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約在距今5000年前進入父系氏族社會,農業成為主要的社會勞動,手工業逐漸與農業分離而出現剩餘商品的交換,形成私有制。夏商周三代就是此文化背景中的朝代,當時奴隸主階級主要藉由「禮」來穩定內部秩序、維護奴隸制度的統治,服飾文化是「禮」的重要內容之一,因此服飾被賦予強烈的階級內容。奴隸主把服飾功能提高到突出的地位,服飾被當作「昭名份、辨等威」的工具,所以各朝對服飾資源的生產、管理、分配、使用都極為重視。中國服飾文化的歷史源流,若從古典中尋找,總會將其歸結於三皇五帝。夏商周時期是中國服飾史由原始社會以巫術象徵過渡到以政治倫理為基礎的王權象徵的重要歷史時期。在奴隸社會中,由於奴隸主與奴隸之間的根本對立,奴隸主階級不僅壟斷了服飾資源,而且為了穩定奴隸主階級內部的秩序,規定了等級制度和相應的章服制度。奴隸制國家的最高統帥稱為「天子」,奴隸社會的章服制度便是以「天子」的冕服為中心,這種章服制度的形成,也是逐步發展和逐漸完備的。根據古典的記載,夏、商兩代已有冕服,周代冕服則在繼承夏、商制度下變革發展,影響後世各朝的章服制度。 帝王冕服各部分名稱說明圖 服裝制度 商周時代的服飾,主要是上身穿「衣」,衣領開向右邊;下身穿「裳」,裳就是裙;在腰部束著一條寬邊的腰帶,肚圍前再加一條像裙一樣的「韍」,用來遮蔽膝蓋,所以又叫做「蔽膝」。周朝以封建制度建國,以嚴密的階級制度來鞏固帝國,制定一套非常詳盡周密的禮儀來規範社會,來安定天下。服裝是每個人階級的標誌,因此服裝制度是立政的基礎之一,規定是非常嚴格的。 男子禮服冕服:是禮服中最尊貴的一種,冕服均在祭典中穿著,是主要的祭服。其服式主要由冠、衣、裳、蔽膝、大帶、舄(禮鞋)等要件所組成。冕服的主體是玄(黑色)衣、纁(黃赤色)裳、冕冠,衣裳上面繪繡有章紋、冕冠上則有旒。天子在舉行各種祭祀時,要根據典禮的輕重,分別穿六種不同格式的冕服,總稱六冕,天子在最隆重的典禮時,穿十二章紋冕服,戴十二旒冕冠,冕服上的章紋數與冕冠上的旒數是相應的。下身前有蔽膝,天子的蔽膝為硃色,諸侯為黃硃色。鞋是雙底的,以皮革和木做底,鞋底較高,稱為「舄」。十二章紋中,上衣六章:日、月、星辰、山、龍、華蟲用繪。下裳六章: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用繡。所有章紋均有取義:日、月、星辰,取其照臨;山,取其穩重;龍,取其應變;華蟲(一種雉鳥),取其華麗;宗彝,一種祭祀禮器,後來在其中畫上一虎、一長尾猴,虎取忠勇,猴取慎終追遠;藻,取其潔淨;火,取其光明;粉米,取其滋養;黼(斧形),取其決斷;黻(作「亞」字形),取其明辨。只有皇帝能用十二章,公爵能用九章,侯、伯只能用七章,以下遞減,這就當時祭服制度的基本內容。弁服:其隆重性僅次於冕服,衣裳的形式與冕服相似,最大不同是不加章。弁服可分為爵弁,韋弁、冠弁等幾種,它們主要的區別在於所戴的冠和衣裳的顏色。女子禮服禕衣:為王后從王祭先王的奉祭服。