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張德芬

    隱藏情緒的人,很難親近

    最近讀到一本書——《童年情感忽視》(臺版,橡實文化出版)心有所感,想和大家分享情感連結的重要性。

    很多人看起來冷漠疏離,缺乏安全感,不敢真實表達自己的感情,而且沒有能力迴應別人的情感。

    這些人中的絕大多數,都來自童年情感被忽視的家庭——父母不是太忙,就是沒有能力感受、認可孩子的感情,所以小孩學會了隱藏自己的情感,切斷和外界的聯絡,活在自己的世界之中。

    聽起來很熟悉嗎?我周遭就有好多這樣的人。

    你和他們接觸之後,感受不到他們的情緒和感覺,像戴了面具、穿了盔甲似的,自我保護得非常嚴密,和你始終有距離感。

    是的,那種隔了一層薄紗(或者是厚牆)的隔離感,讓人難以親近。

    首先,認出你自己的情緒

    像這樣完全與情緒隔絕的人,首先要意識到自己的問題。

    情緒是人生的色彩,沒有了它,生命就是一部黑白的默劇,連聲音都沒有了;情緒是非常有用的工具,它幫助我們認清周遭環境、讓我們得以生存並且繁衍後代。

    沒有情緒或是否認自己情緒、不認可自己情緒的人,不但生產力比較低,更是無法體驗到完整的人生。

    因此,很多人最後就會造成抑鬱,因為所有的情緒都積壓在內心裡了,瘀滯不化,也容易生大病。

    這些人如果能認識自己和情緒的疏離,就要試著去辨認並且說出自己的感受。比方說:

    你那樣說我很生氣;

    我覺得這件事情讓我很難過;

    你那麼做讓我感覺自己不受重視。

    如果能夠自己認出來這些感受,並且願意和周遭比較信任的朋友和家人分享,那麼,你就成功的掌握了感受自己情緒的第一個步驟。接下來,你可以更加細微地去觀察並且記錄自己的感覺。

    4個方法,處理你的情緒

    作者在《童年情感忽視》一書中分享了一個處理情緒的方法,我覺得非常實用,在此和大家分享。

    1. 辨認自己的感覺:悲傷、憤怒、挫折、自卑、無價值、委屈…..等,此刻你感受到的究竟是什麼?為它們命名。

    2.接受它,不要評斷它的對錯——情緒的存在有它的價值,一定不能否認或是討厭它。

    3.試著去理清感覺背後的原因,它的起因是什麼。

    為什麼你會覺得受傷?因為你的期望過高,還是你根本看錯了人?這個情緒是否是你從小到大就一直在經歷的?

    你不去認可它、承認它、接納它,並且為它負起責任,那麼,你就無可避免的在生活中一直會與它相遇。

    4.看看這個情緒是否需要你採取什麼行動,這個行動是針對自己的,而不是去攻擊他人的。

    你該做些什麼,讓這個情緒能夠緩和下來。也許是自己尋找樂趣,也許是找對方談一談,也許是尋求好友或專家的協助,幫忙轉變態度和看法,通常情緒就能夠獲得緩解。

    滿足情感需求,是所有親密關係的核心

    在親密關係中,情緒的溝通尤其重要。很多人,尤其是男人,特別害怕自己的情緒,所以完全去壓抑、否認自己有任何情緒。

    當年的我,面對他的種種保護自己的態度,只覺得受傷,進而防衛、攻擊,我沒有足夠的智慧去引導他,創造一個安全、溫暖的環境,讓他願意去找回、面對自己童年那些不被認可的情緒,真的是挺遺憾的。

    童年時代被父母忽視情緒的人,還會有另外一種的呈現,他們也許在表達情感、與人連結上沒有問題,但是會終其一生都覺得自己內在有一個黑洞,始終想要找一個人做情感上的深度連結,好來填補這個黑洞。

    為了有個感情的依靠,他們可能無視自己的自尊,願意傾其所有的付出,就是換來一點點的溫暖,因為自己的內在世界太冰冷了。

    這一類的人就是需要把注意力收回到自己身上,每天試著看看做什麼事情可以讓自己的內心充實、豐足,多做一些取悅自己的事情。

    我遺憾的說我就是這一類的人,因為童年時期父母從來不重視我的感受,忽視我的情感需求,所以我一生都在尋找一個可以在感情上真正滋養到我的人,給我情緒的支援,為了這些,我什麼都可以犧牲、付出。

