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玹之
-
2 # 魚怕網
南宋人文人住在水邊,不懂武懂水,就這種″軟實力"破旱鴨子的一大法寶。
歷史上有許多的文人同樣指揮千軍萬馬消滅敵軍的例子太多太多!
-
3 # 知古鑑今
公元1161年,金主完顏亮統率60萬大軍分東、中、西和海路共四路大軍大舉南侵,勢在一舉滅亡南宋。雙方在採石爆發大戰,最終以宋軍戰勝而結束,你敢想指揮這場大勝仗的居然是個文弱書生,況且他從來沒有過作戰經驗?
沒錯,這個書生就是虞允文。這場戰役本來輪不到他來指揮,只是當時建康府都統制王權因無能被罷免,其所部一萬八千多人退到採石,而接替王權的將領李顯忠尚未到任,此時的中書舍人虞允文正好擔任督江淮軍馬府參謀軍事,奉命督促李顯忠赴任,並代表朝廷到採石慰問軍隊。
軍中無主帥,導致士氣渙散,人心惶惶。這要是打起仗來,必敗無疑。面對國家生死存亡之際,虞允文依毅然決然的站了出來,召集張振、時俊等將領,宣佈宋廷抗金命令,犒賞軍隊,動員將士決一死戰。同時,又組織當地民兵和群眾進行支援,使採石一帶的防務頓形好轉,並把江面的宋軍船隻分為五隊,一隊在江中,兩隊停泊在東西兩側岸邊,另外兩隊掩匿山後。
敵軍以為採石無兵,及近南岸,見宋軍列陣相待,當塗人民觀戰助威者十數里不絕,方才大驚,欲退不能,只得前進。幾百艘金軍大船迎著江風,滿載著金兵向南岸駛來。金兵進軍以來,從沒有遭到過抵抗,一下子碰到這樣強大的敵手,就都垮下來了。
而江面上的宋軍戰船,也向金軍的大船衝去。宋軍藉著船堅炮利,穿插於金兵船隊,金兵大多不熟悉水性,一半落水淹死,另一半還在抵抗,戰爭一直持續到日落都還沒有結束。這時候,正好有一批從光州 (今河南潢川)逃回來的宋兵到了採石。虞允文要他們整好隊伍,發給他們許多戰旗和軍鼓,從山後面搖動旗幟,敲著鼓繞到江邊來。江上的金兵聽到南岸鼓聲震天,看到山後無數旗幟在晃動,以為是宋軍大批援兵到來,紛紛逃命。
金軍遭到意料不到的慘敗,氣得完顏亮暴跳如雷,將怒氣全發洩在士兵身上,勒令第二天強渡長江,完不成任務者軍法從事。次日,虞允文又派新盛率水軍主動進攻長江北岸的楊林渡口。金船出港,宋軍用強弩勁射,又使用霹靂炮轟擊,又大敗金軍。完顏亮見渡江失敗,只得退回和州,接著逃往揚州。
就這樣宋軍大破金軍60萬,南宋朝廷用終於轉危為安。而虞允文也展現了宋朝讀書人的氣魄,以及作為一個宋人面對國家生死存亡之際應有的擔當。
-
4 # 折緣
公元1161年11月,長江採石磯被深秋的濃霧所籠罩,兩岸氣氛凝重而詭異。一場關係到南宋王朝存亡的戰役即將再次展開:
金國雄主完顏亮統帥幾十萬大軍,再次與書生虞允文帶領的南宋軍隊遭遇。前者兵多將廣,後者軍心渙散,形勢的對比令人無奈。可是,歷史的結局卻令人驚歎:一代梟雄折戟沉沙,一代名相就此崛起........
"磯”是一個地理學名詞,指的是水邊突出的岩石或者巖灘。萬里長江沿岸,有眾多被稱之為“磯”的地方,其中最為著名的有3個:採石磯、城陵磯、燕子磯、而三磯之中,風光秀麗,山勢險峻的採石磯當之無愧地名列榜首。
完顏亮可以說是傾國之兵前來,宋高宗命同知樞密事葉義問督視江淮軍馬,中書舍人虞允文參謀軍事。然而,葉義問卻是個無能之輩,他不顧敵強我弱之勢,“趣令過江”迎戰,十一月壬申的瓜洲一戰,宋軍大敗,瓜洲失守,葉義問倉皇失措,逃亡健康,局勢萬分危急。
造在十月初四完顏亮即親率大軍到了西採石,並在十一月初七“刑白黑馬祭天”,盟誓畢,且歷下重賞,定於初八渡江。
在初六夜裡,虞允文聽聞這個訊息後,立即叩見剛剛睡下的建康知府張燾。向他報告了金軍“明日渡江”的軍情並詢問有關對策。他向張燾表示,建奇功以安社稷乃是他一向的志向。於是,初八午後,虞允文趕到了東採石。
這時候,江南岸上的宋軍,已經因為之前的瓜洲之戰慘敗而士兵“三五星散,解鞍束甲坐道旁”,在金軍聲振十餘里的鼓聲,士氣低落,人心惶惶,一片混亂。
面對這種場面,有人就勸虞允文,公只是受命犒師,並沒有督戰的責任,這本來就是某個傢伙搞砸的,難道你還要背鍋?虞允文義正辭嚴地回答說:“危及社稷,吾將安避?”
