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裝備空間
-
2 # 戰情解碼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華人最先提出了噴火坦克的概念,但最早將噴火坦克“帶來”現實世界的卻是美華人和蘇聯人。上世紀三十年代初期,美國和蘇聯先後進行了噴火坦克的研製試驗,並造出了世界上最早的噴火坦克,不過真正將噴火坦克用於實戰的國家卻是義大利。總的來說,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當時的主要軍事強國大多都已經開始了噴火坦克的研究,但由於認知上的差異,各國對噴火坦克的重視程度也不盡相同。
蘇聯蘇聯是最熱衷於噴火坦克的國家之一,他們很早就計劃在各個機械化軍下屬的步兵師配屬獨立的噴火坦克營,併為此進行了噴火坦克的研究。1932年,蘇聯人在T-26超輕型坦克的基礎上成功研製了OT-26型噴火坦克,並將其列裝了部隊,隨後蘇聯在此基礎上研製了OT-130型噴火坦克。在蘇芬戰爭中,OT-130型噴火坦克隨蘇軍參加了戰鬥。
衛國戰爭爆發後,OT-130型噴火坦克因裝甲過薄而被大量擊毀,於是蘇軍開始新一代噴火坦克的研製工作。同大多數國家一樣,蘇聯的工業部門也選擇了以現役主戰坦克為基礎而進行噴火坦克的改裝工作,最終KV-1重型坦克以及T-34中型坦克均被改裝成了噴火坦克。不過由於蘇德戰場還是以大規模坦克戰為主,所以噴火坦克的作用並不突出。
美國美軍在二戰初期並沒有意識到噴火坦克的重要性,直到與日軍開展島嶼爭奪戰後,才突然對噴火坦克來了興趣。在加德班納島爭奪戰中,美軍第一次動用了噴火坦克,用來對付日軍的碉堡。鑑於效果不錯,美華人開始在M3中型坦克或M4中型坦克的底盤上加裝噴火器,但美華人用得最多的還是“謝爾曼”型噴火坦克。它保留了原來的75mm火炮,而是將機槍換成了火焰噴射器,在隨後的島嶼爭奪戰中,“謝爾曼”噴火坦克一度成為了日軍的噩夢。
英國英華人的噴火坦克研製工作重啟於1938年12月,最初只是在“範倫泰”坦克的後方加掛了一個裝噴火燃料的拖車,並在車體前部增加了一個單獨的火焰噴射器“炮塔”,不過由於其效能不佳,英軍很快就放棄了這一型號。“丘吉爾 鱷魚”噴火坦克是英華人在“丘吉爾”坦克的基礎上設計的一款非常成功的噴火坦克,它保留了原來坦克的75mm主炮,並配有兩輪燃料拖車。“丘吉爾 鱷魚”總共生產了約800輛,並首次在諾曼底登陸戰役中亮相。
德國德國最早於1939年開始噴火坦克的研製,MAN公司和賓士公司合作完成了第一款噴火坦克的改裝工作。德華人的噴火坦克由Ⅱ號D型坦克改裝而成,但由於噴火距離較短,它們在戰場上並沒有發揮太多的作用。德軍效能最好的噴火坦克是ⅢM型噴火坦克,它的噴射距離已經達到了70米,而且可以連續噴射70-80次。除此之外,德華人還曾將“追獵者”殲擊坦克改裝成噴火坦克,但它的數量非常有限。
噴火坦克對付工事內的敵人有著非常好的效果,二戰噴火坦克的發展也與各個戰場的情況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絡。在太平洋戰場,日軍為了免遭美軍的優勢炮火打擊,通常會在島上構築大量的碉堡坑道,此時噴火坦克就成了對付日軍的利器,所以美軍才會重視噴火坦克的發展。在歐洲戰場,戰爭主要以坦克之間的對決為主,所以德國和蘇聯的噴火坦克很難有用武之地。在噴火坦克的結構上,各國的選擇也存在著差異,有些國家會安裝獨立的燃料拖車,而有些國家則喜歡將燃料罐裝在坦克內。不過無論是美華人還是德華人,他們都會在噴火坦克上安裝其他的武器,這主要是為了防止油料耗盡後坦克失去戰鬥能力。
-
3 # 985名師推薦
二戰中噴火坦克主要分為美、英、蘇、德四大陣營體系,但最早應用噴火坦克的實際上是義大利在埃塞爾比亞戰爭中。
按照時間線邏輯,較早使用噴火坦克的是蘇聯。蘇聯在1931年就設計並列裝了OT-1型噴火坦克,後續還有OT-26 OT-130 OT-133 OT-134等,被稱為“紅色鋼鐵火神”家族。第一次投入戰場是39年朱可夫指揮的諾門坎戰役,OT133殺的日本關東軍毫無招架之力。但因其裝甲防護效能差,在後來與德軍交戰中被強大的裝甲兵團打的不成樣子。所以再次發展了更高階的型號KV-8,這是在重型坦克KV系列上發展而來的。
除了蘇軍東線戰場外,自諾曼底登陸後,英美聯軍在西線上也投入了大量噴火坦克,如英國在丘吉爾系列上研發的“鱷魚坦克”被納粹下達格殺勿論令。長達110米的火焰漿瞬間就可把平原戰場變為了地獄,自從德軍在戰場上遭遇T34後到1944年還沒有哪一種盟軍坦克給納粹士兵造成刻骨銘心的恐懼。
除了盟軍外,德軍也研製過自己的噴火坦克,如在經典坦克虎式系列上發展的“虎1”重型噴火坦克,其140米的噴火距離和250mm裝甲板再次創造了當時的坦克神話。但因德軍已經走向窮途末路,基本上沒發揮任何卵用。
說完歐洲戰場再說說太平洋戰場,在瓜島戰役、硫磺島和沖繩島戰役中,上演了二戰史上最慘烈的絞肉戰,日軍在坑道和洞穴裡的頑強在人類史上都揮之不去。美軍將改裝後的M4謝爾曼坦克改為噴火坦克,但因日本的洞穴工事堅固深邃,裡面還有各種機關火力,因此也承受了巨大損失。比如海軍陸戰隊第五師第28團攻擊折缽山時就遭到了團滅。為了避免悲劇重演,美華人創造性的給坦克安裝了推土鏟,直接將日軍洞穴出口封死,也是別出心裁!
