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hinyd265

      天地良心 tiāndì-liángxīn  [from the bottom of my heart] 表白自己的用語。意為:天知地知,自己也問得過良心,確實沒有說假話、做壞事。  事例 我對得起~,沒有幹任何虧心事。  而現在的天地良心的解釋是:  對於任何一位受傳統文化薰染的華人來說,想必都能掂量得出“天地良心”這一詞語的分量。千百年來,中國老百姓憑著樸素的信仰和善良的心靈,代代相傳著關於“良心”與“良知”的道德信念。他們不斷告誡自己和子孫後代:做人要講“良心”,千萬不要做“傷天害理”的壞事。但今天的不少華人常常忽略的是:“天地良心”在中國傳統文化觀念中從來就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正是“天地”所代表的“天理”的存在,才給“良心”提供了堅實厚重的法理基礎。筆者認為,“天地良心”作為傳統道德文化的核心內容與精華所在,理應被我們很好地傳承與發揚。當前最重要的是,如何對這一古老的道德理念加以創造性轉化,使之更好地為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提供理論資源。  中國歷史上最早提出“良心”這一概念的人是孟子。漢語裡的“良心”一詞,來自於《孟子·盡心上》第八章:“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由斧斤之於木,旦旦而伐之,可以為美乎?”在這裡,孟子以牛山之木勸誡人們不要放棄了良心。孟子認為良心是人所共有的原本之心,是“天命下注於人”而形成的合乎天地之道的本性。在他看來,我們每個人都有惻隱、羞惡、辭讓(恭敬)、是非之心,這些都是人的良知良能,而它們也構成了儒家所宣揚的仁義禮智之端。可見在孟子等儒家哲人那裡,“良心”與“天地”始終是聯絡在一起的,是建立在他們所信奉的“天人合一”哲學基礎之上的。  毋庸置疑,“天人合一”思想曾被歷代封建統治者所利用,成為他們鞏固政權的思想輿論工具。中國歷史上,不僅歷代封建帝王都冒充“天子”來“奉天承運”,建立和鞏固自己的統治,就連一些草莽野夫、“膽大妄為”之徒,也知道如何打著“替天行道”的名義揭竿而起,或者佔山為王,割地為侯;或者拼得性命與“真龍天子”決一死戰,事情不濟也能過一把“一代梟雄”的癮;“天人合一”觀念的另一個受到現代人質疑乃至詬病的因素,是它在與集權統治的複雜糾葛中,使幾千年的封建政治帶上了過多的道德說教色彩,也使傳統禮教更顯其虛偽腐朽。宋明理學更將所謂“天理”畸形地推到了“人慾”的對立面,提出“存天理、滅人慾”的極端主張。這自然也一度給“天地(理)良心”蒙上了塵垢。但即使如此,尚未到把“天理”全盤否定掉的程度。  近代以來,隨著文化革新運動的興起和西方文化的大量湧入,綿延發展了數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現代華人也越來越割斷了人與天地之間宗教般的情感紐帶與精神聯絡,“天地”更多地被看成是一種純粹的物質實體。而一個多世紀以來劇烈而深刻的社會變革,同樣給傳統意義上的“良心”觀念帶來了令人眩目的嬗變。良心,更多地被看作是後天形成的人格修養,與中國傳統文化視野中的“天地”可謂漸行漸遠。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仍隨時可以發現“天地良心”的頑強生命力,感覺到它在普通百姓心目中的地位。所謂“天網恢恢,疏而不漏”;所謂“蒼天在上”、“天理昭昭”,這些詞語及其背後隱含的道德信念,不正說明了“天”仍然是當今華人精神價值的重要取向嗎?直到今天,我們仍將美滿幸福的婚姻看作是“天作之合”。所有這些,筆者認為如果僅僅因為它們帶有某些神秘主義成分,就將其全盤否定與捨棄,實在是得不償失的愚蠢行為。  有些人一聽到“天地良心”,馬上就會想到原始宗教與迷信。這種缺乏起碼歷史理性原則和歷史常識的觀點,筆者認為根本不值一駁:今天的很多華人每到清明節時,仍要去父母及祖先的墳墓前祭掃憑弔,你能說他們一定相信死去的親人的魂魄,真的還在墓穴裡生活嗎?今天的人們逢年過節仍保留著燃放鞭炮的古老習俗,你能說他們也像古人那樣以此“驅妖避邪”嗎?對於“天地良心”的提法,我想也應作如是觀。