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顏淵山莊
-
2 # 一般般的小爺
《四聖心源》是清代名醫黃元御的精華之作,旨在弘揚四聖(黃帝、岐伯、越人、仲景)之偉業,闡發四聖典籍之精蘊。黃氏在《四聖心源》中詳加闡述“樞軸運動”(圓運動)的觀點,崇尚氣化,首重中氣(脾胃),兼及四維(心、肺、肝、腎)。書中黃氏自擬方頗多,方旨彰顯,遣藥簡潔,配伍精當,切合臨床。全書結構嚴謹、條理分明、文筆精煉、風格獨特,讀之令人耳目一新,是一部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綜合性醫書。
-
3 # 五色土聊歷史
黃元御所著四聖心源是一本非常適合中醫初學者從零開始的中醫古書。
適合初學者的程度堪比中醫基礎理論,而本書內容設計上的趣味性當然大大超過中醫基礎理論。
本書最初部分天人解篇,從陰陽開始,講到人體臟腑形成、氣血形成、乃至五官、五情、經脈、衛氣營血怎麼走的,一字一句講得非常詳細簡單,沒有任何中醫學基礎的人都能看懂,當屬眾多古書甚至現代教學書中,最最好懂的一本了,也是黃元御的扛鼎之作。
黃元御,名玉璐,字元御。清代著名醫學家;尊經派的代表人物;乾隆皇帝的御醫,乾隆皇帝親書"妙悟岐黃"褒獎其學識,親書"仁道藥濟"概括其一生。他繼承和發展了博大精深的祖國醫學理論,對後世醫家影響深遠,被譽為"黃藥師"、"一代宗師",清軍四川軍醫館--久真堂的祖師爺。
黃元御為明代名臣黃福十一世孫。黃元御出身於這樣一個世代簪纓的書香門第,自幼深受家學影響。少年時代,其父為之延請僑寓昌邑的名儒於子遽先生為師,學習舉業制藝,遍覽經史著作,希望他能夠登科入仕,光耀門庭。黃元御也"常欲奮志青雲,以功名高天下",效其先祖黃福,做出轟轟烈烈的勳業。
雍正二年(1724),甫近弱冠之齡的黃元御考中邑庠生。雍正十二年(1734),黃元御三十歲,因用功過勤,突患眼疾,左目紅澀,白睛如血,不得已延醫就診。而庸醫誤用大黃、黃連等寒洩之劑,致脾陽大虧,數年之內,屢犯中虛,左目完全失明。
科舉時代,五官不正,不準入仕,遭此劫難,黃元御的仕進之路被徹底斷送。在哀痛之餘,當地名醫、好友劉太吉勸他學醫,他發憤立志:"生不為名相濟世,亦當為名醫濟人",走上了棄儒從醫的道路。苦讀歷代中醫典籍。
黃元御憑著深厚的文化功底,又得到劉太吉認真傳授,苦讀歷代中醫典籍,數年奮鬥,浸淫有成,開始懸壺濟世。在行醫過程中他又不斷總結經驗,醫術精進,醫名大盛,時人將之與諸城名醫臧枚吉並稱"南臧北黃"。
乾隆十四年春(1749),黃元御初草《四聖懸樞》一書,辨析溫疫痘疹之義。二月作《四聖心源》,解內外百病原始要終,僅草創大略篇目,因事輟筆。乾隆十五年(1750)四月,黃元御北遊至京,適乾隆帝有疾,眾太醫萎思無策,經舉薦,黃元御入宮視疾,藥到病除,以精湛的醫術得到了乾隆帝的特別青睞,親書 "妙悟岐黃"以為褒賞,並恩賜御醫。從此,黃元御開始了供職太醫院的生涯。
乾隆十六年(1751)二月,乾隆帝首次南巡,黃元御伴駕至杭州,期間著方調藥皆有神效,深得乾隆帝及內外臣工讚譽。四月間,黃元御乘閒便道至清江舊寓,繼續編寫《四聖心源》一書,"十得其九,厥功未竟"。"六月刪改《四聖懸樞》,謄清定稿。八月十五日開舟北上,回到京城。直至乾隆十七年(1752)十月,黃元御寫畢《天人解》一章,經過四年時間,《四聖心源》終於脫稿。在《天人解》中,他極力闡發《內經》:"善言天者,必有驗於人"的觀點,高度重視陰陽五行學說的運用,並善與四時相聯絡,從陰陽變化、五行生剋、臟腑生成、氣血原本以及精神化生等方面闡述氣化自然的妙義,影響巨大。
中醫的經典著作從《黃帝內經》到歷朝歷代的中醫名家遺留,也多到數不勝數,而我們每個人都去熟讀也不現實,黃元御高屋建瓴的從古人汗牛充棟的中醫典籍中抽出來了黃帝、岐伯、越人、仲景等四聖之書,著成了《四聖心源》,我們讀一本《四聖心源》也基本就瞭解和把握了中醫之真諦,何樂而不為?
