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羅太黑

    司禮監秉筆太監是明代宦官制度中位尊權重僅次於司禮監掌印太監的一個職務。司禮監秉筆太監除了握有批紅的權力外,司禮監中排名第二或者第三的秉筆太監一般還兼任提督東廠,可謂位高權重。明代有名的權宦幾乎都做過司禮監秉筆太監

  • 2 # 上將軍潘鳳

    明朝特殊的政治制度使得太監也擁有極大的權利,由於內閣制度的成熟導致皇帝鬥不過這些老奸巨猾的大臣,明宣宗的出現改變了這個平衡點,他讓內宮裡的太監讀書,讓他們參與政治活動這樣一來文臣的矛頭就指向了太監,而太監最為特殊的群體他們也只能依附皇權,只是另明宣宗沒想到的是他這個舉動影響了未來兩百年的太明王朝,也徹底的改變了政治格局。

    因為太監常年久居功內又是皇帝的貼身下人,如此這樣朝夕相處從人性來說太監可比那些死板的大臣們親近多了,這樣一來十年寒窗苦讀不如人家割一刀成功來得快些,也只能說讀書人確實不容易,太監依靠著皇帝的信任逐漸爬上了帝國權利的核心,整個大明王朝形成了三股勢力,分別是皇權、大臣、太監,其中以皇權佔據主場優勢,大臣跟太監屬於客場作戰,皇帝有權選擇聯合其中一方去打壓令一方,這樣就形成了新的政治局面,達到了互相平衡的狀態。做官就要做最大的,當太監自然也是有追求的,太監的最高的位置就是司禮監秉筆太監,相當於文臣中的內閣首輔,甚至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比內閣首輔權力更大。他們有權替皇帝批紅奏摺,也可以說是替代皇帝行駛權力的人,一旦皇帝受到矇蔽這個秉筆太監可以說成為整個帝國的實際掌控者,例如王振、魏忠賢之流成了臭名昭著的太監,也有馮保這樣深明大義的好太監,善惡全憑一念之間。

  • 3 # 曹城少年

    司禮監是明朝內廷中掌管太監的專門機構,在洪武末年建立,明初廢除宰相,之後成立了內閣,內閣大臣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宰相職權的繼承和發展。而皇帝是不想看著內閣的權力太大,所以想起建立司禮監,其主要是為了協助皇帝做些簡單的工作,朱元璋也是怕太監做大,在日常也是比較注意防範的。下設掌印太監、秉筆太監、隨堂太監和提督太監。職責就各有不同了,掌印負責最後的蓋章,秉筆太監負責批紅,隨堂太監負責整理大臣的奏章整理,提督太監負責機密檔案的看管和做些後勤的供應。

    帝王看到的是政權的平衡,這都是帝王的權術。

    為了更好的處理政務,慢慢的有了“票擬”和“批紅”兩道程式。“票擬”就是內閣的處理意見,而“批紅”就是皇帝對於內閣意見的審批。我們都知道在明朝的時候,有些帝王就是很奇葩的,有愛修道煉丹的,有愛當木匠的,有愛出去玩耍的等,皇帝不免有怠政行為,正常的政務也不能不管啊,漸漸的“批紅”這個程式就逐漸由太監代替皇帝來執行。而在司禮監中,秉筆太監就是負責批紅的,批紅是重要階段,不是最終階段,蓋章的才能說是一錘定音,在判斷批紅是否合格還要經過掌印太監的稽核,只有經過掌印太監稽核的奏摺,才可以蓋上公章,得到最後的合法性,然後,才能去執行。

    這個制度非常先現在英國的政治體制,可以說是個雛形,在當時的中國已經是整個帝國的中樞,決策帝國所有的事情。

    到明朝末年有個太監叫魏忠賢,他就做過秉筆太監,最後成為廠公,也是做到權力的頂峰了,人人皆稱“九千歲”。有替代帝王的可能了,這是很危險的。權力是把雙刃劍。

  • 4 # 故紙匯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是個勞模,直接廢除了丞相。

    以前的王朝,丞相是行政首腦,處理繁冗的行政事務。皇帝垂拱而治,抓戰略,抓方向。因此皇帝的工作宏觀,而丞相的工作繁複。

    朱元璋廢除丞相以後,皇帝親自處理很繁瑣的行政工作,而且是一人決斷,大大加重了皇帝的工作量。

    朱元璋精力過人,沒覺得工作太重,他的子孫可就不行了。

    後代的明朝皇帝就想了個辦法,讓心腹太監幫自己。

    具體流程就是,太監幫皇帝拆閱奏則,提出批示的方案,然後報請皇帝批准。如果皇帝沒有不同意見,就把意見批示下去,太監提出的方案就變成了皇帝的命令。

    這種流程下,太監就是皇帝的秘書,大大減輕了皇帝的工作量。

    做這個工作的太監就是司禮監秉筆太監。名字上也可以看出來,“秉筆”就是拿著筆把皇帝的——其實就是太監自己的——意見寫出來。

    這樣一來,秉筆太監的權力就是驚人的了。

    如果皇帝勤政,那麼秉筆太監可以透過提出建議影響朝政。如果皇帝懶惰,那麼秉筆太監就代替了皇帝的職務,很多以皇帝名義發出的聖旨實際是秉筆太監發出來的,皇帝可能根本不知道。

