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寶樹白石
-
2 # 滬生泉
szh887 來自科學教育類芝麻團 2019-03-28變溫動物變溫動物(俗稱冷血動物),是除了哺乳類和鳥類的動物,地球上的動物大部分都是變溫動物。變溫動物因為動物的體內沒有自身調節體溫的機制,僅能靠自身行為來調節體熱的散發或從外界環境中吸收熱量來提高自身的體溫。當外界環境的溫度升高時,動物的代謝率隨之升高,體溫也逐漸上升,它們便被動地離開不利的環境;當外界環境的溫度降低時,動物的代謝率也隨之降低,體溫也逐漸下降。所以它們或是移向日光下取暖來提高體溫,或是鑽進地下、洞穴中進行冬眠,或是遊向溫暖水域,或是進行夏眠。
-
3 # 一老沈一
所謂“變溫動物”,就是常說的“冷血動物”。與之相對應的,是“恆溫動物”,也就是“熱血動物”。
關於“變溫動物”的由來呢?這一類動物,不是產生於“恆溫動物”之後,而是之前。就是說,熱血動物,或者叫“溫血動物”,是從冷血動物中進一步演化出來的。
冷血動物,從七八億年前最早的動物產生“那一天”起,就存在了。
七八億年前,或者更早一點兒,從單細胞真核生物中,演化出來了多細胞生物——其中包含了動物、植物和微生物。這“三界”,加上原核生物的“原核生物界”,以及單細胞真核生物的“原生生物界”,共“五界”,涵蓋了整個地球的生物界。 “變溫動物”和“恆溫動物”的根本區別,在於新陳代謝的頻率——前者慢、後者快。
動物界所有生命的適應溫度範圍,在0-40度之間,這是說動物的體內溫度。低於或高於這個範圍,動物的生存就會面臨巨大的挑戰。這不是設計好的,是動物從一產生,就基本生活在這樣的溫度環境裡,長之以往,久而久之,變成為了自己身體的溫度耐受閾限。
科學家們發現,在這個體內溫度範圍內,每增加10攝氏度,氧氣消耗量就要翻倍,所需力量和耐力也按比例增加。所以,一隻體溫37攝氏度的動物,其力量是27度時的兩倍,是17度時的四倍。 變溫動物都有哪些呢?基本上,除了哺乳動物和鳥類,其餘動物都是。恐龍咱們後面再說。
按照這個說法,是不是變溫動物體溫一定就低,恆溫動物一定就高呢?未必。因為大部分變溫動物,都十分擅長吸收Sunny熱量,依靠Sunny,它們可以使自己的體溫,保持在和哺乳動物、鳥類差不多的溫度。
一旦沒有Sunny,比如夜間;或者進入寒冷的冬天,變溫動物就沒有調節自己體溫的能力了。因此,或者藏匿起來或者就冬眠了。
哺乳動物和鳥類,是最不節能的。像人類,一天24小時,體溫基本恆定——沒有Sunny的時候,靠體內的碳“燃燒發電”。英國生物學家尼克.萊恩說:“哺乳動物是最早的生態惡棍”。 一般的變溫動物,第二天醒來的時候,往往不能“滿血復活”,需要預熱。這和睡了一夜好覺的咱們,形成了鮮明對照。可是,演化就這麼有意思——一些爬行變溫動物,比如無耳蜥蜴,它們頭頂上有一個血竇,像是熱水泵,靠這個裝置,它們可以比較快地讓身體升溫。
科學家們還發現,動物的體型大小,與變溫或恆溫有正相關關係——體型越大,其表面積就越大,散發熱量就快,需要的熱量就越多。因此,一些大型爬行動物,就逐漸演化成了恆溫動物。大型蜥蜴,儘管基本還不是真正的恆溫動物,但已經非常接近,它們的體溫比較高了,接近了哺乳動物和鳥類。 (非典型瑪君龍與鳥類吸氧的相似性)
所以,儘管關於恐龍是不是“恆溫動物”這件事,科學家們爭論了好幾十年,現在仍沒有完全的定論。但總體來說,大型恐龍,應該是恆溫動物,至少也是接近恆溫動物。之所以說接近,是它們生存的那段時間,地球表面的溫度是相對較高的,利於恐龍保持體溫不下降很多。
