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Tiekt鐵鐵

    是袋獅。 袋獅有著如今許多動物所沒有的一些獨特的身體特徵,作為一種以巨型動物為食的肉食動物,他具有許多“捕食獵手”的諸多優勢,包括可收放自如的身子 ,和袋鼠一樣長而有力的尾巴,頜部的肌肉比獅子還要強有力。古生物學家透過對袋獅身體結構這些特點的描述,向我們展示了更新世時期活躍在澳洲的這種古生物的生活。 尾巴:袋獅的尾巴長而有力,很適合這種行動敏捷的捕食動物,它的尾巴很像如今的食草動物袋鼠的尾巴。它的尾巴里有一根狹長的骨頭,當它直立起來的時候,這根骨頭可使它保持平衡。在捕食獵物時,會用尾巴幫忙,騰出前爪緊緊抓住獵物,最後以有力的頜部咬住獵物,給予致命的一擊。 後腿:袋獅的後腿凝聚著極大的爆發力,但在高速奔跑時可能缺少彈性。古生物學家認為,袋獅的這些生理特徵決定了,他喜歡謹慎小心的跟蹤獵物,突然出擊。儘管袋獅的名字聽起來會讓人誤以為它屬於獅子,但它屬於大型貓科動物獅子卻是一點關係也沒有的。 後爪:可向回收縮的爪子和腳趾適合抓握,這表明,被認為生活在灌木樹林環境中的袋獅,有時也許還得爬樹,必要的時候,它就是從樹上躍下來撲向獵物的,他們的爪子看上去很有點像一隻靈活的手。 前腿和前爪:英國偉大的解剖學家理查德?歐文在1859年首次對袋獅進行描述時,將這種動物稱為“捕食猛獸中最兇猛最可怕的野獸”。如今手中有了這種動物骨骸可以進行研究的科學家也完全贊同歐文當年的斷語。袋獅擁有強大有力的前腿,以及大而尖銳的利爪,袋獅利用這樣的爪子可以靈活的爬樹,在捕食中可以緊緊抓住獵物不放。 牙齒:與樹袋熊不同,袋獅屬於雙門齒型,也就是說它的下頜處有兩個突出來的前門牙,這種牙齒結構很像鸚鵡的喙,因此早先有些專家認為袋獅主要是以植物性食物為主的 。但是現代解剖學家的看法正好相反,他們認為,袋獅擁有強有力的頜部肌肉,以及尖銳的前臼齒,他們完全有能力撲咬住任何型別的動物。 鼻腔:袋獅有一個相當大而且高度發達的鼻腔,對於一種捕食者來說,這也許並不奇怪,它們需要極其敏銳的嗅覺。有了這樣的能力,袋獅就能跟蹤獵物。 大腦:對袋獅的頭骨進行計算機X射線軸向分層造影掃描(CATscan),可使研究人員瞭解到袋獅大腦的一些主要特徵。根據袋獅腦葉的大小和突出程度,科學家們確定袋獅的聽覺、視覺和嗅覺能力都相當強。 滅絕之迷 袋獅是澳洲巨型動物之一,約在5萬年前至4.5萬年前滅絕。是誰又是怎樣使他們在一個較短的時期內遭致滅絕命運的?美國科羅拉多大學伯爾德分校的地球科學教授吉福德?米勒多年來一直在研究這個問題,根據他的觀點,人類是在巨型動物滅絕之前不久抵達澳洲的,這些動物的滅絕一定與人類活動有關。 當人類最早到達澳洲時,那裡有著許多不同尋常的動物,那些動物的樣子超出我們的想象,一些動物長得像袋熊一樣,體形卻猶如河馬般龐大,它們是地球上 曾有過的最大的有袋動物。還有些動物長得像袋鼠,但它們卻不是吃草為生,而是伸起兩隻高過頭頂的手臂,扯下樹枝,吃樹上的葉子。還有一些動物則從樹上尋找昆蟲吃。澳洲有著獨特的自然發展史。當它與其他地方完全隔離開以後,唯一在這塊大陸上興旺發達的哺乳動物就是有袋動物。食物鏈最高層的以大型動物為食肉動物,如袋獅,通常潛伏在樹上,等待著獵物走到近旁,然後從樹上躍出撲向獵物,袋獅也屬於有袋動物,現代已經沒有與他們相像的動物存在了。澳洲的巨型動物麗紋雙門齒獸 ,是一種超大的袋熊,是曾經有過的最大的有袋動礌涪闢皇轉郝辨酮玻捆物,重約4400磅,但只有大象的三分之一重,現已滅絕的最大的袋鼠重約440磅。澳洲大型食肉動物有袋獅、袋狼、塔斯馬尼虎和肉食性的袋鼠,還有蟲類肉食動物陸地鱷魚和巨蜥,這些大型動物最終都消失了。在人類到達澳洲之後不久,大約在5萬年前至4.5萬年前之間,澳洲的大多數巨型動物物種,無論是肉食性動物還是食草性動物,都漸漸滅絕。巨大的袋鼠、雷鳥以及巨蜥,都消失了。在人類開始登上這塊大陸之後,澳洲當地的哺乳動物已經消失了四分之一,其中確切的原因,至盡仍然是一個迷。