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萬里長空夜未央
-
2 # 文史磚家
中國有句成語叫做“見微知著”,意指看到微小的苗頭,便知道可能會發生顯著的變化。這個成語常用於對家國興衰的分析當中,成功的案例為數不少,其中西晉名臣索靖很早便察覺到國家滅亡的前景,便是經典案例。
索靖是西晉著名的將領和書法家,出身官宦世家,年輕時便以學識淵博、博通經史而聞名(“靖少有逸群之量...該博經史,兼通內緯。”見《晉書·卷六十》),與同鄉泛衷、張甝、索紾、索永並稱為“敦煌五龍”。索靖因為名氣大、才能卓越,經人薦舉入朝為官,被晉武帝拔擢為尚書郎,多年後又調任雁門太守、魯國相、酒泉太守等職務。
索靖在尚書檯任職時,恰逢逢國勢的巔峰期,此時晉朝已經滅亡東吳、統一海內,再加上晉武帝推行的一系列安集流民、發展生產的措施,使得國內局勢在走向穩定的同時,人口迅速增加(3500萬,據葛劍雄的《華人口史》),生產得到恢復和發展,締造了被史學家津津樂道的“太康之治”。而隨著經濟的發展,上至帝王將相,下至普通士人,便有條件追求享受,由是帝國上下歌舞昇平,好一派“盛世”景象。
然而在有識之士看來,在帝國上下歌舞昇平的背後,卻隱藏著極大的隱患。首先,作為開國皇帝,武帝司馬炎毫無銳意進取之心、改革之心,使得晉朝從建立之初便表現出暮氣沉沉、危機四伏的狀態。更令人無語的是,作為開國之君,司馬炎將大部分精力放在縱慾享樂方面,每日倚紅偎翠,深陷於溫柔鄉中而不能自拔,給帝國上下帶了一個壞頭。
既然連皇帝都不把國家安危放在心裡,那麼滿朝文武便更是如此,於是很快,晉朝的官場上便盛行文恬武嬉、崇尚清談的風氣,進而影響到整個社會。在這個奇葩的朝代,士族名流都專注於談論玄學、互相辯難,而絲毫不談國事、不言民生。不僅如此,他們還把實事、國事視作“俗務”,如果有人跟他們談論治國理政、強兵富民的事情,馬上就會遭到無情的譏諷。
如此君臣,如此名流,已經讓有識之士倍感憂心,而更讓他們寢食難安的,是另外三個嚴重威脅國家安定的因素:州郡軍隊數量被嚴重削減,藩王手握重兵、尾大不掉,異族大規模內遷、對中原蠢蠢欲動。前兩個因素造成“弱幹強枝”的局面,為大規模內戰創造了條件,而異族武裝在晉朝內戰後又會趁虛而入,很容易造成海內分崩的局面。
然而面對危局,晉武帝君臣非但沒有及時醒悟並匡救,反而任由它滑向失控的境地,在這種情況下,帝國的崩亡便在意料之中。所以等到晉惠帝即位後(290年),索靖在入朝拜謝封賞期間,見到坐在“火山口”的帝國上下仍是一片歌舞昇平、“形勢大好”的場景時,內心的憂慮無以名狀。
某日,索靖面聖後出宮,在看到皇宮門外的銅駝後深有感觸,便指著它們慨嘆道:“君無遠略、文恬武嬉,滿朝上下皆是渾渾噩噩之人,照此下去的話,國家很快便要滅亡了。等到戰火一來,京城便會成為焦土,到時候你們也會被埋沒於荊棘之中,想來真是讓人憂傷啊!”