恆溫動物與變溫動物相比,有什麼優勢?簡單地說,就是應對環境的能力更強。請注意,不是說存活的時間更長,而是應對惡劣環境的能力更強。 一些龜類,生命週期很長,但是前提,就是不能運動,否則就會玩兒完——它們是靠緩慢的新陳代謝延長生命的。演化也給它們一個高招,就是堅硬的龜甲,一遇危險,馬上龜縮排去了。代價是,它們永遠就只能是龜類了。
一些原來的變溫動物,在環境逼迫下,不得不四處奔波,尋找食物,躲避危險,運動量越來越大,逐漸就演化成了恆溫動物。這些動物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但同時也在進一步演化,發展成了哺乳動物和鳥類,也發展出了人類。 這種分野的背後,就是自然選擇——或者選擇降低新陳代謝頻率,放棄發展;或者選擇更多的犧牲,進一步演化——於是,在這個岔路口,在變溫動物中,分離出來了恆溫動物。
恆溫動物,需要攝入更多的食物。在寒冷環境下,哺乳動物消耗的能量,是一般蜥蜴的100倍。在20攝氏度的情況下,這個消耗比是30倍。 同時,哺乳類和鳥類,比同等體積的蜥蜴,產生的內熱,多10-15倍。即便再炎熱的夏天,哺乳類和鳥類,仍然會比同大小的爬行動物多產生10倍熱量。 這些多出來的內熱,恰恰是提供給了哺乳類和鳥類的大腦。很有意思的是,哺乳類和鳥類,比相同體積的爬行動物的大腦,恰恰也多出熱量差距的倍數。
恆溫動物的優勢,還在於“耐久力”。這種差距,來自肌纖維、毛細血管、線粒體——肌纖維負責收縮和提供力量;毛細血管負責提供氧氣、移除廢物;線粒體消耗食物和氧氣,提供肌肉收縮所需能量。這個理論,在生物學裡,叫“有氧能力”說。 如果繼續細說,可以分析恐龍中那些已經是恆溫動物,哪些不是;以及,有氧能力的具體機制。但對於此題目,說到這裡,應該已經說清了。
-
4 # 地外天使講科學
因為,兩棲動物是處在水陸交替環境中進行生存活動的,在水中生存活動時,由於水中的溫度較為穩定,動物體中的溫度基本上是與水中的溫度持平,這就是水生動物的本源溫度表現。它們為了擴充套件生存空間,在特定的海岸線之漲退潮汐環境影響下,漫漫地適應了能在陸地上進行生存活動,演化出一套能適應在水陸交替環境變化的生存機制。
由於陸地上的生存環境與溫度的不同,原本的體溫無法適應在陸地上進行持久生存。因而,不得不改變自身的體溫而去適應著陸地環境的生存,它們多采用曬太陽的方式來提升體中的溫度,久而久之,能在體中演化出體溫自動調節機制,會使體溫能隨著陸地自然環境的變化而變化,從而獲得對陸地生存環境的適應性改變,才會形成為兩棲動物型別,出現了變溫動物型別的生理狀態。
由此可見,變溫動物的由來,是來自於兩棲動物對水陸交替環境變化生存適的體現。不知這樣的回答是否準確?!如讀者閱後覺得我說的對,希給個點贊並關注我,可閱讀到我相關科學領域前沿上千個的原創答題,歡迎大家一起來討論和學習。宇明於東莞市。(注:原創作品,版權所有,抄襲必究。)
回覆列表
變溫動物多來自海洋,和水陸兩棲動物,而陸地動物都會自行的調節體溫。
海洋動物為什麼不會調節體溫呢?
海洋動物不是完全不會調節體溫,而是弱於陸地動物。
海水本身就有保持溫度的功能,溫度變化弱於陸地。
比如深海,基本不受氣候影響,而常年保持在一個恆定的溫度中。
這裡的動物體內調節體溫的功能,基本弱於海面魚類。
而兩棲動物又比水中動物調節體溫的功能強。
陸地的氣溫變化大於海水中,人類不可能在零度體溫下生存,也不可能在零上五十度的體溫下生存,所以,陸地動物進化出了調節體溫的功能,保持在三十五度到三十七度的體溫下生存。
海里的魚類,在海水裡溫度變化不大的水溫中調節著體溫,體溫調節範圍較少。
而兩棲動物離開水裡以後,陸地溫度很低的情況下,必須接受Sunny才能活躍自己的身體,而保持良好的運動狀態。
由陸地回到海洋的海獅,海豹,由陸地動物的特徵,它們能夠像陸地動物一樣的自我調節體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