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期青瓷釉色的化學特徵
1.現在看到的早期青瓷的釉色晚唐片黃棕綠釉色越窯青瓷標本
東漢青瓷和春秋至西漢原始瓷相比有了重大進步。吸水率只有0.3%,燒成溫度約為 1260 -1310℃。東漢青瓷的產地主要在浙江寧紹平原、金華丘陵和永嘉沿海地區。而北方則是從北魏時起,黃堡鎮瓷器就已具規模。這些早期青瓷瓷土含鐵量比較高,採用石灰釉,釉料中含氧化鈣達15%以上,釉層較薄。我們現在看到的早期青瓷無論是南方越窯還是北方的耀州窯的釉色均偏棕綠和棕黃。
晚唐耀州窯棕釉色青瓷碗
晚唐詩人陸龜蒙曾經描述當時的越窯瓷器:“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何為“千峰翠色”?因為詩人是南方人,字面意義應該是越窯釉色就像覆蓋山嵐的鬱鬱蔥蔥的翠色(深綠)。可是為什麼我們在現在的越窯藏品上又看不到這樣的“翠色”,或者說與那樣美麗的“翠色”不相符呢?
晚唐耀州窯棕綠釉色瓷罐
2.早期青瓷出窯時的顏色是“翠色”
顏色可以分為“化學色”、“物理色”兩種。“化學色”是物質的本色。不同的物質對白光照射後有不同的反射:白光包含七色可見光,物質顏色是反射出來的那部分色光,其他部分色光被吸收。
黃堡鎮出土的耀州窯青瓷
因為深埋少風化、乾燥、無水、無氧,二次氧化甚微,依稀可見當年出窯時的“翠色”。
“物理色”則不同,它不是反射色光,而是物質微粒對白光的散射形成的。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天空的藍色不是空氣的反射“化學色”而是空氣微粒對日光的“瑞利散射”的“物理色”。早期青瓷是化學色還是物理色?因為早期青瓷釉層很薄、溫度也較高,沒有證據證明釉層中存在明顯的分相結構層(例如膠體結構層),顯示不出瑞利散射的乳濁的“藍色”。
陝西法門寺地宮出土越窯青瓷
地下少風化、無水、缺氧、二次氧化緩慢,依稀可見當年出窯的“翠色”。
相反,還原氣氛形成的鐵和氧化亞鐵的青色則顯得非常清晰,也就是主要地表現為“化學色”。這裡描述的釉色就是化學的“千峰翠色”顏色。這樣的翠色形成是釉色裡青色的鐵元素和氧化鐵元素顏色(均為微粒狀態),略微混有棕黃色的三氧化二鐵調和的結果。
3.現在看到的早期青瓷釉色是二次氧化的結果
早期的青瓷在出窯後,有一個漫長的二次氧化過程:在出窯後的相當長時期內,如果器物儲存的環境不夠好,那麼年復一年的熱脹冷縮的風化,釉層開裂、胎釉鬆動,器物遇水或遇潮,鐵與氧化亞鐵暴露在氧氣和水汽之中,青色的鐵和氧化亞鐵必然要緩慢地氧化成棕黃色的三氧化二鐵,釉色從翠色逐漸地變成了棕綠色、淺棕綠色、淺棕色。
對於高古青瓷來說,緩慢的二次氧化是不可避免的,釉色的變化也就不可避免。也就是,對於化學色的青瓷釉色,此時我們看到的顏色不是彼時的顏色,不是出窯時的顏色。顏色變化的速度和程度,因儲存環境的優劣而顯著不同。瞭解這一點對鑑定高古青瓷是非常有意義的。
1.汝窯釉色
古代人們最為賞識汝窯瓷之處,莫過於汝窯的釉色,有“雨過天晴雲破處”之稱譽。歷代青瓷都以汝窯為冠,不無道理。那麼汝窯瓷顏色的成因到底是什麼呢?