靖在臺積年,除雁門太守,遷魯相,又拜酒泉太守。惠帝即位,賜爵關內侯。靖有先識遠量,知天下將亂,指洛陽宮門銅駝,嘆曰:“會見汝在荊棘中耳!”見引文同上。
此後13年間,索靖又相繼出任蕩寇將軍、左衛將軍、後將軍等職務,於太安二年(303年)守衛洛陽期間,在與叛變的河間王司馬顒的軍隊作戰時,不幸身受重傷而死,終年65歲。而就在索靖去世前後,“八王之亂”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中,在導致神州塗炭、中原板蕩的同時,也誘發了“五胡亂華”的發生。
永嘉五年(311年),漢趙大將呼延晏與劉曜聯合攻陷西晉都城洛陽,俘虜晉懷帝,縱容部下殺燒淫掠,連同太子司馬詮在內,宗室、官員及普通士兵百姓遇難者超過三萬人,西晉皇帝的陵墓被挖掘,宮殿被焚燬,索靖當年所指的銅駝果然埋沒於荊棘之中,此時距他發出感慨才21年時間。5年後,晉愍帝司馬鄴在長安勢窮投降,立國僅51年時間的西晉正式覆亡。
回覆列表
成語銅駝荊棘,用以形容國家衰亡後社稷不存,山河破碎的樣子。
出自於《晉書·索靖傳》:
靖有先識遠量,知天下將亂,指洛陽宮門銅駝,嘆曰:“會見汝在荊棘中耳?”說這一句話時的索靖已是一位六旬的老人,在他生命的最後片段中,他見證了一幅歷史帷幕的緩緩開啟:
八王之亂晉武帝在泰始元年(266年)晉朝初建時,就恢復周、漢二代的分封制,共封27個同姓王,以郡建國,封國分為大、次、小三等,不同級別可置不同數目的軍,但各王無地方行政權。
除了有自己的封國軍隊,諸王也可能獲授地方都督職位,掌握地方軍事權力,遂能於地區建立自己的影響力。而晉滅吳後,晉武帝更下令裁撤州郡兵力,大郡只設武官百人,小郡則設五十人,令州郡防禦薄弱。諸藩王隨後更可以自選封國內的官員,及以三分食一方式取得封國的租稅收益。
原本諸王除了別授職位皆會留在京師洛陽,不會回到封國,但晉武帝后來因為聽從荀勖等人所言,在咸寧年間將諸王封國皆增至萬戶大國,並命諸王公回到封國。
荀勖等人原本是希望時任司空的齊王司馬攸離開中央政府,以免武帝一旦離世會因其高名望影響太子司馬衷之位。但在武帝去世以後,太子無力掌控國家,皇后賈南風趁機掌握朝政,並有宗室諸王參與,最終發展成諸王為了爭權而運用自己封國軍隊及地方影響力互相攻伐,觸發八王之亂。
八王之亂歷時達十六年(291年至306年),期間時有戰亂,受戰爭影響的地區不斷擴大,後期朝廷已無法掌握全國。
接下來是中原一段悲慘的過往:五胡亂華晉政權因八王之亂而迅速衰弱下去,北方眾多遊牧民族趁此時機,紛紛南下,征服漢地北部,並先後建立五胡十六國(按正式建政的算,共有二十一國),與退守漢地南部的晉政權形成對峙之勢。
“五胡”指匈奴、鮮卑、羯、羌、氐五個胡人的遊牧部落聯盟。百餘年間,這些內徙的草原各族及漢族在漢地華北地區建立數十個強弱不等、大小各異的政權,其中存在時間較長和具有重大影響力的有五胡十六國。
五胡亂華破壞了中原的政權和經濟架構,使漢族人口從黃河流域大規模遷移至漢地南部的長江和珠江流域,史稱衣冠南渡,進一步促進了南北方經濟平衡。另一方面,也使漠北遊牧民族與漢地漢族產生文化經濟交往。
附:索靖人物生平索靖(239年-303年),字幼安,晉朝敦煌人。家族世代為官。晉朝官員及書法家。
索靖從小聰穎過人,與同鄉泛衷、張甝、索紾和索永都進入太學,並稱為敦煌五龍。他博通經史,又通讖緯之學,曾在涼州作別駕,後被推舉到洛陽,先後拜為駙馬都尉、駐西域戊己校尉長史、尚書郎、雁門太守、魯相及酒泉太守等職。
至永熙元年(290年)晉惠帝即位,索靖獲賜爵關內侯。
元康六年(296年),北地郡的馬蘭羌及盧水胡皆叛亂,索靖轉任徵西大將軍司馬肜的左司馬,加蕩寇將軍,屯兵粟邑參與平叛,曾擊敗叛胡。後改拜始平內史。 永康二年(301年),趙王司馬倫篡位稱帝,遭到齊王司馬冏、成都王司馬穎及河間王司馬顒三王為首的討伐。當時索靖亦響應義舉,獲授左衞將軍。司馬倫倒臺後,索靖以討伐孫秀之功獲加授散騎常侍。及後遷後將軍。
太安二年(302年),河間王司馬顒舉兵討伐在朝內掌政的長沙王司馬乂,索靖被其任命為使持節、監洛城諸軍事、遊擊將軍,領秦、雍、涼義兵,前往洛陽與司馬乂作戰。在作戰中,索靖大破對方,但自己亦受了傷,終因傷重而死,享年六十五歲。最終司馬顒擊敗了司馬乂,追贈索靖為太常。後來,索靖又被改贈司空,追封安樂亭侯,並獲賜諡號為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