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真誠地看著你

    內閣首輔就是明朝的宰相,別換個名字就不認它。

    削弱相權是歷代實權皇帝都在做的,朱元璋只是這些帝王中的一員,可能他繼承前人的經驗較多,極大地削弱了相權對皇權的掣肘。

    封建文人都有一顆治理天下的心(別管會治理成什麼樣子)。但是他們做不了皇帝。宰相就是他們的終極目標。相權的削弱讓他們感覺利益受到了損害。

    削弱相權對皇權掣肘的同時,相權對皇權的監督也被削弱,這導致皇帝任意妄為時的限制也少了。不過,皇帝是文人教的,實際管理國家的也是文人組成的官僚集團。國家沒治理好就甩鍋朱元璋,顯然是沒道理的。

    不過,在文人掌握輿論的時代,國家出現問題,甩鍋皇帝是慣例了,文人永遠是忠誠、賢能、正面的。

  • 2 # 丁強888

    朱廢丞相的根本原因是相權與君權的矛盾。直接原因是元朝丞相的專權和胡惟庸的跋扈和反叛。

    一相權和君權的矛盾

    自從有了宰相這個職位,相權與君權就一直處於對立統一狀態。舉個不恰當的例子,皇帝就好像大財主,宰相就好像他的管家。一般家庭越富有,管家的位置就越重要而且事物繁雜。你說不要管家,取消中間商賺差價?人家世家大族要辦的大事太多,不要管家自己天天陷入家庭瑣事的小細節中,人生還有什麼意思?

    但管家權勢太大,有時候就想侵吞主家財務自己自己做主。像水滸傳中盧俊義的管家李固。歷史上的王莽,曹操,楊堅就是典型例子。

    所以皇帝既離不開宰相,又不得不防著宰相,所以從漢武帝開始用中朝架空丞相,隋唐用群相代替一個人獨相(三省長官都是宰相)。一群人思想總不好統一,皇帝就更安全不是。

    元朝的丞相專權

    可歷史發展到元朝,由於是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很多中原王朝的經驗因為蒙古人沒有學到精髓,蒙古人的管理又比較粗放,所以宰相專權又出現了。

    元朝從三省變成中書一省,中書令一般由皇太子兼任,宰相一般由怯薛貴族擔任,到了泰定帝死後第一個大權相燕帖木兒基本上把持一切大權,接下來的脫脫,伯顏等丞相權勢滔天。而元順帝的太子更是因為兼著中書令,作為相權的代表天天想著提前接班,與他爹鬧得滿城風雨,成為元朝滅亡的原因之一。

    明朝廢丞相之前

    朱元璋建立明朝,開始時中央官制主要以元朝制度為藍本,中書省總領白管,李善長,汪廣洋,胡惟庸等為洪武朝歷任中書丞相。

    不管胡惟庸謀反是真是假,胡惟庸利用中書大權,一定程度上矇蔽朱元璋,不利於自己的奏章文書朱元璋看不見肯定是存在的。

    而朱元璋作為著名的雄猜之主,眼裡揉不得沙子,趁機拿下胡惟庸,解決兩千多年的君權和相權的矛盾,一腳踢開丞相,這些活老子都幹了。

    可是後續子孫沒有朱元璋老農勤快,只得找幾個人幫忙幹活,於是內閣出現了。內閣權勢太大了,找幾個信得過的制衡一下,於是批紅權給了太監,於是明朝後期皇帝可以愉快的玩耍去了。

  • 3 # 十點烏托邦

    這道題,我來答。

    明初朱元璋廢除丞相制度,一直以來都是爭議不斷的,褒貶不一,黃宗羲先生在《明夷待訪錄》中說道“有明之無善治,自高皇帝罷丞相始也”。黃宗羲先生認為明朝政權變壞是因為皇權的加強,沒有限制君權的措施,如丞相。

    但是,把明朝中後期國家治理不好歸根於朱元璋廢除丞相制度,筆者認為不太合適。

    朱元璋時期,一道詔書廢除了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解決了君權和相權之間的矛盾。沒有了丞相,就沒有了中書省。中書省是管理全國政務的機構,沒了中書省,就相當於皇帝要直接管理六部,也必然陷入繁忙的事務之中。但是,就算在朱元璋後期,朱元璋漸漸力不從心之時,還是可以很好的處理政務。

    可是,朱元璋後代的子孫就不是這樣勤奮了,制度是個問題,但更多的問題在於當權的皇帝。

    至於明太祖朱元璋為什麼廢除丞相?