宋天青色汝窯洗
釉層裡存在非常多微小的顆粒分散在玻璃相之中,這些微小顆粒包括未熔釉料顆粒、微細氣泡、析晶顆粒等,就是所謂孤立相。孤立相直徑如果落在某一分色光(例如藍光)波長一半以內時,散射就會發生。不管這些顆粒是什麼顏色,產生的顏色只與顆粒大小有關。例如藍光波長是476 -495nm,那麼微粒直徑小於238nm時,釉色就是天青色。這樣的“物理色”有很強的覆蓋能力(叫做乳濁能力),把析晶層的顏色、化學色的顏色,基本上都覆蓋了。
當這些微粒被消除,例如加熱至殘晶和釉料完全融化、氣泡溢位,散射失去了孤立相顆粒載體,物理色就自然消失殆盡。如果迅速冷卻下來,杜絕了析晶,成為混有氧化鐵或其他雜質顏色的透明釉就理所當然了。
2.“雙色”青瓷與二次氧化
汝窯青瓷盤 二次氧化淺棕綠色
研究證明,鈞窯、官窯、哥窯,它們的釉色主要的都屬於“物理色”。但是,因為壞胎擺放在窯中的位置不同,其中一些青瓷承燒的溫度會高於1280℃。其結果是釉料顆粒甚微,“物理色”的傾向被削弱。
張公巷出土的北宋官窯器 二次氧化棕綠色
老虎洞窯出土的南宋官窯器 棕綠色
加之釉層裡氧化鐵含量比較高,還是有“雙色”青瓷存在的。尤其是,“物理色”青瓷釉層裡的鐵與氧化亞鐵,也是要進行二次氧化的;三氧化二鐵還是要透過開片紋、脫釉、腐蝕斑等,把釉色染上棕黃色,青瓷釉色也會變成灰色、棕色、淺棕色、棕綠色的。
3.二次氧化的觀察
宋官窯弦紋玉質感粉青釉色
官窯琮式瓶玉質感淺藍色
儘管二次氧化不可避免,但是“物理色”傾向強烈的後期青瓷,還是能夠依靠其乳濁能力(不透明)掩蓋住大部分二次氧化的化學色,給人以“永不退色”的玉質感的粉青色。有人稱之為淺灰色,其實是乳濁化的淺藍色。因此,與化學成分相關性較弱的“粉青”釉色,可以分辨出後期青瓷的年代。
因為釉料裡含鹼金屬氧化物比較高,胎釉熱膨脹係數不一致,所以官窯、哥窯瓷器以開片為特徵著稱於世。二次氧化的三氧化二鐵棕色可以從它們的開片紋裡看出來,尤其是在放大或顯微鏡下觀察二次開片。
汝窯標本的二次開片 二次開片中,紋片寬度相差5倍,一次開片紋顏色為棕色。
二次開片是指開片紋寬度相差很大的不同時期產生的開片。開片紋的寬度是伴隨著漫長的年復一年的春夏秋冬而越拉越寬的,是自然風化的結果。人為製造開片,不可能產生寬紋片,例如大於0.1毫米寬度的紋片;更不可能產生二次開片,因為寬度顯著不同的二次開片是在一次開片經歷漫長的反覆的熱脹冷縮拉寬紋片後,又發生的第二次開片。由此可知,在顯微鏡下分辨二次或多次開片紋的寬度是鑑定古陶瓷真偽的辦法之一。
官窯標本的二次開片
在兩次開片的一次片紋裡明顯可見氧化鐵棕色,而二次乃至三次片紋裡則基本上沒有氧化鐵棕色。因為二次氧化形成的漫長曆史特徵,所以二次開片可以成為鑑定古陶瓷青瓷真偽的方法之一。
一次開片宏觀片看紋寬度感覺不同,圍觀其實相同
一次開片宏觀看片紋似寬度不同,那是因為黑色與棕色在我們肉眼裡造成的視覺誤差,顯微鏡下觀察,其實寬度相等。
以下是作偽的青瓷片紋,宏觀上看起來片紋寬度不等,那是光線反射強度差別在人們肉眼裡造成的視覺誤差,顯微鏡下觀察,其實寬度相等。
作偽片紋宏觀看寬度感覺不相等
作偽片圍觀看寬度其實相等
作偽者利用人們的視覺誤差,把一次開片當做二次開片,令人迷惑。我們只需要在顯微鏡下分辨片紋寬度是否相等,是完全可以輔助鑑定的。
一、早期青瓷釉色的化學特徵
1.現在看到的早期青瓷的釉色晚唐片黃棕綠釉色越窯青瓷標本
東漢青瓷和春秋至西漢原始瓷相比有了重大進步。吸水率只有0.3%,燒成溫度約為 1260 -1310℃。東漢青瓷的產地主要在浙江寧紹平原、金華丘陵和永嘉沿海地區。而北方則是從北魏時起,黃堡鎮瓷器就已具規模。這些早期青瓷瓷土含鐵量比較高,採用石灰釉,釉料中含氧化鈣達15%以上,釉層較薄。我們現在看到的早期青瓷無論是南方越窯還是北方的耀州窯的釉色均偏棕綠和棕黃。
晚唐耀州窯棕釉色青瓷碗
晚唐詩人陸龜蒙曾經描述當時的越窯瓷器:“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何為“千峰翠色”?因為詩人是南方人,字面意義應該是越窯釉色就像覆蓋山嵐的鬱鬱蔥蔥的翠色(深綠)。可是為什麼我們在現在的越窯藏品上又看不到這樣的“翠色”,或者說與那樣美麗的“翠色”不相符呢?