褕翟:為王后從王祭先公和侯伯夫人從夫助祭服。是青色衣,畫褕翟(雉鳥)紋十二章紋,褕翟羽色亦為五采。闕翟:為王后從天子祭群小和子男夫人從君祭宗廟祭服。是赤色衣,刻赤色繒的翟紋。鞠衣:為王后率領命婦祭蠶神告桑的禮服,亦為諸候之妻從夫祭宗廟的祭服。展衣:又稱襢衣為王后禮見王及宴賓客的禮服,亦是卿大夫之妻從夫君祭宗廟的祭服。祿衣:為王后燕居時的常服,亦為士之妻從夫助祭的祭服。純衣:為貴族之女的嫁衣。一般服飾玄端:自天子至士皆可穿,為國家的法服,天子平時燕居之服,諸侯祭宗廟也穿玄端,大夫、士早上入朝、叩見父母也穿這種衣服。玄端,衣袂和衣長都正2.2尺,正幅正裁,玄色,無紋飾,以其端正,故名為玄端。深衣:一般用白布製作,深衣是上衣與下裳連成一起的長衣服,但儒家學者為了繼承上代傳統觀念,按規矩在裁剪時仍把上衣與下裳分開來裁,然後又逢接成長衣,以表示尊重祖先的法度,因為「被體深邃」,所以稱為「深衣」。 袍:袍也是上衣與下裳連成一起的長衣服,但有夾層,夾層裡裝有禦寒的棉絮,袍是一種生活便裝,軍隊戰士也穿袍。襦:是袍式之短者,如果是質料很粗陋之襦衣,則稱為「褐」,是勞動人民的服裝。軍戎服商周時期的軍隊已用銅盔和革甲等作為防身的裝備,目前考古發現的有商代銅盔、周代青銅盔和青銅胸甲。穿甲的戰士稱甲士,甲衣外面還可以再披裹各種顏色的外衣,稱為衷甲。由各種鮮明顏色的衣甲與旗幟,組成威嚴的軍陣;色彩不但能助振軍威、激勵鬥志,而且也便於識別兵種及官兵的身分,有利於軍事指揮。此外,商周時的銅盔頂端往往留有插羽毛的銅管,古時往往插鶡鳥的羽毛來象徵勇猛,因為鶡鳥兇猛好鬥,至死不怯。 服飾遺蹟 夏代紡織遺蹟在山西夏縣西陰村新石器晚期遺址中曾發現過一個被人工半切割過的蠶繭,之後又在另一新石器遺址發現一塊染成硃紅色的麻布,可知夏代已用絲綢、麻布做衣料,至於夏代服裝款式,目前尚未發現形象資料。商代紡織遺蹟由商代出土的紡織資料中可以發現已有回紋綺、雷紋綺的花紋的紡織品,是現存世界上最古老的織花絲綢文物標本。周代紡織遺蹟西周的高階服裝材料,已用織錦和刺繡。出土的織錦殘片,經線、緯線都已相當細密,並由多種色彩顯現花紋。錦的價格貴重如金,故錦字從帛從金,織錦和一般絹綢價格相差了15倍。著裝人物資料商代奴隸主貴族的男士服裝領形,至少有交領、圓領、大翻領等多種形式。袖子一般均為窄袖形。衣長一般齊膝上下,下身有褲子或脛衣,腳履多圓頭式。商代奴隸主貴族戴的帽子,有帽箍和加捲筒形裝飾的帽箍,另外還有一種羽狀高冠,在戰爭場合則戴青銅胄,胄頂上有銅管可以插飾羽毛。商代婦女服裝目前資料不多,北京故宮有一件玉人佩,玉人的身部已做變形處理,故無法看出服裝款式。但頭部非常寫實,頭上戴帽箍,頭髮往後梳,並在頭頂兩側梳髮髻,其餘鬢髮自然下垂。這種ㄚ字形的髮髻,自商周以後,一直都是未成年男女的髮式。周代著裝人物資料西周的冠帽已較商代複雜多樣,造型華麗。至於服裝款式,目前見到的以右衽,窄袖,長至腳踝,腰繫束帶的為多,也有長與坐齊的。因為形象資料發現的不多,難以做概括性的論述。 