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點清音

    《狗十三》這部電影,我看了三遍,試圖從中找出被禁五年的原因。從影片名字分析,`狗‘就不用說了,十三就代表主人公李玩。`狗`這個字在中國就是罵人的代名詞,是自帶貶義色彩的,充分表達了主人公得不到家庭的重視。這一點在父親、爺爺給弟弟取名時得到印證,給兒子取名時查悅字典,取一個好名字,李玩這個名字分明是隨便取的,暗含有重男輕女成份。在學校女兒喜歡物理,英語不好,父親沒有得到女兒同意就替她報了補習班。在爺爺和父親發生矛盾的粗暴對話中,李玩發現,原來爸爸對我的粗暴教育是跟著爺爺學的,從此反映出家庭良好教育的缺失。在李玩受到委屈時,本能地反應是鑽進衛生間,在這個狹小的空間裡才有一點安全感,而不能像正常孩子撲到母親懷裡。李玩在這個家庭裡得不到同齡人應該得到的一切,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下成長實屬不易!現在的家庭教育及某些社會問題不免教人細思極恐,估計這才是影片被禁原因。在中國離異家庭不在少數,孩子的教育成長問題必須得到重視。

  • 2 # 資訊小霸王

    來寫幾點我自己看懂的

    1.首先給狗狗起的名字為“愛因斯坦”,呼應了片頭的“平行宇宙”(愛因斯坦相對論),也暗示了女主對物理濃厚的興趣。

    2.印象最深的是李玩背的單詞“hypocritical”都有它存在的意義,中文釋義為“偽善”,暗示中國家長的教育。

    3.影片中李玩開始以為樓上的鄰居養了小鳥,因為總在夜裡聽到鳥叫,但是最後發現那是一個精神病患者製造的聲音。暗示了美好幻想的破滅,孩子的翅膀在中國式教育中被剪斷。

    4.影片中與李玩同一代的人有表姐、同父異母的弟弟加上李玩三人,在後媽領回冒充“愛因斯坦”的狗時,表姐也知道那根本不是愛因斯坦,但是比起李玩,她更瞭解大人的心思,隨聲附和,而李玩也逐漸“被懂事”,弟弟學滑冰,看起來很沒天賦,但是不得不遵從家長的想法,就這樣一代一代的“馴服”

    5.李玩和弟弟都不能喝牛奶,但是大人依據著自己的認識,認為牛奶是有營養的好東西,所以不在乎孩子是不是適合喝牛奶,總是給他們準備。

    6.弟弟出生時起名字,爺爺說“這回是男孩得上點兒心起名”,看出重男輕女的思想

    7.弟弟把奶奶打傷,奶奶不僅沒有責備,還誇男孩子就是有點勁兒才好,隔代的縱容和溺愛

  • 3 # 百家影壇

    曹保平導演執導、由焦華靜編劇,張雪迎、果靖霖、智一桐、周珍、代旭、黃詩佳、曹馨月等諸多演員主演的電影《狗十三》於12月7日全國正式公映。其中剋制的情緒,寫實的表達,再加上有意為之的獨特視聽風格,讓部分觀眾深陷壓抑之中。尤其是面對很多影片中的意象符號,甚至發出直言看不懂。

    事實上,影片的編劇和導演在細節的隱喻之上,都花了另一番的心意。《狗十三》只能從細節之處讀懂,正如影片當中主演張雪迎所回憶的:“當初拍攝的時候,只覺得很平常。現在回望,那些平常之下的波瀾卻讓人細思極恐。”以下給大家列出11個《狗十三》之中讓人細思極恐的細節。

    1.酒箱裝小狗:影片開場不久,酒箱子裝著的小狗崽就出場了。這一幕看起來十分真實,父親拿著個酒箱子裝小狗,十分正常。事實上,影片之的“酒肉意象”由此展開。之後主人公李玩所經歷的“酒桌文化”、乃至殘忍的“吃狗肉”一幕,就從這一刻埋下了伏筆。

    2.男孩要好好取名:李玩迎來了從來沒有聽說過的弟弟,這個弟弟點燃了家庭的情緒。爺爺為孫子取名時直言道:“男娃娃的名字要好好取,不能像玩玩那樣。”由此看來,李玩的名字就像是一個玩笑。弟弟隨後被爺爺名為昭昭,“昭昭”是明白、清楚的意思。《楚辭》中,“昭昭”意為光明。如此看來,弟弟才是全家的希望。

    3.爺爺的權威:若仔細品味爺爺這個角色,不難感受出中國式隔代撫養的問題。他平時溺愛孩子,但在丟狗之後,卻無法對孫女說出一句“對不起”。家庭紛爭升級的時候,他要展示自己的父輩權威,一句“爺爺奶奶還不如一條狗!”就點明長輩與晚輩的衝突根源。

    4.攝影師跟女兒一起“捱打”:電影中的第一個高潮來自父親對女兒的暴行,賺了不少觀眾的眼淚。其實這場戲原本是攝影師用肩扛著移動鏡頭一鏡拍到底的,但後期被導演進行了二次剪輯。說起那場父親情緒爆發的戲份,羅攀稱:“那場戲我是第一個見證者,扛著攝影機我都害怕,拍攝時還被踢了一腳。”,可見演員們拍戲的時候有多投入。

    5.父親向女兒道歉:父親對女兒家暴過後向女兒道歉和解,然後落淚,眾多網友高呼:“在中國,一個父親怎麼會對13歲的女兒道歉呢?”實際上,這一幕也是導演特意為之。若是在細想一些,李玩時常唸叨著平行宇宙,暢想著另一個空間裡的自己。誰又能斷言,這一幕父女和解是真實發生過的呢,也有可能是平行世界之中,女兒內心的嚮往。