晚唐耀州窯棕綠釉色瓷罐
2.早期青瓷出窯時的顏色是“翠色”
顏色可以分為“化學色”、“物理色”兩種。“化學色”是物質的本色。不同的物質對白光照射後有不同的反射:白光包含七色可見光,物質顏色是反射出來的那部分色光,其他部分色光被吸收。
黃堡鎮出土的耀州窯青瓷
因為深埋少風化、乾燥、無水、無氧,二次氧化甚微,依稀可見當年出窯時的“翠色”。
“物理色”則不同,它不是反射色光,而是物質微粒對白光的散射形成的。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天空的藍色不是空氣的反射“化學色”而是空氣微粒對日光的“瑞利散射”的“物理色”。早期青瓷是化學色還是物理色?因為早期青瓷釉層很薄、溫度也較高,沒有證據證明釉層中存在明顯的分相結構層(例如膠體結構層),顯示不出瑞利散射的乳濁的“藍色”。
陝西法門寺地宮出土越窯青瓷
地下少風化、無水、缺氧、二次氧化緩慢,依稀可見當年出窯的“翠色”。
相反,還原氣氛形成的鐵和氧化亞鐵的青色則顯得非常清晰,也就是主要地表現為“化學色”。這裡描述的釉色就是化學的“千峰翠色”顏色。這樣的翠色形成是釉色裡青色的鐵元素和氧化鐵元素顏色(均為微粒狀態),略微混有棕黃色的三氧化二鐵調和的結果。
3.現在看到的早期青瓷釉色是二次氧化的結果
早期的青瓷在出窯後,有一個漫長的二次氧化過程:在出窯後的相當長時期內,如果器物儲存的環境不夠好,那麼年復一年的熱脹冷縮的風化,釉層開裂、胎釉鬆動,器物遇水或遇潮,鐵與氧化亞鐵暴露在氧氣和水汽之中,青色的鐵和氧化亞鐵必然要緩慢地氧化成棕黃色的三氧化二鐵,釉色從翠色逐漸地變成了棕綠色、淺棕綠色、淺棕色。
對於高古青瓷來說,緩慢的二次氧化是不可避免的,釉色的變化也就不可避免。也就是,對於化學色的青瓷釉色,此時我們看到的顏色不是彼時的顏色,不是出窯時的顏色。顏色變化的速度和程度,因儲存環境的優劣而顯著不同。瞭解這一點對鑑定高古青瓷是非常有意義的。
二、從汝窯開始的青瓷釉色特徵1.汝窯釉色
古代人們最為賞識汝窯瓷之處,莫過於汝窯的釉色,有“雨過天晴雲破處”之稱譽。歷代青瓷都以汝窯為冠,不無道理。那麼汝窯瓷顏色的成因到底是什麼呢?