    筆者認為,朱元璋廢除丞相是因為內心對於權力的慾望,同時胡惟庸讓朱元璋的皇權受到威脅,大權旁落。

    朱元璋從一個放牛娃,經過自己的奮鬥,坐到皇帝的位置。朱元璋深知得到天下是艱難的,所以他勤於政務,不敢有一絲一毫的放鬆,就怕那一點沒做好,會威脅到他的天下。

    在這樣的氛圍下,全國大大小小的政務,朱元璋都要親自處理,不敢交給別人。

    朱元璋不放心、也怕別人不夠盡心盡力,也怕別人會徇私舞弊。同時,朱元璋可以說是個獨裁者,他害怕天下放在別人的手中,自己慢慢會大權旁落。所以,無論是大權還是小權,朱元璋都要獨攬。

    在朱元璋的心裡,權力對他來說,是極其的重要和誘惑的。

    明初,李善長做了一段時間的丞相,可是和朱元璋的矛盾加劇,就辭官了。後來,朱元璋身邊的丞相換了一批又一批,如汪廣洋、徐達、楊憲等。可是,朱元璋覺得這些人都不合適。

    胡惟庸是個十分乾練的人,很早之前就跟著朱元璋打天下,不過是一個小官。後來,在老鄉李善長的提拔下,地位越來越高,做到了丞相的位置。

    胡惟庸雖幹練,熟悉官場規則,但是性格也霸道,而且富有心計。胡惟庸靠著心計,拉攏了一大批武將功臣的心,功臣武將也覺得胡惟庸的權力很大,就成了一夥。

    胡惟庸控制了中書省,在朝廷內結黨,使朱元璋覺得皇權受到威脅,自己有大權旁落的威脅。同時,胡惟庸等人手握大權,為所欲為,引起了許多官員百姓的不滿,朱元璋決定清除掉胡惟庸,廢除丞相,獨攬大權。

  • 4 # 讀史之樂

    明初,明太祖朱元璋沿襲元朝制度,在中央設立中書省,由左右丞相統轄六部,管理全國行政事物。而元朝丞相權勢過重,後期甚至可以左右皇帝的廢立,導致皇權不穩,內亂叢生,朱元璋對丞相的使用一開始就有戒心。

    (劇照)

    1376年,明太祖廢行省,設三司。廢除總攬地方軍政大權的行中書省,設立布政司、都指揮司和按察司,分管地方的行政、軍政和監察,合稱“三司”。三司分別隸屬於中央有關部門,這樣,地方權力就集中到中央。統領中央各部的宰相,職權也隨之擴大。

    從歷史和現實角度看,丞相權力都太大,威脅皇權,這是明太祖廢除丞相的內在動因。

    而直接原因則是丞相胡惟庸的驕恣擅權,生殺予奪,惹怒了朱元璋,成為廢除丞相的導火線。

    (劇照)

    胡惟庸早年隨朱元璋四處征戰。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的官越做越大,最後官至右丞相。隨著權勢的不斷擴大,日益囂張跋扈,擅自決定官員的升降,而且呈給皇帝的奏章要經過他的審查,凡是對他不利,一律不予上呈。

    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謀反罪誅殺胡惟庸。胡惟庸案前後株連達十餘年之久,誅殺了三萬多人,成為明初一大案,列洪武四大案之一。事後朱元璋還親自頒佈《昭示奸黨錄》,告誡臣下,切以胡惟庸為鑑。

    (劇照)

    同時,朱元璋裁撤中書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國政務,直接對皇帝負責。並下令,以後不許再立丞相。至此,秦朝以來一直實行的宰相制度宣告廢除,君主專制進一步加強。

    幾百年以後,明史學家吳晗寫了一篇著名的文章叫《胡惟庸黨案考》,把胡惟庸的案子從頭到尾縷析了一遍,最後證明,胡惟庸案是一個冤案。胡惟庸是朱元璋廢除丞相制度的棋子而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月經前情緒暴躁,應該如何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