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谷老師

    這道題的問法應當做一些修改。實際情況是,北魏孝文帝實行全面漢化政策,元朝統治者從窩闊臺大汗一直到元世祖忽必烈,實行了部分漢化政策。

    北魏孝文帝實行全面漢化政策,有著深刻的背景。

    第一,從五族內遷以來已經經歷了150多年,漢族與北方各遊牧民族經過長期磨合,已經逐漸融合,民族大融合的趨勢已經形成。

    第二經過150多年的戰爭與和平的多次交替,北方社會安定下來,這就為政治社會改革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第三,在民族融合過程中,北方遊牧民族實現了初步的融合。在西晉末年內遷到黃河流域的匈奴,鮮卑,羯,氐,羌各族,在北魏統一了北方的歷史背景下,已通通成為鮮卑人,實現了遊牧民族的大融合。

    第四,在各民族交往融合的過程中,北方遊牧民族的落後性充分表現出來。遊牧民族有語言沒有文字,在社會生產生活當中很不方便。特別是北魏統治者一開始採取反動措施,強迫漢族人民說鮮卑語,而漢族人民長期生產生活實踐創造的科學文化知識產生的詞彙,在鮮卑語中卻沒有,這就人為的製造了阻礙。

    第五,在民族融合的過程中,民族觀念也在發生變化。五族內遷以前,人們的觀念是漢族高貴,遊牧民族卑賤,北魏建立以後,鮮卑人高貴,漢族人卑賤。經過100多年的民族融合,人們的觀念是鮮卑人和漢族人一樣,無所謂高低貴賤。這就為孝文帝改革實行漢化政策提供了良好條件。

    第六經過150多年的民族融合,農耕經濟與遊牧經濟已經融為一體。在黃河流域,經濟的恢復和發展離不開兩種經濟模式的支援,由於地多人少,實行均田制勢在必行。

    第七,孝文帝志在統一全國。而首都平城(今大同)顯得偏北偏遠,而洛陽則是全國的中心。這就涉及到遷都的大問題,不管是遷都還是統一全國,都需要民族趨同。因此鮮卑族的漢化以及封建化就成為歷史發展中必然選擇的道路。

    蒙古民族在發展中則與鮮卑族有所不同。蒙古民族在興起發展壯大的過程中,隨著歷史的進步,需要做出兩大選擇。一個是漢化,一個是伊斯蘭化。在進入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過程中,為了穩定統治,必須發展農業生產,採用漢族地主階級的政治制度。因此窩闊臺大汗統治時期改變了對漢人的屠殺政策,允許漢人從事農業生產,然後徵收賦稅,忽必烈進一步採取漢化政策,鼓勵農業生產,採用漢族慣用做法定國號和年號,採用漢族的中央官制,地方設行省制度。在中亞地區,蒙古民族則接受了伊斯蘭教,漢化政策和伊斯蘭化政策,是蒙古貴族在亞歐大陸的廣大地區建立了穩定的統治。

  • 2 # 經典守望者

    漢化並不一定是好事,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因為教科書的關係深入人心廣為人知,但是卻很少有人知道,孝文帝之後北魏就陷入了衰弱之中,不僅發生了邊境上的六鎮起義,國內的各種矛盾也是隨之不斷爆發,最終陷入了分裂滅亡。元朝其實也有很大程度上的漢化,比如沿襲科舉制,尊崇孔孟之道等等。

    漢化雖然能夠提升整個民族的文化程度,但是同樣也會喪失本民族的若干優點。比如孝文帝漢化的過程中就將鮮卑民族的勇敢尚武的的精神逐漸淹沒。不僅降低了邊境六鎮守軍的地位,更加使得鮮卑民族原本的尚武精神隨著一些習慣的消失而瓦解。同時,國家一旦實行全面漢化,必然會將漢文化中的一些弊端也一併吸收進來,文臣貪財武將怕死,國家的正常運作都會出現問題。隨著漢化的深入,在某些方面少數民族的狂熱程度甚至比漢人還高。比如崇信佛教的虔誠。據《洛陽伽藍記》記載北魏時期的洛陽城佛家繁華的景象令人震驚。各種佛寺佛塔的奢華程度較之漢族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元代對於漢化的接受雖然較淺,但是本民族內部的野蠻文化保留的過多,這就造成元朝的饗國時間也不長。這主要就是兩種文化相互碰撞,相互對立所造成的。元代的早期信仰是“長生天”,在忽必烈時期仍然以此為國家的主要信仰。本來與漢文化之間是能夠有效融合的。可是隨著後來元朝實現了超級大帝國的建立,一些制度上的建設與漢族文化發生了牴觸,元朝對於漢化的接受就有限了。比如元朝的達魯花赤制度和怯薛制度就是蒙古族獨有,他們在皇位繼承中的黃金家族理論也和中原不同。最重要的是,他們認為自己的制度是經過長生天認可的,是神的意志。所以說他們一直堅持自己的制度以保證自己政權的神聖性。