    就是因為這麼強烈的情感需求,所以在親密關係裡面反而會搞砸,因為,這種情況,你不是吸引來無法與你情感連結的人,就會找到知悉你弱點、進而利用你、欺騙你的人。

    說實在的,看這本書的時候,我也免不了對號入座的感覺到身為一個母親,我可能在情感上也有忽略了孩子的地方。

    我一向自以為是一個非常能夠體貼、理解別人情感的人,對孩子也是如此。可是書中說到,很多對孩子照顧得無微不至的父母,其實在這方面也失職了。

    所以,那些為了孩子的飲食起居、學習成長而傷腦筋、花心思的父母們,我真的非常誠懇的告訴你們,希望你們多注意孩子的“感受以及他的情感需求。

    我常常說,孩子哭鬧的時候,你只要能夠準確地說出他的情感需求和他的感受,並且告訴他你理解他是這樣感覺的,你幾乎不需要滿足他表面的需求(要玩具、要吃什麼、要出去玩),他就能夠消停、安靜下來。

    這樣的孩子,長大以後不會有內在的空缺,他可以真正的發揮自己的潛力,找到自己熱愛的工作,活出自己想要的生活,這不是所有父母所樂見的嗎?

  • 2 # 心夥伴

    這個世界是隨著時間一直在流逝與變化的,個人情緒體驗是一樣的,每個人的情緒都不可能長久保持,而會隨著時間而不斷變化,當情緒面臨外界的轉變從而產生變化時,並不是所有的轉變都能順利完成,有時候你會將情緒的轉變掐住,當情緒無法順利完成轉變的時候,明明你自己心裡想哭,然而卻強迫自己在笑時,壓抑就因此而出現了。

    壓抑這種情緒本質有可能是來源於你早年的個人情感調解方法,人們在成長的過程當中,會跟生自己養自己的家人進行一些互動,有時候你的互動並沒有引起家人的迴應,那麼你的心理狀態很可能就會因此而改變,在成長的過程當中,原本一個人應該是全方面發展的一棵大樹,這地方失去了Sunny,所以你會將樹枝拒絕往那些地方發展,這就造成了每個人都是存在很多情感壓抑區的。

    在人們出現壓抑的時候,大多數情況是因為你自己想要的跟現實相悖導致的,雖然如今社會建設的越來越好,但問題在於社會上的每個人都想要更多的資源,而能夠完全被滿足的只有少數人,總有更多的人會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對一個成年人來說,他們不能隨時把情緒發洩出來寫在自己的臉上,因為那會讓自己看上去很幼稚與不成熟,於是成年人的日常就是壓抑自己的情感以及心理需求,大部分的壓抑並不會對個人造成影響,然而一些比較嚴重的壓抑可能會讓你內心承受不住,繼而造成情緒的過激爆發。

  • 3 # 聖安米悅心理諮詢

    壓抑情緒,會以另一種方式爆發

    這或許能擋一時的水流,卻會越積越多,最終突破堤壩,氾濫成災。就像上文所說的那位姑娘,一直壓抑自己的情緒,卻還是跟老公大吵了一架。

    情緒終究是要表達出來的,不在此時,就在那時,不是以這種方式,就是以另一種方式。

    比如有的女生從小父母感情不和,家裡三天兩頭吵架,長大後就很容易在親密關係裡沒有安全感,特別容易跟伴侶發脾氣,動不動就充滿憤怒。

    這些憤怒的背後,是她內心的恐懼,而那種恐懼,就來自於童年時留下的陰影。

    再比如有的男性在外面唯唯諾諾,經常受上司、同事、客戶的氣,回家就很容易因為一點小事跟老婆孩子發脾氣。他看起來越是憤怒,越是強大,就越是在掩飾自己內心的恐懼和無力。

    當時的原生情緒沒有得到有效處理,經過長時間的壓抑,就會變成派生情緒,在另一個時候爆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糖尿病腳上會有哪些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