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ruixuezhaofeng

    有關日耳曼最早的完整記敘來自羅馬帝國史學家塔西佗的《日耳曼尼亞志》。“日耳曼”是其西部高盧人、南部羅馬人對它的稱呼,與“斯拉夫”一樣,為眾多部落的集合體。“德意志”出現於8世紀,表意範圍要小於日耳曼,起初只表示語言,後來代表著一個民族和國家。

    塔西佗說“他們紅髮碧眼,身體健壯,勇猛善戰,喜歡勞作”,代表著一種有別於頹廢羅馬的自然健康的生活方式。公元9年,3個精銳羅馬軍團被日耳曼部落首領赫爾曼打得落花流水,羅馬自此以萊茵—多瑙河為界不再東進北上,德意志歷史由此開啟。

    《明鏡》週刊曾有精彩的表述:日耳曼人的高貴形象和英雄氣概早已藉助史詩滲透到德華人心靈深處,並作為金髮碧眼、恪守道德、誓死效忠、才智出眾的標準雅利安人世代受到稱頌。最新考古顯示,公元前後,大約40個日耳曼部落生活在歐洲北部的沼澤地帶,血腥的祭祀儀式、遠古的部落組織、落後的技術、惡劣的自然環境、原始的耕作方式、無法擺脫的飢餓、不會製陶、沒有日曆、貨幣和王權,也沒有像樣的文字。他們沒有被征服進而羅馬化的原因並非在於不屈不撓的精神或是對自由的熱愛,而是因為羅馬統治者出於經濟考慮對這塊荒蕪之地失去興趣……

    公元5世紀,法蘭克人克洛維建立墨洛溫王朝,疆土包括萊茵河流域。公元800年,查理曼大帝加冕皇帝,43年後,帝國一分為三,東法蘭克王國即為德意志國家的雛形,它由5個公國(法蘭克尼亞、薩克森、圖林根、士瓦本和巴伐利亞)組成。919年,薩克森公爵亨利一世即位,開創德意志統一和權力的新時代。公元962年,曾拯救教皇的奧托一世受封加冕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開啟德意志第一帝國,直至1806年。它缺乏國家應有的凝聚力,皇帝無自己的軍隊和中央政府,一如伏爾泰所言,既不神聖,也與羅馬不相干,更不是什麼帝國。

    漫長九個世紀,國王/皇帝在與教皇的權力爭奪中逐漸得勢,十字軍東征、漢薩同盟、條頓騎士團等增強了國家實力和影響,宗教改革相當程度助推14世紀中葉開始的諸侯割據,17世紀的30年宗教戰爭使得經濟社會大大倒退,到18世紀末,所謂的帝國不過是350個諸侯與1000多個小邦國的聯合體,2300萬人中的4/5被束縛在土地上,嚴重影響工商業發展,只有“兵營國家”普魯士在等待時機。1803年,拿破崙率軍在德意志土地上盪滌封建小國,1806年攻陷柏林。1813—1815年,反抗拿破崙的德意志民族解放戰爭結束,德意志依然是由34個邦國與4個自由城市組成的聯邦,沒有組織和統一領導,君主專制依然。詩人海涅感嘆時局:只要一想起德國,我就徹夜難眠。

    有一個人在枕戈待旦,普魯士首相(帝國宰相)俾斯麥,他認為 “普魯士必須積聚自己的力量並將它掌握在手以待有利時機,它已被錯過好多次。當代的重大問題不是透過演說和多次決議,而是要用鐵和血來解決”!普法戰爭賦予俾斯麥以良機,他揮師於色當大敗法軍,得到阿爾薩斯、洛林以及50億法郎的賠款,1871年1月,德意志(第二)帝國竟在法國凡爾賽宮宣告成立,鉅額資金推動德國完成工業革命,建起歐洲領先的社會福利系統。19世紀末20世紀初,農業人口降至1/5以下,德國一舉跨入工業國的行列,經濟總量趕上並超過英國。

    德華人志得意滿,以稱霸歐洲、開拓殖民空間的行動不斷挑戰大英帝國。彼時整個歐洲都在備戰,1914年,殘酷的戰爭終於爆發,德國面對兩線作戰的窘境,二百多萬人喪生,最終成為戰敗者,帝國不再,《凡爾賽條約》將一戰全部責任歸咎於德國,失地賠款的恥辱之下復仇種子已然播下。1919至1933年的魏瑪共和國只是兩個帝國之間的延續,雖然它有首部完整的憲法,卻沒有得到民眾的擁戴與支援。1933年1月底,希特勒被任命為總理,納粹當權的第三帝國拉開序幕,帝國以“民族主義、領袖至上和生存空間”為理論實踐的基本原則,對內實行獨裁統治,煽動“愛國”情緒,清除“劣等民族”,對外從突破條約束縛到1939年9月入侵波蘭點燃Continental戰火。1945年4月30日,第三帝國覆滅,德國全境被四大國佔領。二戰中650萬德國士兵戰死,戰後東部1200萬居民大遷移中又有200多萬凍餒病死。1949年5月,西部頒佈《基本法》,建立聯邦德國,10月,民主德國在東部成立,柏林被分割,成為東西方對峙的最前線。

