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名言233
-
2 # 紅玉w紅玉
這樣挺好的呀。古詩詞很多有很美的意境。鄧麗君唱的蘇東坡的《水調歌頭》明月何時有,還有李煜的《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都很經典。
還有現在流傳很廣的《三國演義》主題曲《臨江仙》,就是滾滾長江東逝水那首,不也很好聽嗎?
古代很多人為詞譜曲。所以 傳唱很廣。現在如果多點專業作曲家認真的來譜曲,相信會有更多古詩詞可以傳唱。
這幾年國家提倡古典,想來不久之後會有更多的好詩詞被傳唱。大家從學唱古詩詞開始理解學習古詩詞,肯定會有不錯的效果
-
3 # 獅子羊1237306
有必要。按說,唱不唱,唱什麼歌都是個人愛好,公然提倡貌似無必要,但把這問題至於文化復興自己重拾民族自信的時代大背景下就很有必要了。中華文化傳承的現狀我就不說了,大家都清楚。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國家教育部已經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開始加大語文中傳統文化內容的學習考察比重。在這一背景下,重拾文化自信,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優秀古詩詞的學習以及再創作。如果能誦能唱,在快樂輕鬆中學習,何樂而不為?別扯什麼我不學又怎樣的謬論,你不學,不代表別人都不學。因提升文化素養,本就是提升審美層次和生活質量的很重要的途徑。所以,有必要挖掘整理古詩詞唱法,並加以普及。當然,要有甄別,風花雪月可以有但不可佔主流,豪放派的可以多整理,或重譜曲。
-
4 # 鑫時空剪輯
首先我們要明確一點,古時候的詩也好,詞也好,曲也好,最初都是有曲子的,只不過流傳至今已經失傳罷了。
至於今人唱古詩好是不好,那就各花入各眼,誰也別管誰了。
強迫現代人一定要會唱,這似乎有些強人所難……畢竟硬性要求這種東西,你叫五音不全的人怎麼辦?而今人對古詩詞“填曲”這一做法,筆者是特別喜歡,也特別贊同的。
首先,隨著時代的發展,大部分文化傳承遇到了瓶頸。而恰巧又因為文化的互通性,我們的京劇在注入現代音樂元素之後有萌發了第二春,參看充滿戲曲唱腔的《悟空》。有些人可能會覺得這種做法對於京劇而言,無疑是對時代的讓步,但是筆者不得不說的一點是:並非是流行音樂影響了京劇,而是京劇滲透進了流行音樂!
正是如此,才令我們對一首首“京味”濃厚的流行音樂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也正是因為如此,我反倒認為迎合大眾心理來做中國文化推廣這一做法很聰明,我也很喜歡。
其次,古人所作的詩歌換句話講,就是古人的朋友圈。而古詩之所以變得偉大,並非單純因為詩人的學問如何深如大海,浩如星漢,正是在諸多客觀歷史條件的集體作用下,才令偉大的,更加偉大。而就古詩文的理解來說,低學齡段的孩子未必可以在聯絡歷史環境,創作環境的前提下來體會詩中的情緒。
音樂作為世界通用語言之一,從旋律中所傳遞出的情緒是最直觀,且最不需言表的。就如前一陣子央視爸爸《經典詠流傳》當中對於《使至塞上》的填曲演繹,筆者不但覺得抓心,更覺得心塞。王維在昔時因不受皇帝喜歡,而被指派獨自出唐慰問邊關將士的酸楚;得見空天曠地之下,大漠萬里長煙一空的自然景觀,而再復心緒激盪豪情叢生的情緒無需多言,便盡在歌裡。
學習便是“以易釋難”,用歌的方式助人理解詩人的創作背景,這是好事。
最後,仍然是針對低學齡段的孩子而言,讓孩子會“背一首詩”與讓孩子“學一首歌”相比,當然是後者優於前者太多。誠然,我們現在填的曲子都只是今人的理解;誠然,今人填曲的詩歌或許會影響其它人對於該作品情緒上的判斷。
但是我們不得不明確的一點是,即便一首古詩寫得再美、再深刻,無人傳承百年之後就只能變成傳說。而假若一個人已經萌生出聯絡創作背景賞析詩歌的想法,並且開始懂得對配樂質疑的時候,你還何須擔心他被別人的想法左右?
