安那淘大糞呢。’與此相反,弟兄們!你可以直盯著他的眼睛,理直氣壯地說:‘孫子,爺爺我當年在第三集團軍和那個狗孃養的喬治·巴頓並肩作戰!’”這場只有10分鐘左右的演說,讓美軍官兵熱血沸騰、終生難忘。三軍團解放大半個歐洲,在盟軍中戰功顯赫。

    《孫子兵法》的推薦採用因糧於敵的就地補充方式,《戰爭論》對各種給養方式進行了歸納,包括四種。《戰爭論》寫道:“現代軍隊在取得給養方面,儘量利用當地所能供應的一切,而不考慮它的所有權。方法共有四種:屋主供養、軍隊強徵、正規徵收和倉庫供給。這四種方法通常是綜合使用的,但通常以某一種方法為主,有時也只採用其中的一種。”因糧於敵的供給方式屬於軍隊強徵,對於這種方式,軍隊數量越大,軍隊強徵越困難,因為需要的供給量越大,很難經常找到可以大量供給的城鎮(如圖1所示)。

    圖1 《戰爭論》的給養原則

    《戰爭論》給出了給養的原則:把給養缺乏看做暫時現象。給養道路有兩大使命,分別為給養交通線和退卻線。關於給養原則,《戰爭論》寫道:“下列這一點可以作為一條原則提出來:不論給養缺乏和困苦多麼嚴重,永遠只應該看做是暫時的現象,以後給養必然會轉變得充足起來,甚至,總有一天會綽綽有餘的。”威脅敵人給養道路是現代戰爭中非常重要的一種戰術,它一方面可以困絕敵人,另一方面可以切斷敵人退路。這一點在《孫子兵法》中沒有論述。

    以戰養戰的補給方式也是就地補充,它指利用戰爭中獲取來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繼續進行戰爭。毛澤東在《關於國際新形勢對新華日報記者的談話》中說道:“日本對中國正面大規模軍事進攻的可能性,或者不很大了;但是,它將更厲害地進行其‘以華制華’的政治進攻和‘以戰養戰’的經濟侵略。”毛澤東正確的論斷了日本在中國實行“以戰養戰”的補給方式。

    我們的游擊隊非常理解就地補充的好處,也採用了因糧於敵的補給方式。著名的游擊隊之歌《我們都是神槍手》寫道:“沒有吃沒有穿,敵人給我們送上前。沒有槍沒有炮,敵人給我們造。”

    如果對方想要採取“因糧於敵”的方式來補充自己,我方是否有辦法應對。在戰爭史上,俄法戰爭中的俄國使用焦土戰略,破壞一切糧食和資源,不給法華人一點就地補充的機會,導致法國補給困難,最後失敗。

    1812年夏,拿破崙集結軍隊61萬,渡過涅曼河,向俄國不宣而戰,這場為了爭奪歐洲霸權的戰爭爆發了。法國戰前作戰兵力是61萬,火炮1372門。俄國軍隊24萬,火炮942門。

    戰爭開始時,俄國由於防守薄弱,兵力只有約24萬人,不足以抵抗在此前歐洲無敵的拿破崙軍隊,庫圖佐夫採取了撤退的策略,並沿途放火,實行焦土戰略,把法軍途經之處燒得一乾二淨,這一步打亂了拿破崙速戰速決的原計劃,也令拿破崙原本想邊作戰邊搶奪補給的計劃泡湯。拿破崙只好深入俄國境內,期望能佔領俄國首都莫斯科,然後讓俄國投降,以簽署對自己有利的條約和獲得食糧。

    法軍進入俄國腹地後,遇到俄國軍民的有效抵抗,尤其是戰爭開始後不久,俄國的天氣很快進入了秋冬天氣,寒冷的俄國曠野讓遠道而來的法國士兵水土不服,而俄軍在撤退的時候堅壁清野,法國軍隊計程車氣開始動搖。前線飄雪,法軍過分深入,補給線又太長。拿破崙在10月19日終於下令撤退,南下尋找糧食和溫暖的住所,沿南方往西撤退。等到法軍開始撤退後,俄軍不斷埋伏騷擾法軍。俄軍在波里索夫地區布成了一個“口袋”,俄軍主力迫使法軍陷入口袋內。法軍傷亡慘重,拿破崙在俄國損失了5萬餘人,喪失了所有騎兵和幾乎全部炮兵。拿破崙法國因為戰敗而分崩離析,拿破崙本人也因為戰敗而退位,被放逐到義大利沿海的一個小島上。

  • 2 # 木槿各類教學影片

    《孫子兵法》關於“取食於敵”的方法在《九地》篇有提“掠於饒野,三軍足食”。

    “取用於敵”一般發生在“重地”,要了解這個得先知道什麼是“糧不三載”

    “糧不三載”意思是說就補給兩次,一次是進攻前,一次是得勝歸來,其他就不在補給了。

    一般戰爭初期,自己有糧食,這時候取食於敵沒啥意義(理由1⃣️容易失了道義,比如以前的匈奴那種遊擊高法,來就搶導致民眾深惡痛絕;2⃣️糧食搶來還得安排運輸,人員編制是固定了的,那就只能把戰鬥人員改編為後勤人員,這樣等於變相削弱了自己的戰鬥力3⃣️如果運氣不好,碰上彪悍的戰鬥型民眾,搞出點什麼傷亡還影響士氣)

    進入“重地”,也就是深入敵人腹部,與後方斷絕正常聯絡,國家也不再運送糧食,軍隊面對的首要問題就是生存問題即給養問題。由於敵人在被入侵後實行堅壁清野的政策,那麼糧食很難徵集,這就必須“掠於饒野”——也就是搶奪,掠奪敵國的糧草物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多肉葉子都曬蔫了曬熟了,能給葉子噴水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