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悅然欣微笑

    紀念屈原為了紀念他的民族氣節,紀念屈原,其實並不是屈原投江自殺,而是他那種精神——“愛國。”一個人因為憂憤國家的前途命運,而不惜以死抗爭,甚至“雖九死其猶未悔”。這樣的情懷,這樣的志士,當然值得這個國家的人民懷念。

    屈原作為一個偉大的愛國者、愛國詩人為後世所景仰。他那深厚執著的愛國熱情,在政治鬥爭中堅持理想、寧死不屈、追求真理和對現實大膽批判的精神,給後世作家作出了示範。在《離騷》中有許多表現屈原拳拳愛國之心的詩句。

  • 2 # 行漸遠01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 3 # 昊子軒

    今天我們為什麼要紀念屈原,要大張旗鼓地舉辦屈原暨端午文化節?屈原究竟能給今天的我們帶來什麼?

    屈原留下的精神遺產與日月同輝 華中師範大學教授蔡靖泉認為,屈原不僅是中國第一位偉大的詩人,也是中國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更是對中國歷史產生過重大影響的歷史偉人,是被公認的中國詩歌之父,是中國的詩魂、國魂、民族魂。從端午節的起源來看,它並非為屈原所設,但自魏晉南北朝以來,屈原卻逐漸成為中華大地端午祭祀活動的主角。他感慨:“端午與元旦(解放後改稱春節)、中秋並稱中國傳統三大節日,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重大傳統節日,竟然成了紀念一位詩人的節日,這種文化現象在世界歷史上也是極為罕見的!” 1953年,屈原與哥白尼等文化巨匠一起被世界和平理事會命名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在投入汨羅江以身殉國2000多年之後,這位被華人世世代代紀念不息的詩壇巨星和歷史偉人引領中華文化走向了世界。梁啟超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生在中國,不讀楚辭,不理解楚辭,枉為華人。蔡靖泉說:千百年來,屈原文化和屈原精神滋養了一代代華夏兒女和一批批民族精英和文化精英,創造出輝煌的歷史和文化。作為我們這個民族一筆巨大而寶貴的文化遺產,今天,我們仍然用如此傳統和隆重的方式紀念這位偉人,是要讓我們和我們的後人永遠繼承和弘揚屈原文化和屈原精神,創造出更加燦爛的文化和歷史。 屈原人格範式的當代意義 長江大學文學院孟修祥教授認為,屈原的人格精神,千百年來一直是中華民族所極力崇尚的理想正規化,主要表現在政治理性、道德精神、詩性智慧三個方面,他是楚文化土壤孕育出來的、中華民族文化史上的偉人,其精神已融會到我們民族的心理素質、審美意識、倫理觀念等各個方面,對於後世有重要的啟迪意義。 武漢大學教授李中華說:“今天我們隆重紀念屈原並不是為發思故之幽情,而是要用當代人的眼光,重新認識和發掘屈原文化和精神中對今人有啟迪意義的東西。”他認為,2000多年前,屈原的政治思想和遠大的政治抱負仍值得今人關注和繼承。比如他對民眾的關懷和關注,無論是作為統治階層中的一員,還是被流放,他始終關注民眾的生存狀況和同情民眾所再遭遇的苦難;還有他的法制思想,在其政治主張中,他迫切希望國家能按照法治的軌道前進。再如他主張選賢舉能,反對任人唯親,提出不論人的身份貴賤,唯才是舉,不拘一格。這些政治思想構成了屈原人文理性的核心,是其美政理想的體現。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李中華強調:“屈原的政治思想和抱負不是僵硬的教條,其堅韌的求索精神,表現了他試圖在更廣闊的歷史空間、更大的文化視角探求人類生存的社會形態,探求人類精神棲息的理想模式,探求心目中的美政目標及其實現途徑。雖然他失敗了,但其精神永遠不會磨滅,並對當今的政治文明建設和社會建設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 愛國主義旗幟的永恆感召 “今天我們紀念屈原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要弘揚他的愛國主義精神。愛國主義是千百年形成的對祖國、對人民的最深厚情感,是中華民族文化最深厚的根基所在。而屈原是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精神的一面偉大旗幟。”湖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何念龍說:“在對屈原思想情感的評價上,‘愛國主義’是一個現當代人使用頻率很高的詞,上世紀80年代初,有人曾對屈原的愛國主義提出了不同看法,引起較為熱烈的反響,但最終仍得以肯定。” 他認為,雖然屈原當時所愛的“楚國”與現在的中國並不是一個概念,或者說當時的屈原尚僅是一種“宗國”情結,但用歷史發展的眼光來看,他堅貞不渝的愛國情懷仍然是數千年來中華民族愛國主義傳統的文化原型與精神典範。屈原的愛國和憂國憂民,不是停留在一般信念和文字上,而是與他的“九死不悔”的獻身精神結合在一起。他的作品和他的生平,構成了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的傳統精神,是我們這個民族的根之所繫、基石所在。今天的中國不僅需要大量優秀的人才,更需要成千上萬富有高尚愛國情操的仁人志士。21世紀的今天,我們仍然要高舉這面愛國主義的大旗,培育全民的愛國情懷和愛國之心,早日實現中華民族的崛起和騰飛。 求索精神應為全社會弘揚 “在當今許多人只注重眼前利益、心態浮躁的背景下,我們有必要透過紀念活動,發掘和倡導屈原的人格精神和原創精神。”華中師範大學教授顧久幸和何念龍等專家認為:“吾不能變心而俗兮,固將愁苦而終窮”,屈原堅持真理,不畏艱辛的人格精神,不僅值得今人效仿和學習,其勇於創新的精神更值得當代人張揚和繼承。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個人獨立創作時代的開創者,他創作的楚辭開創了一種新的詩歌文化傳統,讓文學真正成為作家心靈世界的展示,這種原創精神對後世的影響,無論是從文學角度,還是對文人所產生的影響,都是有劃時代