筆者強調的是“天地良心”這類道德信念對廣大中國百姓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價值觀念上的統攝作用。當然,道德的最高境界或者說完美境界應是自律自足的,但是,如果以一種過於理想化的道德境界去要求“滿街聖人”,無論如何都是不切實際的。  這裡實際上有一個如何以科學的理性精神辯證地看待我們的傳統文化、並加以創造性轉化的問題。實際上,任何一個社會要想從它以往的文化傳統中完全解放出來,是絕對不可想象的。離開文化傳統而片面地求變求新,最終只能導致疏離。在這方面,20世紀的華人實在有太多的教訓。海外學者余英時先生在《五四運動與中國傳統》一文中指出,“五四”以來的中國知識分子們儘管運用了很多新的和外來的觀念,可是他們重建的文化秩序,仍然未能突破傳統的格局。在他們從西方文化中“拿來”的嶄新名詞背後所包裹著的,往往還是中國傳統的文化心理內涵。這一觀點對我們不無警示性。筆者認為換一種思路或許更有實際意義:為什麼我們不能把中國傳統文化中那些具有原創性的、流傳至今並在歷史上發揮了重大作用的文化觀念,如“仁”、“義”、“禮”、“智”、“信”、“道”等等傳承下來,賦予它們以新內涵、新意義,使之服務於當今社會呢?  站在今天的角度重新審視“天地良心”,不論我們的眼光多麼挑剔和“現代”,仍可以發現它所蘊含的道德資源是何其豐富而寶貴。例如“人命關天”、“民以食為天”等流傳至今的俗語,其背後的道德理念正是對包括自己在內的人類生命的敬畏。在我們的古人看來,大自然母親孕育了我們的生命,我們的生命是與大自然息息相關、融為一體的。人類透過對“天地”的敬畏,樹立了珍視和敬畏自我生命的文化傳統;我們珍愛自己的生命,別人也與我們有著同樣寶貴的生命,所以我們才“推己及人”地學會了關愛他人,懂得了悲憫。——要知道,這就是真正的“天道”!這也是“天地良心”的基礎所在。再如,古人眼中“天地”的精神主要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故天地的精神乃是“大公無私”;天地有生養萬物之功,因此天地的精神為“仁”。——這樣的道德理念難道在今天已過時了嗎?相反,任何時候我們都不要忘記:大公無私乃是天地間的最高境界!儒家哲人們還強調:做人就要“頂天立地”、堂堂正正;一個善於吸取天地之間浩然正氣的大丈夫,是不怕什麼“妖魔鬼怪”的!正所謂“不做虧心事,不怕鬼叫門”;“好人一生平安”。這些信念折射出的,恰恰是廣大普通百姓蘊藏在心底的美好願望和堅定信念。  當代中國的很多社會問題,特別是商家“誠信”的缺失、少數官僚的貪汙腐化,社會暴力犯罪的增加,說到底與缺乏堅定不移、心悅誠服的道德信念不無關係。而傳統道德資源的流失,應是當前社會道德滑坡的一個不應忽視的原因。人們常常用“無法無天”來形容為非作歹之徒,殊不知“無天”豈能有“法”?道德追求是人的基本需求。人之為人的本質特徵,不僅在於他有一個物質的軀殼,更在於他那超越於物質世界的崇高靈魂(或者稱之為“精神”、“心靈”一類的名詞)。生命因了“道德”的要求,才能獲得真正意義上的自我確立與確信。只有真正充滿道德感的人,才能切實地感覺到生命的自信、人格的尊嚴,及個體自我的獨特價值。而科學越是進步,社會越是富有,人們對道德信仰的需要也就越強烈。  個人如此,一個國家和民族不也同樣如此嗎?有學者指出,與經濟和軍事的自強相比,今天的中國更需要道德領域裡的自強。此言不無道理。歷史上的中國曾為舉世聞名的禮儀之邦、教化之國,今天的炎黃子孫更應自覺地肩負起傳承中華文明的重任,讓我們的國家以富強、民主、進步的清新形象屹立在世界的東方。今天我們正處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歷史階段,“和諧”社會的理念,不僅包括人與人、人與群體、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還應包括文化領域裡“現代”與“傳統”的和諧。如果每一位中國老百姓都能恪守“天地良心”的道德信念,在心底構築起一座堅守道德底線的堡壘,那對整個國家與民族,又何嘗不是一件幸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夏季兔子養殖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