夏商飾品 首飾佩飾是商周服飾藝術的精華,中國在原始社會就有材質高貴、形式華美的首飾佩飾,除實用美化的目的外,已滲透著特定的精神內涵。商周時期隨著階級的分化,首飾佩飾除賦予宗教性的內涵之外,更賦予了階級的內涵。當時的首飾佩飾,有骨、角、玉、蚌、金、銅等各種製品,其中以玉製品最為突出。周代奴隸主以玉衡量人的品德,所謂「君子比德於玉」,玉就成為奴隸主貴族道德人格的象徵。1.髮飾笄,中國在新石器時代就用笄來固定髮髻,笄的用途除了固定髮髻外,也用來固定冠帽,古時的帽大可以戴住頭部,但冠小隻能戴住髮髻,所以戴冠必須用雙笄從左右兩側插進發髻加以固定,固定冠帽的笄叫做「衡笄」。從周代起,女子年滿15歲便算成人,可以許嫁,謂之及笄。如果到了20歲還沒有嫁人,也要舉行笄禮。男子到了20歲,舉行的成年之禮,則是冠禮。梳,梳的形式到商周之時已很注意美觀,商代梳的基本特點是梳背呈長方形,州代梳背則向弧形變化。2.冠飾冠飾據推測是垂掛於帽子後面的一種護頸飾品。3.耳飾商周時期的耳飾有玦、瑱、璫、環等。玦,除了圓環形帶缺縫的形式外,也有將圓形轉化成橢圓形或圓柱狀的。瑱,是一種垂飾,從祭服冠帽左右兩方的衡笄用絲線垂掛於兩旁正當耳孔之處。璫,是直接穿掛於耳上的耳飾。4.頸飾5.臂飾6.佩璜佩璜是一種玩賞性的佩玉,與禮器上的璜無關,商代佩璜已由素面無紋演變為人紋璜、鳥紋璜、魚形璜、獸紋璜等等。7.其它玉佩有象紋佩、牛紋佩、兔紋佩、龜紋佩、鹿紋佩、鳥紋佩等等,形式變化較自由。8.扳指是射箭時戴在右手大拇指上拉弦的工具,用來保護手指
中國約在距今5000年前進入父系氏族社會,農業成為主要的社會勞動,手工業逐漸與農業分離而出現剩餘商品的交換,形成私有制。夏商周三代就是此文化背景中的朝代,當時奴隸主階級主要藉由「禮」來穩定內部秩序、維護奴隸制度的統治,服飾文化是「禮」的重要內容之一,因此服飾被賦予強烈的階級內容。奴隸主把服飾功能提高到突出的地位,服飾被當作「昭名份、辨等威」的工具,所以各朝對服飾資源的生產、管理、分配、使用都極為重視。中國服飾文化的歷史源流,若從古典中尋找,總會將其歸結於三皇五帝。夏商周時期是中國服飾史由原始社會以巫術象徵過渡到以政治倫理為基礎的王權象徵的重要歷史時期。在奴隸社會中,由於奴隸主與奴隸之間的根本對立,奴隸主階級不僅壟斷了服飾資源,而且為了穩定奴隸主階級內部的秩序,規定了等級制度和相應的章服制度。奴隸制國家的最高統帥稱為「天子」,奴隸社會的章服制度便是以「天子」的冕服為中心,這種章服制度的形成,也是逐步發展和逐漸完備的。根據古典的記載,夏、商兩代已有冕服,周代冕服則在繼承夏、商制度下變革發展,影響後世各朝的章服制度。 帝王冕服各部分名稱說明圖 服裝制度 商周時代的服飾,主要是上身穿「衣」,衣領開向右邊;下身穿「裳」,裳就是裙;在腰部束著一條寬邊的腰帶,肚圍前再加一條像裙一樣的「韍」,用來遮蔽膝蓋,所以又叫做「蔽膝」。周朝以封建制度建國,以嚴密的階級制度來鞏固帝國,制定一套非常詳盡周密的禮儀來規範社會,來安定天下。服裝是每個人階級的標誌,因此服裝制度是立政的基礎之一,規定是非常嚴格的。 