崇高的愛國主義思想,使得虞允文毅然承擔起本來不應該他所承擔的重任。
他先從安定軍心,鼓舞士氣著手。面對如鳥獸散的敗軍,他沒有指責,而是詳細問詢了之前的戰況,聽士兵們訴苦。隨後才分析“前控大江,地利在我”的地理優勢條件後,並指出“冒萬死求一生,轉禍為福、因敗成功”的可能性,從而堅定其敢戰之志。
當然僅僅從戰局分析入手,是不太可能很快扭轉一支敗軍計程車氣的,虞允文同時還向士兵們宣佈了朝廷已經出內帑金帛九百萬,有功立即就發錢,給升官。最後,他表示“我當身先進死與諸君奴隸決一戰”。
經過這麼一番安定軍心、鼓舞士氣、深入細緻、切實有效的思想動員工作,終於使得官兵對峙拍手歡呼,表示“我輩當盡死力”,就這樣,一支潰散的部隊轉變成了“必死之兵”。
從敵強(金軍超30萬之眾)我弱(南岸餘下的王權部不過一萬八千人)的實際情況出發,虞允文與眾將謀劃後決定列大陣而不動。一來時“謀整步騎“,有利於軍紀的整飭和軍心的安定;同時又可達到集中兵力、陣而後戰的目的。
同時,又將戈船分為五部,東西各布一支,以精銳為主力駐中流,在小巷內埋伏兩支後備力量,這正是“雙方強弱不同,弱者先讓一步,後發制人”。
虞允文部署剛剛完畢,金軍船隊已經從楊林口出戰。完顏亮親執小紅旗,指揮數百艘兵船尾尾相銜、絕江而來。當金前鋒七十餘支兵船抵南岸登陸後,虞允文親至前沿鼓動,宋將時俊揮著雙長刀衝鋒向前,“士節殊死戰,無不一當百“。江心的宋軍海鰍船也衝入金軍船隊,以自己戰船高大、結實、船速快等優勢,攻敵“船底闊入箱,極不穩“,船速慢。士兵不習水性、又不諳江道等弱點,使得敵船分而為二,分割破壞其隊形,變金軍整體上的優勢為區域性的劣勢。“而我只蒙衝往來如飛,橫突亂刺”,以高壓小使得敵船紛紛平沉,從而,初戰告捷。
完顏亮不甘心失敗,令部分船隻在江上窺探,伺機再圖進攻。天色晦暗時,恰好有一支從光州退下來的宋軍路過、虞允文即授以旗鼓,讓他們舉旗擊鼓自山後繞到江邊,給敵人造成援軍已到的假象。而“錯覺和不意,可以喪失優勢和主動”。當時,尤其使完顏亮膽戰心驚的是:
當塗民眾在採石上下登山以觀者數十里不斷,儘管戰鬥十分激烈,這些吃瓜群眾大軍仍“駐足不動“。看到這種江南人民群眾“壁立萬仞之勢。完顏亮惶惑不安,問左右好幾次這些人不怕死的麼?
十一月初八之戰,宋軍殲敵4000餘人,虞允文犒勞首戰取勝的官兵後,冷靜判斷“敵今敗,明必復來“。夜半,除將步騎“佈陣待敵“外,他派統制盛新率部分海鰍船逆流而上,阻擊楊林口之敵。初九,金軍又來,但在宋軍幾路夾擊下很快失敗。由於宋軍水師截斷金軍歸路,金軍三百餘艘戰船,或自焚,或為宋軍縱燒而盡毀。
至此,戰爭的主動權已經發生轉移,金軍喪失了進攻的信心和能力。完顏亮派人給宋軍送去勸降信,說什麼“舉軍來降,高爵厚祿,朕所不吝“,企圖以此實現戰船上未能達到的目的,可惜被虞允文識破。
採石戰後,十二日金軍轉攻揚州,然而金軍面對的是大江、快船、防衛森嚴的宋軍,此時金人厭戰情緒更高,金軍部將跪請完顏亮徐圖進取,然而完顏亮孤注一擲,打算三日後發起總攻,最終金軍內部矛盾爆發,金軍兵變殺死了完顏亮,而這場規模浩大的舉國之爭最終也半途而廢。
回覆列表
指揮者虞允文,本身進士出身,此時在採石一帶勞軍,利用金軍不習水戰的優勢取得優勢,後金主完顏亮因內亂而死,宋遂取得勝利,實屬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