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工人之聲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強調音樂對人思想的淨化作用,認為音樂教育承擔著把人教育成美的人、完善的人的重要功能。

    黨的十八大以來,圍繞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統音樂具有特殊美育價值。中國傳統音樂文化蘊含著豐富的歷史內容和人文內涵,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社會功能,伴隨人類社會歷史的發展,滿足人類精神文化需要。

    中國傳統音樂有助於審美修養的提升。中國傳統音樂文化是“樂感”文化,注重心與樂的相通相融,追求音響的虛淡空靈,講究韻味的深邃悠長。透過傳統音樂文化的學習,增強對音樂的理解和感悟,是美育的重要途徑。如簫、箏、笛等民族獨奏樂器因其清麗婉轉的音色特點,適於表現悠閒淡泊的審美情致。

    中國傳統音樂有助於理想人格的養成。孔子就提出“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好的音樂不僅可以淨化心靈、陶冶情操、涵養性情,對社會精神風尚也有著重要的潛移默化作用。在孔子的教育哲學中,道德與音樂是相輔相成的,透過音樂建立和維護社會統一、宜人的法定秩序,最終實現社會的“大治”。

    傳統音樂的學習,能讓大學生與優秀作品所展現出來的自然之美、藝術之美、人文之美產生共鳴,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激勵精神,溫潤心靈,進而培養起對人類、自然以及一切美好事物的關愛之情,樹立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最終達到理想人格的養成。

    中國傳統音樂有助於增強文化認同。中國的傳統音樂如同浩瀚的海洋,單就民間音樂而言,56個民族儲存了豐富的歌種、樂種、曲種、劇種等,而每個種類又有多種多樣的樂器以及樂隊組合、唱法和奏法等表現形式。僅從已收集到的民間歌曲、器樂曲、曲藝音樂、戲曲音樂總數上看,民間歌曲約為30萬首,器樂曲約200種,這些豐富多樣的民間音樂是中國傳統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此外,還有大量文人音樂、宮廷音樂與宗廟祭祀樂等音樂資源。

    傳統音樂文化的學習和傳承,能增強大學生的文化認同,進而增強文化自信。

  • 2 # 資料完善度低

    音樂是生活的組成部分,也是自然的組成部分。既有傳統教育丶又有自然感悟和生活中創造。在自然中學習丶感悟,在生活中傳承。

    另外,音樂無國界。優美的音樂不受地域丶民族丶國家丶政治的影響。

  • 3 # 趙日金141

    五十年代上小學,直到中學,學校有音樂課。記憶最深的是,小學音樂老師教唱的藏族民歌《金瓶似的小山》,中學老師教唱的江蘇民歌《茉莉花》,還有歌舞劇《小刀會》。樂器演奏,有的同學,不少學會拉胡琴,劉天華的《良宵》,學吹笛子,《小放牛》。我沒那個音樂細胞,一樣也沒學會。但我喜歡民族音樂,又喜歡無線電,擺弄音響,經常欣賞民歌民樂。

    民族音樂,中華文化之瑰寶。聽民族音樂,對我來說,不唱什麼高調,就是心情感到舒暢。

  • 4 # 魯卡爾

    這裡又出來個"樂感"文化,它是聽覺藝朮,確實與什麼″圈子文化","人脈文化"等之類的文化有所區別。既然音樂是藝術,就有藝術形象和藝術語言,那就是說,用藝術形象來反映現實社會,再現、複製現實社會。傳統文化也好,現代文化也好,都是由社會存在決定的,不是獨立幹社會之外。而要受社會制約的。所以,藝術應屬於上層建築,由經濟基礎所決定併為基礎服務,即反作用於社會,且據巨大的社會力量。如歌劇《白毛女》,全用音樂形象及音樂語言,調動了人的音樂情感,提高了階級覺悟。為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凝聚了巨大的精神力量。這裡″樂感"文化,既是傳統的批判繼承,又是先進文化的具體表現,不能脫離社會現實性,又要為現代社會服務才能生存下來。

  • 5 # 第七天空

    傳統音樂教育如何傳承“樂感”文化?

    我想這位朋友可能是想問傳統音樂教育中“樂感”怎麼培養吧?“樂感”是指人們對於音樂的感悟和敏感度,這個是指的一種感覺,而把它列為一種文化是不怎麼合適吧?

    我看了一下前面回答問題的朋友,有一些在說中國的一些古典音樂對於道德和文化的影響。這樣理解是否是對的呢?

