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詩文說
-
2 # 老街味道
問題:
崔顥的《黃鶴樓》之所以成名,是唐人所評還是後人所評?或是李白的“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所捧?
...........
前言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 煙波江上使人愁。崔顥的《黃鶴樓》之所以地位那麼高,宋朝嚴羽《滄浪詩話》起的作用不小:
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當然,這個第一僅僅是一家之言,例如明朝的胡應麟就說詩聖杜甫的《登高》是真正的七言律第一,而且不僅僅是唐人七律第一,是”古今七言律第一”。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一、李白與崔顥的鬥詩元代方回編選的《瀛奎律髓》寫到:
此詩前四句不拘對偶,氣勢雄大。李白讀之,不敢再題此樓,乃去而賦《登金陵鳳凰臺》也。明代的高棅的《唐詩品彙》劉後村雲:
古人服善。李白登黃鶴樓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之句,至金陵乃作《鳳凰臺》以擬之。今觀二詩,真敵手棋也。劉須溪雲:恨以滔滔莽莽,有疏宕之氣,故勝巧思。二、李白的兩首詩李白有兩首詩和黃鶴樓相似,第一首是《登金陵鳳凰臺》: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山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第二首是:
鸚鵡來過吳江水,江上舟傳鸚鵡名。鸚鵡西飛隴山去,芳洲之樹何青青。 煙開蘭葉香風暖,岸夾桃花錦浪生。遷客此時空極目,長洲孤月向誰明?第二首詩很明顯和崔顥的黃鶴樓及其相似,不過如果說李白模仿崔顥卻並不準確。
三、沈佺期是始作俑者其實崔顥的黃鶴樓也是模仿前人的作品,沈佺期是初唐武則天時代的人,是最早作七言律詩的詩人之一。看一下崔顥《黃鶴樓》所模仿的這首《龍池篇》:
龍池躍龍龍已飛,龍德先天天不違。池開天漢分黃道,龍向天門入紫微。
邸第樓臺多氣色,君王鳧雁有光輝。為報寰中百川水,來朝此地莫東歸。
即使不懂詩的人,看了前半首也知道和崔顥黃鶴樓極像。區別是沈佺期的前兩句是古體詩寫法(其中第二句還是律句,只是與第三句失粘) ,後面六句都是律詩的結構,而崔顥前四句都是古體。
《唐詩廣選》田子藝曰:
人但知太白《鳳凰臺》出於《黃鶴樓》,不知崔顥又出於《龍池篇》:若《鸚鵡洲》,又《鳳凰臺》餘意耳。四篇機抒一軸,天錦燦然,各用疊字成章,尤為奇也。結束語崔顥的黃鶴樓被後人所推崇,在當時如何呢?《舊唐書·文苑傳》載:“
開元、天寶年間,文士知名者,汴州崔顥、京兆王昌齡、高適、襄陽孟浩然,皆名位不振。”能夠和王昌齡、高適、孟浩然相提並論,自然不是一般的人物。
不過我以為今天崔顥和他的黃鶴樓如此有名,應該還是後人的功勞大一些。而李白常常被後人拉過來給崔顥的黃鶴樓做背景也起到了不少作用。
-
3 # 哦可克羅
是說呢,鸛雀樓登岳陽樓都上了,怎麼名絕千古的崔顥黃鶴樓沒上呢,原來在最後,拋開建築物不談,這首蕩氣迴腸的七言律確實實至名歸當仁不讓
-
4 # 每天讀宋詞
崔顥最有名的一首詩,讓一座樓成為網紅,李白都歎服並模仿大咖詩作。這首詩成名,一是本身的文學價值,人生思考,這是核心戰鬥力,當然好的詩詞,也需要宣傳、推介。這個時候,李白等巨星的認可,更是讓其名氣大漲。還有一個原因。留在文末解答。
其實,去過湖北黃鶴樓的人都知道,黃鶴樓有一處景點叫擱筆廳。據說,李白到此遊歷時,詩興大發,忽然抬眼看到崔顥的題詩,連稱絕妙後更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然後擱筆而去,擱筆廳由此得名。能讓“鳳歌笑孔丘”的“楚狂人——李白如此贊服,就是這首黃鶴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詩的首聯、頷聯先從登上黃鶴樓寫起。“登斯樓也”,必然想起樓的來歷,想起黃鶴,想起駕鶴登仙的古人。但是,黃鶴也好,仙人也罷,都已經是一去不返,而眼前危樓獨立,白雲飄飛。一種茫茫渺渺、亦真亦幻的蒼涼感撲面而來,“哀吾生之須臾,羨宇宙之無窮”的感慨油然而生。氣韻連貫,宛若行雲流水,自然之極。自然到讓人忘了,它已經犯了七言律詩的大忌:詞語重複、平仄不對,而且頷聯也不對仗。但它卻以瀏量的音節,信手拈來的渾然,讓人沒有一點違和感,這就是所謂的詞不害意,後人盛讚為;“不古不律,亦古亦律,千秋絕唱”!
