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山耕夫569

    在西方國家的軍隊裡,幾乎都有一個通病,那就是一切都由軍事主官說了算,參謀長及其參謀人員只負責作戰計劃的擬定,不具有軍事指揮權。

    德國也一樣。

  • 2 # 度度狼gg

    二戰時期的德國軍隊在師以下戰術單位是不設“參謀長”職務的,只配有作戰參謀來協助軍事主官的指揮,所以命題首先就失去了基礎,並且諾曼底戰役初期德軍的混亂也很好的回答了這個問題:在6月6日最緊要的時刻,唯一能夠投入反擊灘頭作戰的只有第21裝甲師,師長弗希丁格將軍卻不在崗位去巴黎嗨皮去了,而作戰參謀無權調動和集結部隊。

    (斯派達爾將軍)

    於是作戰參謀只好將師部直接掌握的24輛四號坦克派出去攻擊英軍登陸部隊,結果因為倉促出動和兵力單薄,也沒有步兵的伴隨支援,所以很快被英軍輕易擊退。同樣,整個B集團軍群因為總司令隆美爾元帥不在前線,也無法形成統一有效的指揮,斯派達爾參謀長無論是積極性還是許可權都明顯不足,從而使德軍喪失了反擊的最佳機會(估計他腦子裡都是如何刺殺希特勒的念頭)。

    這個問題的來源,應該是對二戰日軍參謀體系的特殊性有一定了解,並且日軍的“參謀本部”確實師承於德國的“總參謀部”體制。但是問題在於,日本陸軍學習師傅的時間點是19世紀80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戰尚未爆發,德國陸軍總參謀部是最“輝煌”和權力最大的時期,而它們以後的發展道路卻截然不同。

    (曼施坦因曾任集團軍群參謀長)

    從1864年至1871年,普魯士接連打了三場戰爭即普丹戰爭(1864年)、普奧戰爭(1866年)和普法戰爭(1870年),以毛奇為首的總參謀部制定了詳細的作戰計劃,並且在戰爭中得到精準契合,將普魯士(德國)陸軍總參謀部推向了歷史上最輝煌的階段。1866年,德皇威廉一世頒佈命令,明確規定了總參謀長與戰爭部長是“平級關係”,而在此之前,戰爭部長是陸軍總參謀長的上級。

    命令同時規定總參謀長在戰時“具有全權指揮權,總參謀長與戰爭部長下達的指令具有同等效力”,甚至在部隊中也確立了參謀長與指揮官的“平級”關係,因此這也標誌著總參謀部真正成為了戰爭的指揮者而不僅僅是最高統帥的軍事顧問機構。1883年德皇再次頒令,授予總參謀長“直面皇帝”的權利,即享有每週一次的例行彙報權,也可以隨時直接向皇帝彙報軍機大事。

    (保盧斯)

    很眼熟是吧?沒錯,日本人學的就是這一套,參謀總長同樣具備“帷幄上奏權”,成為與陸軍大臣地位平等的軍令首腦,並且在戰時具有作戰指揮權,還發展為各級建制的參謀長只對上一級參謀長負責、最後再對參謀本部負責。如此,使各部隊同級軍事主官無權撤換參謀長,也就造成了參謀長、參謀們獨斷專行的可能,分走了部隊一定的作戰指揮權。

    但是二戰爆發前後,兩國的情況卻有了明顯不同,日本天皇是躲在幕後遙控並不直接參與軍事指揮的,從而使參謀本部繼續享有調兵和用兵之權,各級參謀長、作戰主任參謀、作戰參謀既是作戰計劃的制定者,也是軍事指揮的直接參與者,權力很大。而德國的小鬍子出於對陸軍本能的不信任,組建了最高統帥部直接插手軍事指揮,甚至繞過陸軍總司令部、陸軍總參謀發號施令,則總參謀部的職權被完全弱化了。

    (裕仁)

    也就是說,小鬍子的強勢介入已經剝奪了總參謀長和總參謀部的作戰指揮權,他們只能淪為最高統帥的專業領域智囊團,以此類推,野戰部隊的參謀長、作戰參謀也就成了軍事主官的助手,最多代表總參謀部進行戰役監督(所以有四級總參勤務軍銜,比如施道芬貝格上校),但不具備作戰指揮權和部隊控制權。因此,部隊的實權完全掌握在軍事主官手裡,所以小鬍子一生氣,經常解除前線軍事主官的指揮權,而不是什麼參謀長。