-
5 # 九霄劍氣
這個比較難,古詩多以平水韻,詞多以詞林正韻為準。古音與現代音差別很大,單是一個入聲,古時候就已經搞不清楚了,何況今人?特別是普通話的推廣,古音就更加難以掌握。南方和少數北方地區方言中依然保留古音的音調。不學普通話,再去學方言?在學習外語的壓力下,再加上一門方言?今天的人學習古詩詞就按照今天音韻來就行。
-
6 # 詩詞書院
我們都知道,《詩經》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風是由十五國採集的土風民歌,雅是周王朝宮廷宴享和朝會時的樂歌,即所謂正聲雅樂。頌是宗廟祭祀的歌辭。
《楚辭》則是源於越調,連同漢魏發展起來的古詩、樂府都是配樂演唱的詩歌。
至隋唐,隨著漢語言文字的成熟,詩歌又分出了一脈,即以文字為主,以呤誦形式發展起來的格律詩,而唐代眾詩人亦藉此將漢語言之美推到極至,為我們留下了豐厚的文化遺產。詩歌兩字也被學者重新定義,即以文字呤誦者為詩,配樂演唱者為歌。
至宋詞則吸收了樂府和唐詩之長,既要求樂曲美,也要求歌詞美。至今,雖然詞曲盡佚,但仍可單憑歌詞與唐詩比肩。而以呤誦為主的格律詩,也是風行歷代。
今日,不論是宋詞和古詩的曲譜均已盡佚。漢文字的調值,古今也發生了變化。現代人也沒有修復遺譜的能力。再之,以文字呤誦者為詩,配樂演唱者為歌的觀念也基本坐實。例如,鄧麗君、王菲演唱的《但願人長久》,大眾都會將其認定為歌,而非詩或詩歌。
一但詩變為用眼閱讀的文字,其首先不需要的便是聲律。而詩與文的區別恰恰在於此。非常遺憾,這一切都正在發生。
-
7 # 思南講故事
說到古詩詞,腦海中一下子會湧進很多膾炙人口,意境優美的詩句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等。這些詩句讓人回味無窮,又內涵豐富。
現在流傳至今的唐詩宋詞幾乎首首都是經典,句句都有內涵。賞讀和背誦唐詩宋詞已經是華人文學積累的一個必備基礎。
這些詩詞在古代市井中流傳,多數是靠口口相傳或者配樂吟唱, 從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可以看到,詩與歌不可分割。
詩歌就是一種文學與音樂在藝術上的有機結合,《史記·孔子世家》就有:“三百五篇,孔子皆絃歌之。”《詩經》305篇,春秋時期的孔子就用琴、瑟等來伴奏。
兩千多年來,中國詩歌藝術與音樂藝術的發展是並駕齊驅的。發展到現在,古詩多數用來背誦,唱詩的很少。
最近幾年,中央電視臺推出了一檔特別火的節目《經典永流傳》,透過個人或團體的精心製作,給一首首詩詞譜上曲譜,把它們唱出來。
曲子好聽,再加上經典詩詞,詩歌一下子就被很多人接受並熟記。從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普及詩詞這個層面上來說,現代人唱古詩確實是很有必要的。
現代社會是一個多元化的社會,古代詩歌經過現代的曲調融合,更加具有了時尚的元素,也可以說是古詩詞的與時俱進吧。
有些詩詞因為詞義晦澀很少有人認真去琢磨,就像李白的《蜀道難》,其中不乏生僻字詞,大多數人記得的僅僅是第一句“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但經過譜曲,成為琅琅上口的歌曲,相信大家都樂於記誦。
綜上所述,我想古詩新唱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講都是很有必要的。願我們的優秀文化源遠流長,永遠記在我們的心中。
回覆列表
我覺得沒必要,必要一詞太絕對。
不過唱古詩詞有好處,能夠提高人們對古詩詞的欣賞興趣,倘若曲好唱好,也能提升古詩詞的魅力,擴大影響力。
可惜大部分曲調我們不知道,現在也是仿古作曲,難度確實大了不少,有可能同實際上的曲調差距甚遠。(並非厚古薄今)
倘若曲調過於流行,大家很可能只把詩詞當普通的歌詞,甚至會有批判現象。如今許多古風歌就是拿古詩詞當歌詞,但好作品不多,見仁見智。
曾經聽過一個致力於唱詩的教授講座,詩詞唱起來確實別有一番滋味,有的地方也成立了作曲唱詩的社團或者文學社。這個現象還是蠻值得褒揚和推廣的。
至於質量與影響力,得日後才知咯。
也請大家談談自己的觀點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