    因此,明朝的時候經常出現太監亂政的局面也就不難理解了。

  • 5 # 人者仁義也

    我在這裡可以小談一下。

    司禮監的來源和發展

    據《明史志 職官》記載明太祖時期就設定管理宦官與宮內事務的“十二監”,這十二監分別是司禮監,內官監,御用監,司設監,御馬監,神宮監,尚膳監,尚寶監,印綬監,直殿監,尚衣監,都知監。而司禮監就是其中的一個宦官的管理系統,主要人員是提督太監一員,掌印太監一員,秉筆太監、隨堂太監、書籍名畫等庫掌司、內書堂掌司、六科郎掌司、以及沒有定員的典簿。而其中的秉筆太監掌管奏章文書,依照內閣票擬批朱的太監,當時的司禮監地位並不是很高。

    在明太祖朱元璋的時代,朱元璋還在宮門口掛起一塊3尺高的鐵牌,刻著“內臣不得干預政事,預者斬”,朱允炆時期這個規定還是在嚴格實行的,但是燕王朱棣謀反,當時南京的宦官多與燕王勾結,最後燕王登基稱帝,宦官的地位就提高起來了,當時的明成祖朱棣為了加強統治,建立特務機構東廠,同時守備南京,並且出鎮各地。太監地位的提高為司禮監的發展提供了很好的機會,而此後明宣宗設立內書堂也為司禮監的崛起埋下了基礎。

    內書堂的起源也是來自明成祖,明成祖時期已經讓小內侍讀書,寫文章了。但是這違反朱元璋的規定,但是無濟於事。到了明宣宗時期,直接小內侍讀書制度化,明宣宗讓當時的大學士陳山教一些精心挑選的小內侍讀書,而內書堂就是司禮監的下設機構。司禮監的秉筆太監大多有內書堂的讀書經歷。司禮監還有另外一個機構叫做文書房,文書房的的掌房共有十個,他們的主要責任就是掌管當時的奏章和皇帝的聖旨,文書房的主管是司禮監太監,由於他們掌管著朝廷的重要機密,所以急需要會讀會寫的人,而內書堂出來的小內侍正好滿足了這個要求。

    司禮監在明英宗正統之後,逐漸成為宦官第一的勢力。第一,特務機關東廠為司禮監控制,此後成為定製。第二,司禮監可以調派內臣的出鎮。第三,也是明英宗正統年間,司禮監提督京營,京師的部分兵權落入司禮監之手。第四,會同三法司審理囚獄,司法權也部分落入司禮監之手。

    秉筆太監

    司禮監本身就有秉筆太監一職,但是排在提督太監一員,掌印太監之後,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秉筆太監只是俗稱,也就是對於做這件事太監的稱呼,但是不是正式名稱,但是正式名稱的是馮保,是在嘉靖年間得到的稱呼。

    在明代,奏章的批註都在皇帝手上,但是廢除宰相之後,皇帝需要批註的奏章太多了。在明宣宗時期,讓當時內閣的大學士閱讀奏章,代替皇帝寫好答辭,然後讓皇帝批紅,拿出去實行,內閣的答辭被稱為票擬,但是後來的皇帝覺得批紅都太累了,於是讓司禮監的太監代替批紅,於是就有“秉筆”的太監的批紅之權。

    由於奏章十分多,為了完成任務,秉筆太監的人數有三到四個或者六到七個,這些人實行兩班倒的制度,日夜交替。按照理論是由皇帝親自批註完了之後,他們按照皇帝的樣子在皇帝的監督下批註,但是皇帝一旦覺得累了或者不想監督,那麼宦官就可以從中做手腳。由於批紅權大於票擬權,所以秉筆太監的權利在內閣之上。

    同時秉筆太監還兼任其他職務,比如提督東廠,或者提督其他部門,比如文書房。在政治上,秉筆太監最為貴重的是提督東廠,掌管璽印,被人們視為內閣首輔一樣的地位。

    參考《明代秉筆太監研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寶寶從出生就習慣吃奶瓶,現在想給他戒掉奶瓶吃乳頭有什麼好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