    說簡單點的話,二戰時期日本陸軍的“軍政”(陸軍省)和“軍令”(參謀本部)是分開的兩個系統,所以在戰爭時期軍令部門權力更大,致使參謀長地位特殊;而德國陸軍的軍政和軍令是基本統一的,軍事主官擁有雙重權力,參謀長和作戰參謀不過是他在作戰、後勤等方面的幕僚和顧問而已,絕大多數時間說了不算。

    (最高統帥兼陸軍總司令小鬍子)

    比如二戰時期德軍若干著名將領,在參謀長的位置上能量和表現都非常有限,只有成為了軍事主官才能影響戰局,第一個例子是曼施坦因,他在A集團軍群參謀長的位置上不顯山不露水,所醞釀的“曼施坦因計劃”還是在轉任軍長時被小鬍子接見,才有機會“上達天聽”並最終實施。也只有成為軍事主官後,他的軍職和軍銜才一路晉升,從軍長到集團軍司令、再到集團軍群總司令和陸軍元帥銜,顯然這都是因軍事主官獲取的戰功所致。

    第二個例子就是倒黴的保盧斯將軍,他在戰爭初期歷任第10集團軍參謀長和陸軍副總參謀長,也無非就是制定作戰計劃和圖上作業,打不打和怎麼打沒有絲毫的決定權,而一旦被任命為第6集團軍司令,份量明顯加重。在1942年的晚些時候,保盧斯成為蘇德戰場倍受關注的人物,因為他決定著第6集團軍的命運,包括晉升陸軍元帥軍銜的特殊狀況,也是所有德國元帥中絕無僅有的。

    (施道芬貝格)

  • 3 # 戰略論

    德軍總參謀部的前身就是普魯士總參謀部,鑑於軍隊的機構越來越複雜,規模不斷的擴大,僅靠統帥個人已經無法擔負所有的指揮事宜,必須要為其配屬一個專業的參謀機構來負責日常的作戰計劃、組織以及具體的實施,從而將統帥從繁重的常規軍務中解放出來,專心於戰略、戰役層面上的思考,把握作戰的關鍵路線。因此為國家的最高統帥配屬一箇中央參謀部(後改稱總參謀部),為部隊的集團軍、軍、師等中高階司令官配屬專門的參謀部,從而使這些精通軍事的參謀部軍官發揮積極的影響力,提升軍隊的戰鬥力。

    普魯士總參謀部的組建極大的提升了普魯士軍隊的戰鬥力,是其成為當時歐洲最強大的軍隊,並相繼取得了對丹麥、奧地利和法國作戰的勝利,作戰計劃和指揮都出自普魯士總參謀部之手,自此普魯士總參謀部也聞名於世,贏得了傳奇般的聲譽,在外界看來,這個神秘的總參謀部是無所不能的。以普魯士為主體的德意志帝國建立後,原來的普魯士總參謀部也順理成章的成為德意志帝國總參謀部,繼續作為軍隊的精神指導中心,和平時期負責中高階軍官的培養,、作戰計劃的制定以及戰史的研究等技術性工作,戰時則負責軍隊的作戰指揮。隨著軍隊的各級軍事主官也接受了總參謀部的培養或者直接就是參謀部軍官,總參謀部對德軍的影響也就根深蒂固,軍隊越來越離不開總參謀部,而當時的德軍總參謀部是世界上最專業的參謀部。

    德軍總參謀部一直推崇司令官和參謀部軍官對作戰共同負責的原則,這樣可以使參謀部軍官具有很強的責任心,而不是隻是單純的提供專業建議的旁觀者,當參謀長不同意軍事主官的命令時,甚至可以越級向上彙報。總參謀部軍官擁有這一權力的標誌就是,一戰時期德軍總參謀長必要時刻可以越過戰爭部長直接向德皇(最高統帥)彙報。一戰時期的德軍總參謀部是最輝煌的時期,尤其是到了後期戰爭部和總參謀部合二為一,德軍總參謀長成為德軍實際上的最高統帥(德皇只是名義上的,並不參與具體指揮),總參謀部以及下面的各級參謀長擔負起實際的作戰指揮。

    二戰時期的德軍總參謀部已經遠不如以往了,雖然它的專業性毋庸置疑,但是獨裁者希特勒顯然不能允許德軍總參謀部在戰時凌駕於他之上,他必須取得對軍隊的全部控制權,尤其是關鍵的作戰指揮權。1939年新的總參謀部勤務手冊中,參謀部軍官成為軍事主官的顧問、助手和執行者,軍事主官成為唯一的責任人。由此看來,二戰時期德軍總參謀部軍官並沒有真正的實權,他們只能向軍事主官提出建議,而下達命令的只能是軍事主官,原來的軍事主官和總參謀軍官共同負責的原則已經成為一紙空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豬的鏈球菌用什麼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