    兩德分立,阿登納帶領西德加入歐共體和北約,實現德法歷史性和解。勃蘭特以“新東方政策”承認東德與戰後東部邊界,他還以華沙猶太人遇難紀念碑前的驚天一跪感動世界。施密特以國際視野和實用主義引領國家,科爾大膽應變,完成歷史性統一。二戰後東德建起東方陣營中僅次於蘇聯的經濟規模,1961年豎起柏林牆徹底隔斷與西德的聯絡,它終究未能衝破冷戰格局和僵化體制的桎梏。1989年11月9日,柏林牆倒塌。1990年10月3日,兩德統一為20世紀的德國曆史畫上句號。

    20世紀德華人經歷了太多的苦難:兩場血腥大戰、短命的魏瑪共和、12年納粹統治、45年東西分裂。他們更承擔起二戰的歷史責任,政府在戰後60年裡向猶太受害者和以色列支付了800億美元的賠償,歷屆總統、總理一致以自我批評的態度面對過去,一如施密特所言:“德華人必須承擔共同責任,而且必須有共同的恥辱感,共同接受犯下罪行的人留下的歷史遺產……”2009年起,德國兒童參觀納粹集中營遺址被列入日常課程。牢記納粹罪行已經成為民眾自我認同的一個組成部分,並且仍將是德國的道義和政治責任。

    英國著名史學家泰勒曾寫道:德國向人類貢獻了最具穿透力的哲學家,最具思想性的音樂家,然而也滋生了最無賴和最殘忍的政治家。“德意志”這一概念在特定的時間裡意味著敏銳、細膩、令人信任、尊敬上帝。但另一方面,它又意味著殘暴、毫無原則以及奴役他人……西班牙《先鋒報》這樣概括:德國曆史是一部悲慘史,同時也是一部恢宏、慷慨的歷史,現在,德國已站在歐洲推行民主的先鋒行列。

    二戰後,德國在一片廢墟上創造出經濟奇蹟,原因在於其堅實的物質基礎,包括工業潛力、教育科研體制、國民綜合素質,還有馬歇爾計劃、幣制改革、政策對路、低水平軍費等因素,更有保持始終的社會市場經濟路徑,它在自由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之間尋求“經濟人道主義的第三條道路”,包含“市場經濟+總體調控+社會保障”的基本內容,以實現“平等、公平、合理”的福利社會,被歷屆政府視為基本國策。憑藉堅實的製造業和穩定的政策,德國從1954年至今一直保持外貿順差,2011年出口首破1萬億歐元,2016年實現GDP3.46萬億美元,預期壽命81歲。

    足球世界盃是德國成長的最好參照物,1954年7月4日,西德隊首次捧杯,“伯爾尼奇蹟”對德華人精神上的激勵堪比“馬歇爾計劃”對經濟的促進。1974年本土世界盃冠軍見證了國家的崛起,1990年羅馬之夏的勝利則象徵統一後國家的強大。2006年作為東道主獲得季軍,而在國家品牌營銷上堪稱冠軍:成功傳遞“詩人與思想家之國”的美好精神,德國製造成為優秀品質的代名詞。8年後,它在巴西再登巔峰,綠蔭場上的“德國戰車” 一如其經濟和社會,在歐洲一直保持最好且最穩定狀態。

    統一後的德國以“詩人與思想家的國度”(加上音樂家更完整)定位品牌形象,海涅的妙語與之異曲同工:大陸屬於法國和俄國,海洋屬於英國,無可爭辯,我們佔有思維的天空。德國何以盛產名人大家?黑格爾給出的解答是“德意志民族重視理性的思辨,不止關心與生活有直接聯絡的問題,而喜歡追求真理和靈魂的幸福,做形而上的思考。”長期封建割據、無權力中心和大一統觀念形成類似中國春秋戰國“百家爭鳴”的社會環境,還有德國的教育體制,大學一直實行學術自治,教與學均有自由的空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寶寶7個月了,養成了奶睡的習慣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