宋天青色汝窯洗
釉層裡存在非常多微小的顆粒分散在玻璃相之中,這些微小顆粒包括未熔釉料顆粒、微細氣泡、析晶顆粒等,就是所謂孤立相。孤立相直徑如果落在某一分色光(例如藍光)波長一半以內時,散射就會發生。不管這些顆粒是什麼顏色,產生的顏色只與顆粒大小有關。例如藍光波長是476 -495nm,那麼微粒直徑小於238nm時,釉色就是天青色。這樣的“物理色”有很強的覆蓋能力(叫做乳濁能力),把析晶層的顏色、化學色的顏色,基本上都覆蓋了。
當這些微粒被消除,例如加熱至殘晶和釉料完全融化、氣泡溢位,散射失去了孤立相顆粒載體,物理色就自然消失殆盡。如果迅速冷卻下來,杜絕了析晶,成為混有氧化鐵或其他雜質顏色的透明釉就理所當然了。
2.“雙色”青瓷與二次氧化
汝窯青瓷盤 二次氧化淺棕綠色
研究證明,鈞窯、官窯、哥窯,它們的釉色主要的都屬於“物理色”。但是,因為壞胎擺放在窯中的位置不同,其中一些青瓷承燒的溫度會高於1280℃。其結果是釉料顆粒甚微,“物理色”的傾向被削弱。
張公巷出土的北宋官窯器 二次氧化棕綠色
老虎洞窯出土的南宋官窯器 棕綠色
加之釉層裡氧化鐵含量比較高,還是有“雙色”青瓷存在的。尤其是,“物理色”青瓷釉層裡的鐵與氧化亞鐵,也是要進行二次氧化的;三氧化二鐵還是要透過開片紋、脫釉、腐蝕斑等,把釉色染上棕黃色,青瓷釉色也會變成灰色、棕色、淺棕色、棕綠色的。
3.二次氧化的觀察
宋官窯弦紋玉質感粉青釉色
官窯琮式瓶玉質感淺藍色
儘管二次氧化不可避免,但是“物理色”傾向強烈的後期青瓷,還是能夠依靠其乳濁能力(不透明)掩蓋住大部分二次氧化的化學色,給人以“永不退色”的玉質感的粉青色。有人稱之為淺灰色,其實是乳濁化的淺藍色。因此,與化學成分相關性較弱的“粉青”釉色,可以分辨出後期青瓷的年代。
因為釉料裡含鹼金屬氧化物比較高,胎釉熱膨脹係數不一致,所以官窯、哥窯瓷器以開片為特徵著稱於世。二次氧化的三氧化二鐵棕色可以從它們的開片紋裡看出來,尤其是在放大或顯微鏡下觀察二次開片。
汝窯標本的二次開片 二次開片中,紋片寬度相差5倍,一次開片紋顏色為棕色。
二次開片是指開片紋寬度相差很大的不同時期產生的開片。開片紋的寬度是伴隨著漫長的年復一年的春夏秋冬而越拉越寬的,是自然風化的結果。人為製造開片,不可能產生寬紋片,例如大於0.1毫米寬度的紋片;更不可能產生二次開片,因為寬度顯著不同的二次開片是在一次開片經歷漫長的反覆的熱脹冷縮拉寬紋片後,又發生的第二次開片。由此可知,在顯微鏡下分辨二次或多次開片紋的寬度是鑑定古陶瓷真偽的辦法之一。
官窯標本的二次開片
在兩次開片的一次片紋裡明顯可見氧化鐵棕色,而二次乃至三次片紋裡則基本上沒有氧化鐵棕色。因為二次氧化形成的漫長曆史特徵,所以二次開片可以成為鑑定古陶瓷青瓷真偽的方法之一。
一次開片宏觀片看紋寬度感覺不同,圍觀其實相同
一次開片宏觀看片紋似寬度不同,那是因為黑色與棕色在我們肉眼裡造成的視覺誤差,顯微鏡下觀察,其實寬度相等。
以下是作偽的青瓷片紋,宏觀上看起來片紋寬度不等,那是光線反射強度差別在人們肉眼裡造成的視覺誤差,顯微鏡下觀察,其實寬度相等。
作偽片紋宏觀看寬度感覺不相等
作偽片圍觀看寬度其實相等
作偽者利用人們的視覺誤差,把一次開片當做二次開片,令人迷惑。我們只需要在顯微鏡下分辨片紋寬度是否相等,是完全可以輔助鑑定的。
三、結論1. 早期青瓷釉色是化學色特徵;2. 汝窯開始,鈞、官、哥窯等青瓷釉色是物理色或散射色特徵;3. 存在不同傾向的“雙色”青瓷;4. 無論是哪一種釉色,青瓷胎釉裡的鐵和氧化亞鐵的二次氧化不可避免;5. 我們現在看到的早期青瓷釉色,不是出窯時的“翠色”,而是二次氧化後改變了的釉色;6. 二次氧化為我們提供了古陶瓷鑑定的 一種有用的方法;7. 二次開片也為我們提供了古陶瓷鑑定的另一種有用的方法;8. 二次開片的片紋寬度顯著不同。在顯微鏡下,偽造的二次開片可以清晰分辨;9. 偽造的二次開片寬度,宏觀似不同,微觀則是相等;10. 與化學成分相關性較弱的“粉青”釉色,可以分辨出後期青瓷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