男子禮服冕服:是禮服中最尊貴的一種,冕服均在祭典中穿著,是主要的祭服。其服式主要由冠、衣、裳、蔽膝、大帶、舄(禮鞋)等要件所組成。冕服的主體是玄(黑色)衣、纁(黃赤色)裳、冕冠,衣裳上面繪繡有章紋、冕冠上則有旒。天子在舉行各種祭祀時,要根據典禮的輕重,分別穿六種不同格式的冕服,總稱六冕,天子在最隆重的典禮時,穿十二章紋冕服,戴十二旒冕冠,冕服上的章紋數與冕冠上的旒數是相應的。下身前有蔽膝,天子的蔽膝為硃色,諸侯為黃硃色。鞋是雙底的,以皮革和木做底,鞋底較高,稱為「舄」。十二章紋中,上衣六章:日、月、星辰、山、龍、華蟲用繪。下裳六章: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用繡。所有章紋均有取義:日、月、星辰,取其照臨;山,取其穩重;龍,取其應變;華蟲(一種雉鳥),取其華麗;宗彝,一種祭祀禮器,後來在其中畫上一虎、一長尾猴,虎取忠勇,猴取慎終追遠;藻,取其潔淨;火,取其光明;粉米,取其滋養;黼(斧形),取其決斷;黻(作「亞」字形),取其明辨。只有皇帝能用十二章,公爵能用九章,侯、伯只能用七章,以下遞減,這就當時祭服制度的基本內容。弁服:其隆重性僅次於冕服,衣裳的形式與冕服相似,最大不同是不加章。弁服可分為爵弁,韋弁、冠弁等幾種,它們主要的區別在於所戴的冠和衣裳的顏色。女子禮服禕衣:為王后從王祭先王的奉祭服。褕翟:為王后從王祭先公和侯伯夫人從夫助祭服。是青色衣,畫褕翟(雉鳥)紋十二章紋,褕翟羽色亦為五采。闕翟:為王后從天子祭群小和子男夫人從君祭宗廟祭服。是赤色衣,刻赤色繒的翟紋。鞠衣:為王后率領命婦祭蠶神告桑的禮服,亦為諸候之妻從夫祭宗廟的祭服。展衣:又稱襢衣為王后禮見王及宴賓客的禮服,亦是卿大夫之妻從夫君祭宗廟的祭服。祿衣:為王后燕居時的常服,亦為士之妻從夫助祭的祭服。純衣:為貴族之女的嫁衣。一般服飾玄端:自天子至士皆可穿,為國家的法服,天子平時燕居之服,諸侯祭宗廟也穿玄端,大夫、士早上入朝、叩見父母也穿這種衣服。玄端,衣袂和衣長都正2.2尺,正幅正裁,玄色,無紋飾,以其端正,故名為玄端。深衣:一般用白布製作,深衣是上衣與下裳連成一起的長衣服,但儒家學者為了繼承上代傳統觀念,按規矩在裁剪時仍把上衣與下裳分開來裁,然後又逢接成長衣,以表示尊重祖先的法度,因為「被體深邃」,所以稱為「深衣」。 袍:袍也是上衣與下裳連成一起的長衣服,但有夾層,夾層裡裝有禦寒的棉絮,袍是一種生活便裝,軍隊戰士也穿袍。襦:是袍式之短者,如果是質料很粗陋之襦衣,則稱為「褐」,是勞動人民的服裝。軍戎服商周時期的軍隊已用銅盔和革甲等作為防身的裝備,目前考古發現的有商代銅盔、周代青銅盔和青銅胸甲。穿甲的戰士稱甲士,甲衣外面還可以再披裹各種顏色的外衣,稱為衷甲。由各種鮮明顏色的衣甲與旗幟,組成威嚴的軍陣;色彩不但能助振軍威、激勵鬥志,而且也便於識別兵種及官兵的身分,有利於軍事指揮。此外,商周時的銅盔頂端往往留有插羽毛的銅管,古時往往插鶡鳥的羽毛來象徵勇猛,因為鶡鳥兇猛好鬥,至死不怯。 