回覆列表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各參戰國基本上都意識到噴火武器對於反步兵作戰,尤其是叢林作戰條件下的獨特優勢,紛紛將噴火裝置投入到戰爭中去。在所有的噴火武器中,最具戰鬥力、生存能力最強的非“噴火坦克”莫屬。但是,噴火坦克實際上在二戰開始前就已經投入實戰,而這個先驅者就是各位“看不上眼”的義大利。
▲義大利CV-33改“噴火坦克”
1936年,義大利軍隊在入侵衣索比亞的戰爭中,首次實戰使用了CV-33輕型坦克改裝的“噴火坦克”,這對其他主要強中國產生了巨大影響,德國、蘇聯、美國、英國紛紛開始研製自己的“噴火坦克”。
二戰德國噴火坦克的研製歷程1939年6月,德國陸軍車輛設計部門的奧布里希博士發表《噴火戰鬥車輛》,對德國早期噴火武器研製和噴火車輛開發的理論進行了總結。此後,多位的德國專家針對性的研究了“噴火坦克”的技術問題,例如:
1、火焰燃料噴射力問題,在當時普遍存在三種方案,可以依靠重力勢能的作用,將燃料罐置於高過噴嘴的位置產生噴射力;可以採用壓縮空氣噴射或者使用輔助泵噴;第一種辦法簡單易行,可靠性高,但是燃料罐難以佈置、噴射力比較小,可調節範圍不大;後兩種辦法結構複雜、可靠性略低,但是噴射力強,可調噴射距離。最終德華人選定了後兩種方案。
2、噴射燃料的儲存問題,義大利和英國採用專門拖車來儲存燃料,可以節省坦克空間,但是機動性不足,容易被攻擊。於是,德國設計者們決定未來的噴火坦克必須在車內設定儲存噴射燃料的容器。
3、噴射距離和噴射次數,在一定燃料容積的情況下,是一對矛盾體;在“噴射距離遠但噴射次數少”與“噴射距離僅而噴射次數多”的抉擇中,德國專家們決定選擇後者,並輔以高機動性和靈活性,以便坦克可以快速接近目標。
當然,除此之外,還有許多技術細節需要研究,而這些研究都為未來德國的噴火坦克設計奠定了理論基礎。
▲德國 Pzkpfw I 坦克
德國最早的噴火坦克使用,可以說在技術上是十分“簡陋”的:“西班牙內戰時期”,參戰的德軍I號坦克機槍火力孱弱,很難對地方火力點進行有效打擊。於是,德華人對當時的I號坦克進行了戰地改裝,在坦克上安裝了“單兵揹負式火焰噴射器”,利用噴射器取代炮塔右側7.92mm MG34型機槍,並臨時在坦克炮塔內右部加裝燃料罐。這種臨時改裝,缺點明顯,不僅燃料攜帶量有限,噴射次數較少,射程也比較短,只有大約25-30米距離。在汲取了義大利隊友的噴火坦克經驗和分析I號臨時改裝坦克的缺點後,德華人開始研製真正的“噴火坦克”。
▲德國II號坦克改噴火坦克
德華人真正以“flamethrower tank”稱呼的“噴火坦克”是利用II號坦克車體改裝的Panzer II F型。這種噴火坦克是德國MAN公司和戴姆勒公司於1939年1月開始合作研發的。新開發的噴火坦克原型車地盤採用MAN公司研製的地盤,使用1臺6缸液冷邁巴赫HL62汽油機,並且使用了扭杆懸掛(與II號坦克不同)。原型車的前翼子板兩側各安裝一局可以獨立控制的小型噴火炮塔,能夠分別向左、向右旋轉90°,以增大噴火覆蓋範圍。每個噴火炮塔的噴嘴連線1個160升容量的噴射燃料儲罐和提供噴射力的壓縮氮氣罐,能夠進行大約80次(每次持續3秒)的短近距噴射。Panzer II F噴火坦克原型車全重約12噸,車組乘員3人,車體正面和側面的裝甲厚度分別為30mm、14.5mm。1939年4月該坦克原型車開始接受軍方測試,1940年1月透過驗收。隨後德軍從裝甲部隊回收71輛Pzkpfw II D型坦克交給MAN公司進行改裝,同年4月首批20輛噴火坦克交付部隊使用,從此拉開了德國噴火坦克的大幕。
▲蘇聯的TO-55噴火坦克
關於蘇聯、美國和英國的噴火坦克,我們以後再講,基本上路數與德國的差不多。蘇聯的噴火坦克開發比較早,1932年就在T-27坦克的基礎上研製了小型噴火坦克,只是這種坦克裝甲只有10mm厚,抵禦不了普通步槍子彈的攻擊,因此沒有投入批次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