另外,我用大家能夠耳熟能詳的方式講解一下中醫:
其一,我們都知道計算機在使用的時候,很多的時候會突然宕機,但很多的時候卻不一定就是計算機的硬體壞了,更多的時候是軟體出了問題。那麼,人體的生病是不是也如此呀?更多的病是因為我們的“軟體”系統有了問題,而不一定就是壞了肝腎,而是由於肝或者腎功能的系統執行上有了障礙。
其二,我們還知道計算機有了病毒,就用360之類的防毒軟體殺一次,往往就恢復正常運行了,那麼我們的身體之病是不是也需要這樣的一套“防毒軟體”來維護?而這個“防毒軟體”早已經就有了-----這就是已經存在了幾千年的中醫。西醫做不到這一點,身體這個硬體上沒有病變,西醫的檢測就看不到病。
總之,以現在的中學生文化程度,讀懂古人的文言文應該是沒有問題的吧?幾千年來的中醫遺留下來了大量的中醫經典和數不勝數的醫案,但今人又有幾人去看一眼?文化程度的提高,資訊社會的高度發達,自己不去關心自己的身體,等到身體真的病了的時候,卻交給莫名其妙的機器治療,難道這就是現代文明或文化?
明明懷璧而不自知,此刻大家就是不是為了別人,就是隻是為了自己,也應該醒醒了!!!
-
4 # 使用者102668705495
值得看,而且很值得看。簡潔、明瞭、清晰。
對行家而言,此書還是容易看懂。但對初學者而言,它涉及到的知識面可就基本包含中醫的全部的相關知識,初學者讀《四聖心源》有可能頭會很大。
讀完《四聖心源》,再讀張錫純的《醫學衷中參西錄》就更好。《四聖》注重點在臟腑氣機升降,巜參西錄》注重點在陰陽機制的關係及臨證應用。
與時醫顧護陰液為治病第一要務不同,黃、張很注重陽氣扶助。扶正必須扶陽,扶陽不可害陰。如何平衡其關係,這就得帶著問題去學習了。
比如《參西錄》的桂枝加黃茋栝蔞湯,就很有意思,這不僅是對桂枝湯啜稀粥思路的再發揮,更是對陰陽理論、機制的發揮。類似的用藥思路在《參西錄》中很多。實際上,中醫治癌的思路也是寓於其中的……
祝學習者皆可從中受益……
回覆列表
《四聖心源》為清代名醫黃元御所撰,成書於乾隆十八年(1753)。本書是清代名醫黃元御的扛鼎之作,有“諸書之會極”之譽,居黃氏醫書中的首要地位。堪稱是一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綜合性醫書。
一、成書背景
黃元御生活的年代恰好是歷史上所謂的“康乾盛世”,都說那時百姓安居樂業,社會相對穩定。在許多歷史學家眼裡,當朝明君意味著開明、進步,學術繁榮標誌著思想上的解放,然而事實往往並非如此。乾隆帝好大喜功,溜鬚拍馬蔚然成風,一些上層貴族奢華揮霍,而位居社會底層的貧民則飢寒交迫,兩極分化非常嚴重。反映在醫學上的問題就是因循守舊、故步自封,讀書不求甚解,臨證不求變通,聽任滋陰清熱大行其道,而逐漸丟失了中醫的靈魂。儘管那時也有葉天士、徐靈胎、張璐、陳修園等名醫大儒的奮力擎天,充當了急流砥柱,但無奈世風日下,為溫飽生計謀一技之術者多,為醫學傳承求衛生之道者少。隨著溫病學派的崛起與發展,加上學術上受到丹溪學說的影響,治病不會靈活辨證,用藥只顧滋陰清熱的現象非常普遍,“先入以為主,抵死而不悟”,以致於許多患者未死於病而歿於藥。正值人生壯年的黃氏也就是因為庸醫用藥一味寒涼,不僅損傷脾胃陽氣,而且導致左眼失明,使他而立之年竟跌入人生低谷。正是在這樣的時代大背景及個人遭遇之下,30歲的黃元御被迫放棄仕途而轉向醫學,考究靈蘭,傳承古聖,別出機杼,撥雲見日,終於在48歲時完成了這部登峰造極的著作——《四聖心源》。本書闡述的一氣周流體系,從天人合一的角度,將理論與臨床完美結合,不僅詮釋了對臟腑病理、生理的認識,而且重視脾胃中氣的升降合宜。可以執簡馭繁,幫助後學更好地領悟中醫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