    6.牛奶變紅酒:李玩和弟弟乳糖不耐受,一喝牛奶就吐,然而李玩的家人們從來都不記得這件事。不能喝牛奶的李玩最終一步步走上了爸爸的酒桌。女兒叛逆喝啤酒時,父親會打女兒,女兒在餐桌上陪酒,父親反而稱讚她。這種所謂對與錯的衝突,是全片的核心所在。

    7.封閉的衛生間:家人似乎很喜歡把狗關在衛生間裡,狗丟當晚,李玩的第一反應是埋怨家人們虐待動物,總將狗關在衛生間裡。第二隻愛因斯坦的初次登場,也是在衛生間裡。以及之後衛生間之中的種種戲份,無非是隱喻衛生間是個封閉的空間,是用來隔離這個家庭的。

    8.“鳥人”是油膩大叔:李玩總能聽到家裡樓上傳來鳥叫的聲音,而當她終於發覺那竟然是一個精神病患者之後,不少觀眾提覺得匪夷所思。實際上,此處隱喻的卻是,一隻快樂的小鳥源於一個飽受病痛折磨的精神病人,終於讓她才明白這個世界的所有美好,可能只存在於一個瘋子的臆想之中。

    9.李玩吃狗肉:這一幕自然是讓很多觀眾覺得是最殘忍的一幕。這場戲有著兩層含義:一是大人總是自作多情地把自認為好的東西留給孩子。一旦遭到拒絕,就認為孩子不懂事。二是李玩從敬酒到吃狗肉,已經逐漸認清了這個所謂的世界,放棄了一直堅持著的自我。

    10.李玩與狗不相認:李玩放棄了與真正的愛因斯坦相認。相認就意味著脫軌,與周遭環境產生劇烈的衝突。而她終於選擇做一個安靜冷靜“大人”,也終於丟失掉了最後一絲的抗爭。

    11.弟弟的冰刀:影片的最後,李玩兩歲的弟弟踏上冰面,反覆摔倒。李玩面對著這一幕,表情從微笑變化到沉重。一切就像輪迴一般。喜歡滑冰的李玩小時沒有選擇的權利,不喜歡滑冰的弟弟卻要被大人強制性地培養。這一幕預示著又一代人成長,且似乎來得越來越早,他們所要面對的成長之刃,將變得更加鋒利。

  • 4 # 巴塞電影

    李玩的爸爸生了兒子,她有點失落,為了哄李玩高興,爸爸送了她一隻小狗,但是狗是用裝酒的紙箱子帶來的。那麼,這隻狗是從哪裡來的?很可能就是爸爸去喝酒時,從廚房買來的肉狗。最後,喝酒、吃狗肉也成了李玩的“成人禮”。

    李玩和弟弟喝牛奶都會吐,很可能是乳糖不耐症,但是家裡人依然強行讓兩個孩子喝牛奶,一次又一次,一個又一個,其實體現了家長在帶孩子上的自我為中心,自己覺得好的,孩子就一定要接受,也不管他們是不是能消化。包括李玩報英語學習班,也是爸爸這樣強行決定。

    影片最後,李玩的弟弟在學溜冰,一次次摔倒,老師都不扶他,讓他自己艱難的爬起來,一家人則在旁邊靜靜看著,李玩的表情漸漸變得沉重,她意識到在自己身上發生過的一切,也將發生在弟弟身上:成長在家人的意志之中。

    李玩總能聽到樓上傳來鳥叫聲,有一天她發現那其實是是一個精神病患者,不是鳥,他的胳膊上還帶著象徵好學生的三道槓。此處是一個強烈隱喻,變成長輩眼中的好孩子後,其實就變成了一隻籠中鳥,最終發瘋了。

  • 5 # 王牌觀影

    1.看到李玩爸爸用錢哄李玩,我就特別害怕李玩會伸手去接。特別是在父母離異或單親的家庭裡一味的用這種方法,只會增加孩子對金錢的依賴,會促使孩子樹立不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會造成孩子極端的性格,可能會在將來因為錢而不擇手段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慶幸的是李玩拒絕了

    2.李玩不喜歡喝牛奶,可爺爺奶奶還是會準備牛奶。這種隔代親的弊端很容易被當事人自己忽略,不會考慮孩子喜歡什麼,只覺的我們這樣是對你好,對你親,不管你接不接受的了,反正我對這份親情該做的已經做到位了或者說這就是我對你特別好,特別照顧的一種表達,你就因該接受。

    3.在給李玩慶祝是,一盤狗肉端到李玩面前。這盤狗肉不就是現實工作中的“潛規則”麼。現在讓李玩選擇吃下去還是拒絕,當時在場最重要的倆個家人爸爸和姐姐都看著她,都能理解她當時的心情,可是沒有人站出來阻止。你要被潛規則了,你的好友和工作上的夥伴沒有人替你說話,甚至在預設你要適應這個現實的社會。李玩沒有拒絕吞下了狗肉,這是劇情的需要也是意料之中,因為她早已學會了妥協,學會了迎合這個操蛋的社會。

    這更是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

    李玩說:像這樣的事以後還多著呢

  • 6 # 郵遞員松鼠

    1,在最開始李玩和李堂聊天的時候,李堂說了一句,我總得喜歡誰吧,還有初中生經常出入酒吧,這是家長和學校教育的失職。

    2,在課堂上,老師直接打死蝙蝠並順手丟到樓下,難道這就是從小教育孩子的珍愛生命嗎?

    3,在李玩英語考了第一名的時候她興奮的告訴了爸爸,而物理競賽一等獎確實隻字未提。為什麼?因為爸爸希望她好好學英語,中國的孩子在學習上更像是為了家長而學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穆大叔封蓋+奧尼爾身體+大夢腳步+司機投射,恩比德還有不會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