  • 3 # 月關略萌

    首先更正一下,元朝不是沒有漢化,只是漢化程度比較低。而元朝之所以漢化程度低主要是因為:1、蒙古族擁有著完全獨立的文化體系。2、蒙元王朝統治地域廣闊,各種文化交錯。3、元朝國祚太短,不具備高程度漢化的條件。4、漢化並不是所有王朝必經之路。

    一、蒙、漢兩族是同級別獨立文化

    與一般的少數民族相比,蒙古族擁有著完全獨立的文化體系。在蒙古人入主中原前,他們便已經征服了整個大草原,建立起了完全獨立的文化體系。蒙古人的遊牧和漢人的農耕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意識形態。並且,蒙古人的遊牧和其他毗鄰漢人的遊牧性質也並不相同,屬於完全獨立的形態。可以說,從體系結構上來說,蒙古族和漢族是兩個完全不同又獨立的文化群體,屬於同級別的文化體系。這就讓蒙古族漢化的可能性以及難度大大升級,幾乎沒有可能。

    二、蒙元王朝疆域遼闊,文化體系多元複雜

    眾所周知,蒙古鐵騎所向披靡,不但成功入主了中國古代中原地域,而征服了當時亞歐大陸的諸多地域,幅員之遼闊可謂令人咋舌。從地圖可以看,當時蒙古帝國是東起日本海、東海,西抵黑海、地中海地區,北跨西伯利亞,南臨波斯灣,橫跨亞歐大陸的超級大帝國。蒙古人的四處征戰,大大開闊了他們的眼界,也領略到了世界各種文化,這是其他少數民族所無法比擬的。因此,對於蒙古人來說,漢族文化雖然璀璨奪目,但他們並不會對此盲目推崇。相比較於諸如阿拉伯文明和基督文明等,漢族文化並不是唯一的選擇項。況且在幅員遼闊的版圖上,蒙古族作為統治者,其管轄之下的文明眾多,雖然漢族人口最多,但佔據的版圖只是一部分而已,不可能全部推行漢化。推行全面漢化既不能體現蒙古族的統治地位,同樣也有侷限性,這與蒙古人的統治思想不符。

    三、蒙元王朝國祚太短,而漢化過程漫長

    雖然蒙古人在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的帶領下,經過數代人的努力,建立起了前所未有的橫跨歐亞大陸的超級大版圖。但蒙元政權統治及真正存在的時間不足百年,對於一個強大的王朝來說,實在太過於短暫。之前也說了,蒙古人並不是不接受漢化,只是漢化程度很低而已。從忽必烈開始,就有在經濟、政治等方面推行漢化政策。只不過,蒙古人自身的文化體系與漢族文化體系差異巨大,即便是推行漢化,也需要時間和過程。而整個元朝存在的時間過短,根本不具備完全漢化的條件。因而,在整個元朝時期,漢化程序緩慢,漢化程度低下也就順理成章了。

    四、不同時代不同王朝,漢化並非必需國策

    基於中國古代封建王朝大多數時候為漢族所統治,因此會給人造成一種錯誤的印象,那就是所有的非漢族統治封建王朝必須要走漢化道路,才有可能獲得成功。其實,站在客觀角度分析,這種先入為主的理念顯然是片面的。蒙元王朝就是一個特別突出典型的例子。雖然蒙元也有推行部分漢化政策,但基於它自身的國情以及所處的時代背景,完全漢化其實是弊大於利的。例如北魏時期推行的全面漢化政策,其推行之力度、積極性可謂空前絕後,但最終卻並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甚至很多人覺得全面漢化政策是導致北魏沒落、覆滅的根本原因。以蒙元王朝為例,各種不同文化體系百家齊放,海納百川或許也是一種和諧的政策。

    綜上幾點原因,從客觀現實來看,強大的蒙元王朝能夠部分漢化已經是極為難得了,想要完全漢化則需要歷經漫長的時間沉澱,而這是它所不具備的。蒙古人的自身客觀條件與北魏政權完全不同,自然不可相提並論,而蒙元王朝漢化程度低下也是歷史必然結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社部稱“年假不休能要經濟補償”,實際工作中可操作性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