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薺菜糰子

    這就好比300斤的大胖子膝蓋和足弓容易出毛病是一個道理。沉重的自重對坦克裝甲車輛的動力系統和行走機構都是巨大的負擔。所以,若非不得已,不會讓坦克裝甲車輛自己行軍,長途機動都是依靠火車或平板載重貨車代勞,以節約行走機構有限的壽命。作戰行動或訓練演習不得不自己行動,遇到惡劣地形或操作不當,就容易出故障。

  • 2 # 水道山行

    坦克及其他裝甲車輛是用於打仗的,而戰場環境十分惡劣,不會像馬路一樣光滑,坦克是履帶式的,而且自身重量很大,對行走裝置的衝擊、磨損很猛烈,因此,拋錨比較普遍。但一般都會隨行修理部隊,而且坦克成員的自我維修能力也會得到專門的訓練,一般小故障能很快排除,不影響使用。

  • 3 # 找個條友當老婆如何

    坦克和裝甲戰車拋錨的原因多了,主要是因為動力部份或者行走部份出了問題。比如說發動機故障,液壓系統漏油,散熱系統故障等。行走部份的履帶,負重輪的故障同樣可以導致坦克拋錨。

    簡單的小問題坦克兵可以利用隨車攜帶的工具修理,大的問題就只能等坦克修理車或者用坦克運輸車拉回去修。

    如果不在敵人火力之下,那麼,首先是小毛病車組人員自行修理,比如發動機、變速箱輕微簡單的故障,履帶脫節等等,車組使用隨車工具備件自己就修了。其次,車組修不了的,就要呼叫支援,由保障部門修理。一線部隊有坦克修理車,可以對坦克的行走部分和發動機進行就地維修,一般為了節省時間,如發動機總成發生複雜故障或徹底損壞,修理車可以整體吊裝更換髮動機總成。如果機械故障導致的拋錨,這個層級一般都能搞定,但是戰損就不一定了。假如是嚴重損壞或缺乏備件,無法現場維修的問題,就要靠搶修車或友車拖到後方,甚至最終返廠維修。

    如果在一線交戰中拋錨,那就悲劇了,你就成了固定的靶子,會被敵人優先“照顧”,下場堪憂。如果敵火較弱,還可以堅持就地作戰,打贏了自然獲救。如果敵人有強大的反坦克武器,那最好是棄車逃生。

    另外,不管是行軍還是交戰,如果拋錨坦克阻礙了行動路線,常常被直接推(拖)出道路,留待維修部門處理。甚至直接拋棄。

  • 4 # 九品侍衛

    其實像坦克或是裝甲車這類軍用載具並不是動不動就拋錨,相比民用轎車軍用載具的拋錨率則是少之由少,可為什麼卻顯得軍用載具動不動就拋錨呢?原因無非只有幾點。

    1.道路環境不同,一般情況下坦克或裝甲車這類軍用載具,它們行駛的路面環境基本上都是非常惡劣,泥濘坑窪碎石戈壁,而民用載具基本上都是柏油馬路,頂多走一些土路而已。在這種惡劣的路面環境上長時間行駛,出現故障也是無法避免的。

    2.自身噸位過重,這個原因我想大家都明白。無論是主戰坦克還是輕型步戰車,基本上少則十幾噸多則幾十噸的重量,在這種重量下即便擁有大馬力的發動機,但內部的各種零件都處於極限工作狀態,所以一旦故障就會是損壞零件的大故障。相反民用汽車很多時候都是在輕鬆的狀態下行駛的。畢竟誰也不會駕駛一輛小轎車,成天開到180公里,然後載著幾頓的貨物行駛。

    3.軍用載具設計複雜,一般情況下軍用載具內擁有著大量的精密器件,只要有一個很小的零件損壞了,沒得更換基本上就得趴窩。可是民用轎車上的零件都是非常簡單的,只要發動機和傳動裝置不出問題,基本上都不會趴窩。

    4.修理能力的不同,像是主戰坦克或是步戰車這類大型載具,自身的每個零件都是非常重的,所以一般情況下在出了一些小毛病,車內成員會自己完成修理。可要是零件損壞而車上又沒有,那麼只能扔在路邊拋錨。相反家用轎車很難拋錨,只要一拋錨打個電話就可以有24小時的為服務。

  • 5 # 王司徒軍武百科

    坦克裝甲車輛拋錨的原因是多樣的,但總的來說,無外乎工業能力、設計因素。

    一個很淺顯的例子——英軍早期投放在戰場上與隆美爾對陣的“瑪蒂爾達”坦克。瑪蒂爾達的火力比對面的3號坦克要弱一點點,防護也差不多,但速度連吃三號的屁都不夠格,維護效能更是低得髮指。