幸運的是,也有一些巨型動物生存了下來,包括如今倖存下來的最大的有袋動物——紅大袋鼠(又名大赤袋鼠),澳洲現今仍然是有袋動物和單孔目動物的天堂。如今需要我們關注的是,如何能夠確保這些動物,包括袋熊、袋狸、澳洲野狗、鴯鶓等,能夠安然度過新一輪由人類在世界各地引發的物種瀕危和滅絕的災難。 袋獅[Thylacoleocarnifex] 所處的時代是從上新世至更新世,分佈在澳洲,是澳洲有袋類已絕種動物成員中最引人注目之一類,也是該處最大的食肉動物。這動物在許多方面與獅一樣,它與現存的結指獸科或結指獸的關係很密切,而這一類動物現在是由從小到中等大小均有的生活於樹上的食草動物組成。短而寬的頭顱上長有巨大的成對的前門齒,這門牙似乎起著真正食肉動物犬牙的作用,還長有厚實而長的、刀狀的具剪下作用的裂齒,用來撕咬動物的組織。腦殼很小。但是和其它的肉食有袋類關係較遠而屬於以植食性為主的袋貂總科,其結構也與其它的肉食動物有一定差別。袋獅的主要獵物可能是當時同屬於袋貂總科的大型植食性動物。 現代袋鼠的祖先——原袋鼠——可長到3米。其他植食性動物包括2.4米長的袋貘和更大的雙門齒獸,它可能有一個長鼻子。巨袋鼠是所有植食性有袋類中最大的,有犀牛那麼大。它用大爪子從地上挖出灌木來吃。植食性動物是一種像獅子一樣的有袋類捕食者——袋獅——的獵物。 一般認為袋獅更多是在森林地帶活動的,而不是在草原或灌木林中。 透過對化石的研究,科學家們得出了類似的結論,史前食肉猛獸中最強的咬力來自-----袋獅。這些直到30,000年前還漫遊在澳洲大陸的猛獸,體重達200多磅。研究報告顯示,這類“超級食肉動物”曾經是澳洲大陸上佔絕對優勢的掠食者,正如各類劍齒貓科動物在北美或南美大陸上的地位一樣。研究人員分析了39類滅絕和倖存肉食哺乳動物的犬齒,且考慮到動物撕咬力量和其身體大小的相對關係。並於將他們的研究結果刊登於上星期出版的倫敦皇家自然科學雜誌。 StephenWroe-----澳洲悉尼大學的古生物及動物學家,領導了此次研究。他說:“現在袋獾的獵食能力往往被大眾低估,事實上一頭不超過6公斤的袋獾能殺死30公斤重的袋熊”。同樣地理由使我們相信,30,000年前漫步於澳洲大陸的袋獅,其可怕的撕咬能力是現存的、身體大小一樣的非洲獅的三倍。Wroe認為:“一隻袋獅的體重平均約為100公斤左右,而其咬噬力幾乎可以接近250公斤重的現代非洲獅,而那幾乎是現存非洲雄獅的最大尺寸了”。 Wroe和他的同事注意到類似的結構在澳洲袋獅的身上也有反映,早先的研究曾顯示,哺乳動物中的掠食者中發達的大腦容積能為下顎肌肉留有餘地,所以袋獅、恐狼等具有較小的腦量似乎也暗示了它們具有更強大的咬噬力量。Wroe對此評論說,“這已經是我們研究得出的一個理論,但在我們能確定以前,還需要做相當多的工作”。 現代古生物學家已經發現,有胎盤類食肉哺乳動物的腦量是同等體型有袋類食肉動物的兩倍半,這可能能夠解釋為什麼有一些有袋類食肉猛獸的強大咬力。而進一步考慮到體重的因素,袋獅的力量就更加令那些研究它的學者們感到可怕了。 早在1859年,袋獅化石就已經被著名的化石專家理查德·歐文詳細描述過。研究過恐龍的歐文是這樣描述他的新發現的,“兇猛且帶有極大破壞性的食肉猛獸”。但其後的學者們卻有意降低了袋獅在更新世澳洲食物鏈上的位置,部分原因是因為袋獅缺乏發達的犬齒及其祖先是植食性動物。 近年來,隨著Wroe和其他澳洲科學家們的努力,有關袋獅化石的發現越來越多,這些資訊都在幫助我們瞭解這個澳洲頂級掠食者的真相。 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學者:MarceloSánchez-Villagra對此認為:“至今業界仍有關於袋獅如何生活的爭論,最近澳洲學者的研究結果,似乎又回到了理查德·歐文最初對袋獅生活習性的意見,即袋獅仍舊是更新世澳洲頂級掠食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康熙王朝》裡周培公送給康熙的大清地圖是怎麼畫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