    一、原因: 1、因為屈原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抱石投汨羅江身亡,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愛國主義樂章。 2、屈原留下的精神遺產與日月同輝。 3、 屈原的人格精神,千百年來一直是中華民族所極力崇尚的理想正規化,主要表現在政治理性、道德精神、詩性智慧三個方面,他是楚文化土壤孕育出來的、中華民族文化史上的偉人,其精神已融會到我們民族的心理素質、審美意識、倫理觀念等各個方面,對於後世有重要的啟迪意義。

    二、傳說: 屈原投汨羅江之後,有天夜裡,屈原故鄉的人忽然都夢見屈原回來了。他峨冠博帶,一如生前,只見面容略帶幾分憂戚與憔悴。鄉親們高興極了,紛紛擁上前去,向他行禮致敬。屈原一邊還禮,一邊微笑著說:"謝謝你們的一片盛情,楚華人民這樣愛憎分明,不忘記我,我是死而無憾了。"話別談舊間,眾人發現屈原的身體已大不如過去,就關切地問道:"屈大夫,我們給你送去的米飯,你吃到了沒有?"謝謝",屈原先是感激,接著又嘆氣說:"遺憾哪。你們送給我的米飯,都給魚蝦龜蚌這般水族吃了。"鄉親們聽後都很焦急:"要怎樣才能不讓魚蝦們吃掉呢?"屈原想了想說:"如果用箬葉包飯,做成有尖角的角黍,水族見了,以為是菱角,就不敢去吃了。" 第二年端午節,鄉親們便用箬葉包成許多角黍,投入江中。可是端午節過後,屈原又託夢說:"你們送來的角黍,我吃了不少,可是還有不少給水族搶去了。"大家又問他:"那還有什麼好法子呢?"屈原說:"有辦法,你們在投放角黍的舟上,加上龍的標記就行了。因為水族都歸龍王管,到時候,鼓角齊鳴,槳橈翻動,它們以為是龍王送來的,就再也不敢去搶了。"角黍,就是現在的粽子。 從此端午節包粽子、划龍舟的習俗,就由屈原的故鄉傳向全國,由古代傳到今天 人們喜歡端午是因為屈原的緣故,是屈原使這個節日平添了一種民族的精神,使它具有了綿長悠遠的生命力,端午節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節日我們有著更凝重的理解和感悟。永遠的屈原,就如一年一度的"端午節",留給我們的是無盡的思考和回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國家女排聯賽第一站北侖,郎平將會不會全用新人上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