    那麼接下來我就以我的理解,結合我自己說說我對音樂樂感培養的一些看法。

    我的父親是一位音樂愛好者,並且在他在職時候,除開語文教學,學校的一些班級音樂課都是他兼著。在我幼小時候就聽著父親悠揚的二胡聲,還有清越的笛聲長大。所以說我的音樂樂感應該就是從小耳濡目染所建立起來的,由於喜愛,所以會自然而然地跟唱,後來有了錄音機,電視機,學會了許多歌曲,並且能較好地把握住音準。由於喜愛,聽的樂曲多,對於協奏曲中各種樂器的聲音都有一個很準確的辨識度。我想這就是經常聽、看所形成的一個對音樂的敏感,也就是樂感吧。這裡我不得不說的是有許多孩子,大人都喜歡我父親,不知道這是不是也是音樂的魅力。

    從我自己的經歷來看,音樂教育中“樂感”的培養,應該就是一個長期的薰陶和浸潤。而對於一個對孩子有期待的人來說,有些人更是提出從胎教開始。

    有一些機構還專門整理出來胎教音樂,在寶寶還在肚子裡時候就培養他們對音樂的樂感。我的兒子還在我肚裡的時候我沒有刻意去進行胎教,但是在他很小時候可是買過一些幼兒歌曲放給他聽,還有就是自己經常唱著歌兒哄他睡覺。可能唱著歌兒哄孩子睡覺是所有母親的一個天性,在我當時也是一個不自覺的習慣。後來鄰居和一些聽過我為兒子唱歌的人說起我才驚覺我唱歌兒的聲音原來不很小,並且唱的歌兒還挺多的!

    兒子大約也就是這樣受我影響吧,一直對音樂有著熱烈的愛好,唱歌能很好地把握節奏和音準。在小學時候他加入了校管樂隊,也很受樂隊老師喜歡還給他安排了一個樂隊黑管首席。作為一個從鄉村到城市裡上學的孩子,常常作為學校領唱,樂隊首席,得到專業老師青睞和認可,說明他對音樂的領悟和樂感還是很過關哦。

    說了這麼多,“傳統音樂教育”這個命題我覺得就不用多說了。我們的音樂教育應該起步晚,以前只注重科學知識的培養,開始“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孩子好像還是不久前發生的事。音樂對於引導人們認知真善美有著重要的作用,培養“樂感”應該從小抓起。跟著影音裝置,多聽、多唱適合年齡段的歌曲,一定會把“樂感”培養起來的。

  • 6 # 許科雲

    傳統音樂教育如何傳承"樂感"文化?

    一個人的樂感有先天性遺傳,又有後天的環境薰陶。

    本人愛好音樂就是受父親的二胡薰陶和環境影響,我記得兒時常在半夜醒來時,父親還在練二胡,所以,我在學前,愛拿大人的二胡模仿他們拉,我那時不懂什麼15弦定弦音高度,只是感到15音不準,就動手去旋軸調絃,一次被一個大人看到了,說了這麼一句:哎!倒稀奇了,這個小孩子不會拉二胡怎麼會調絃?就這句話至今還記憶猶新。我常聽大人唱戲曲丨66 66丨6 i 65 丨 35 6 丨,我還從未有人教過,就把這句曲調拉出來了,因為我會唱譜,又能聽辨音準,知道修正音位。

    你提出傳承樂感,我以上這點小故事充分證明了音樂的自然傳承就是音樂的薰陶,現代人提倡胎教,我有幾百首中外胎教名曲,說起來這這胎教都是有科學依據的,當胎兒有了聽力,ta天天在肚裡聽慣了優美的音樂,ta會乖乖的靜聽,當ta在躁動時,你放音樂ta就又不動了,這樣的孩子出世後不斷給他放音樂唱歌唱戲曲,對ta以後的音樂愛好就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也正如你說的傳承了"樂感"!

    為什麼有些人不會唱歌或跑調,正因為他沒有遺傳和環境薰陶,但彌補的方法就是從幼兒園,小學生抓起,經常聽聽歌曲戲曲,我這裡有本中學生音樂教材,裡面的包含了好多型別的曲調。

    能常唱歌會啟發人的靈感和思維。這個問題往往被只抓數理化學習的人誤解了音樂對學生智力開發的神功,你可以總結一下通音樂的人睿智,思維敏捷,動手模仿發明創造都超身邊常人的。

    父母們對幼兒從小抓吧!國家教委已把音樂列入總分,可還有太多的人還沒認識到音樂的重要性,總是被當作副科被其它課佔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晚清慈禧太后為什麼痴迷於看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