頸聯從上面的天上回到了現實。登高觀望:濤濤江流,莽莽平川。遠處的漢陽平原春樹歷歷;近處的鸚鵡汀洲春草蔥蘢。江水的銀色,樹木的綠色,春草的翠色,天空的藍色,雲彩的白色,所有的這些,都在明麗的春色中紛呈著,極富色彩之美。而“黃鶴”、“復返”的同韻母和“萋萋”、“歷歷”的疊詞,使其更有鏗鏘、清朗之感,又極具音韻之美。彷彿只聽聲音也能感受到那明媚的春光。
眼前的美景讓詩人流連不歸,不覺已是薄暮暝暝。江面被渺渺的輕煙籠罩著,倦鳥歸林,客居他鄉的羈客又起鄉愁。為什麼說“又”呢?因為上面的萋萋春草就已經觸動了遊子的鄉心,正所謂“王孫遊兮不歸,芳草生兮萋萋”。而在暮色蒼茫中,在浩渺的煙波讓,那揮之不去的鄉愁再次升騰,這就是:“日暮客愁新”,“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此情此景,“何人不起故鄉情”?全詩在無盡的悵惘中落下帷幕。
意境開闊,情真意切,一首詩就奠定了崔顥一世詩名。
李白曾不止一次到過黃鶴樓,卻從未題詩。李白固然有“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和“黃鶴樓上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的佳句,但這都是借景抒情、借題發揮,並非寫樓的本尊。可李白卻寫了《鸚鵡洲》:“鸚鵡來過吳江水,江上洲傳鸚鵡名。鸚鵡西飛隴山去,芳洲之樹何青青”。很明顯,從連用三個重複的“鸚鵡洲”到意境上,都模仿了崔顥的詩。李白還有一首《登金陵鳳凰臺》:“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也能看出崔詩的痕跡,但在氣勢和意象上,終究還是弱了點。
南宋詩論家嚴羽稱此詩為唐詩七律之首,在人才輩出的大唐詩壇上,得此褒譽,崔顥真乃詩人中的大咖也!難怪能征服“詩無敵”的飄然太白。
回覆列表
說出來各位可能不信,教我們隋唐文學的老師讓我們手抄了南宋嚴羽的《滄浪詩話》。(無奈¬_¬`)
其中《詩評》部分說:『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這是首次把這首詩稱為“唐人七律第一”。所以《黃鶴樓》的成名,更可能是因為後人所評。
而為李白所捧的說法更可能是後人附會,因為這個說法最早見於元代辛文房《唐才子傳》卷一。其中寫道:『(崔顥)後遊武昌,登黃鶴樓,感慨賦詩。及李白來,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若此事為真,為何唐代沒有任何記載?也許是辛文房比較喜歡崔顥的《黃鶴樓》,就拉狂放的李白來做陪襯,好說服大家認同《黃鶴樓》是好詩。
李白那麼狂放不羈,傲岸好勝的人也不太可能說出“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這樣服輸的話。
事實上,李白是不服氣的。他作了兩首詩《鸚鵡洲》《登金陵鳳凰臺》,來擬《黃鶴樓》格調,與崔詩如出一轍。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找來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