服飾遺蹟 夏代紡織遺蹟在山西夏縣西陰村新石器晚期遺址中曾發現過一個被人工半切割過的蠶繭,之後又在另一新石器遺址發現一塊染成硃紅色的麻布,可知夏代已用絲綢、麻布做衣料,至於夏代服裝款式,目前尚未發現形象資料。商代紡織遺蹟由商代出土的紡織資料中可以發現已有回紋綺、雷紋綺的花紋的紡織品,是現存世界上最古老的織花絲綢文物標本。周代紡織遺蹟西周的高階服裝材料,已用織錦和刺繡。出土的織錦殘片,經線、緯線都已相當細密,並由多種色彩顯現花紋。錦的價格貴重如金,故錦字從帛從金,織錦和一般絹綢價格相差了15倍。著裝人物資料商代奴隸主貴族的男士服裝領形,至少有交領、圓領、大翻領等多種形式。袖子一般均為窄袖形。衣長一般齊膝上下,下身有褲子或脛衣,腳履多圓頭式。商代奴隸主貴族戴的帽子,有帽箍和加捲筒形裝飾的帽箍,另外還有一種羽狀高冠,在戰爭場合則戴青銅胄,胄頂上有銅管可以插飾羽毛。商代婦女服裝目前資料不多,北京故宮有一件玉人佩,玉人的身部已做變形處理,故無法看出服裝款式。但頭部非常寫實,頭上戴帽箍,頭髮往後梳,並在頭頂兩側梳髮髻,其餘鬢髮自然下垂。這種ㄚ字形的髮髻,自商周以後,一直都是未成年男女的髮式。周代著裝人物資料西周的冠帽已較商代複雜多樣,造型華麗。至於服裝款式,目前見到的以右衽,窄袖,長至腳踝,腰繫束帶的為多,也有長與坐齊的。因為形象資料發現的不多,難以做概括性的論述。 夏商飾品 首飾佩飾是商周服飾藝術的精華,中國在原始社會就有材質高貴、形式華美的首飾佩飾,除實用美化的目的外,已滲透著特定的精神內涵。商周時期隨著階級的分化,首飾佩飾除賦予宗教性的內涵之外,更賦予了階級的內涵。當時的首飾佩飾,有骨、角、玉、蚌、金、銅等各種製品,其中以玉製品最為突出。周代奴隸主以玉衡量人的品德,所謂「君子比德於玉」,玉就成為奴隸主貴族道德人格的象徵。1.髮飾笄,中國在新石器時代就用笄來固定髮髻,笄的用途除了固定髮髻外,也用來固定冠帽,古時的帽大可以戴住頭部,但冠小隻能戴住髮髻,所以戴冠必須用雙笄從左右兩側插進發髻加以固定,固定冠帽的笄叫做「衡笄」。從周代起,女子年滿15歲便算成人,可以許嫁,謂之及笄。如果到了20歲還沒有嫁人,也要舉行笄禮。男子到了20歲,舉行的成年之禮,則是冠禮。梳,梳的形式到商周之時已很注意美觀,商代梳的基本特點是梳背呈長方形,州代梳背則向弧形變化。2.冠飾冠飾據推測是垂掛於帽子後面的一種護頸飾品。3.耳飾商周時期的耳飾有玦、瑱、璫、環等。玦,除了圓環形帶缺縫的形式外,也有將圓形轉化成橢圓形或圓柱狀的。瑱,是一種垂飾,從祭服冠帽左右兩方的衡笄用絲線垂掛於兩旁正當耳孔之處。璫,是直接穿掛於耳上的耳飾。4.頸飾5.臂飾6.佩璜佩璜是一種玩賞性的佩玉,與禮器上的璜無關,商代佩璜已由素面無紋演變為人紋璜、鳥紋璜、魚形璜、獸紋璜等等。7.其它玉佩有象紋佩、牛紋佩、兔紋佩、龜紋佩、鹿紋佩、鳥紋佩等等,形式變化較自由。8.扳指是射箭時戴在右手大拇指上拉弦的工具,用來保護手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