    與隆美爾那些滿北非跑跑打打修修的3號坦克比起來,瑪蒂爾達的維護性就是個世紀慘劇,英華人將瑪蒂爾達坦克列為“步兵支援武器”,所以他們只需要夠得上步兵的速度就行了,急速僅能開個24公里/小時。

    關鍵是,到了非洲的黃沙中,這玩意兒連極速都無法維持,只能將推進速度維持在10-13公里/小時上,原因很無語——跑快了會趴窩。瑪蒂爾達的發動機承受不住炎熱又惡劣的工況,長時間極速行駛就會過熱燒缸。

    面對這種情況,英華人唯一能做的就是在沙漠中不停的修築補給站,準備好大量的零件和水、油甚至坦克整機,坦克一路開一路修的赴往前線。戰場上許多坦克兵在遭遇敗仗時,第一時間的選擇就是跳車與步兵們一起逃跑,怎麼看都是自己的大腿更有效率。

    造成瑪蒂爾達這噩夢般使用體驗的原因絕不是英華人工業水準差,主要在於它們沒將“步兵坦克”當回事兒,一輛瑪蒂爾達才6000英鎊,適用於陸軍大量裝備。採用的動平衡懸掛和雙發動機結構的車體也顯得異常累贅與低效。英華人指望坦克被打壞一臺發動機後還能用另一臺發動機繼續工作,而動平衡懸掛也適合在低速中不停車穩定推進,“步兵坦克”嘛,持續不斷的掩護推進才是職責。結果這既增加了坦克的複雜性,也增加了機構出毛病的機率。

    實際上,瑪蒂爾達只是個毛病極為突出的個例,但它是個放大鏡,很大程度上顯示出坦克從設計到作戰的種種可靠性問題。坦克本質上是個重達幾十噸的金屬自動車輛,它的主要任務是作戰,因此人們不可能像對待家用產品那樣,做的盡善盡美還舒適體貼。大多數軍事工業設計,強調的都是效能第一,使用第二;威力第一,人機第二。畢竟機器的效能是硬指標,而人的問題向來是認為可以被克服的。

    像德軍後來的車輛也陷入了這種指數怪圈,而且走得如英華人當年如出一轍。像虎式、虎王、豹式等坦克統統都有行走機構BUG,過重的車體加上過沉的大炮,又要強調非同一般的防護能力,最後一切都被壓在不堪重負的行走機構上,因為它在行走里程較少的防禦戰中,被認為是“可克服的”。那個段子怎麼說的?一個虎式坦克團出發,一路壞,到達戰場成了個步兵排。

    這體現出一個問題,很多時候想製造出效能極為平衡的坦克並不是件容易事,平衡意味著平庸,而戰場上總能找到那些“特長”兵器們的用武之地。就算如爛透了的瑪蒂爾達,也能在奧金萊克的指揮下徐徐推進,同樣能令隆美爾頭破血流損兵折將。

    正因為坦克是個沉重而不平衡的戰鬥車輛,它拋錨可謂是家常便飯,試想一輛幾十噸的坦克從數米高的坡上高速度衝下來,它的懸掛裝置將會接收到多麼大的衝擊力?別嫌坦克太脆弱,尋常的私家車恐怕2米都摔斷軸了。試問這樣一個金屬巨獸,又是泥裡滾,又是山上爬,時而走軟地,時而軋硬路,怎樣才能保障不出毛病?

    何況坦克有多少附加裝置?光那一門火炮開火就是巨大的整車震動,換私家車得炸得玻璃全碎翻過來。短時間不拋錨算是頂可以的。

    當然,現代戰場不一樣了,每一輛坦克都比二戰那些捏著對手指標,用政治命令硬推上去的極端坦克們更講究平衡,它們將國家的軍事科研能力發揮到了極致,甚至許多不具備相應科技能力的國家,還會透過採購和訂貨的方式,將別人的先進技術安裝在自己的坦克上。

    但這裡面依然還是工業設計能力與設計因素問題在起作用,比如南韓設計的K9自行火炮,在延坪島炮戰中的表現實在是令人感動的想哭。而土耳其借南韓技術掰出來的“阿勒泰”坦克,吹吹打打許多年,又是買德國炮,又是整南韓發動機、法國的火控,到現在都沒整出能上戰場的車型,敘利亞戰場上依然得靠M60和豹2開路。

    現代坦克更遵循設計標準,一般每輛坦克都範定了必要維修小時數和距離,謹慎得如同4S店的保養時間一樣。指揮官和參謀們只需要關注這種可靠性指標,便能預估出自己的坦克能跑多遠,打怎樣的仗,行軍的損失情況。拋錨?只要不是意外,就都是計劃內資料而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誠然,擁有你,今生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