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史學夾Louis

    其實朱元璋時期的明朝是大力打壓宦官的,朱元璋還曾經親自在皇宮裡面立碑,上書禁止宦官干政等等,只不過在明英宗的時候被宦官王振推倒了就是了。朱元璋裁撤了中書省、廢除了丞相,表面上似乎丞相制度徹底沒有了,但是在中央皇帝直屬六部,禮工戶吏刑兵忙得不可開交;在地方設立三司(承宣布政使司管民政、按察使司管監察、都指揮使司管軍政)同樣也要受皇帝制約,皇帝實在是太忙了,於是在就慢慢催生了一個職務――文淵閣大學士,即後來成祖時期的內閣制;還在成祖的時候慢慢導致了宦官權力擴大――東廠。我們都知道“鄭和下西洋”,你是否還記得鄭和也是個太監呢?一個宦官能夠七次代表國家遊歷、出訪海外各國,可見當時的宦官地位已經很高了。

    總而言之一句話,朱元璋廢除了丞相制度,皇帝逐漸忙不過來了,催生了內閣制和宦官的權力膨脹。

  • 2 # 靜夜思160519196

    朱元璋廢宰相制是要加強皇權,另外一個原因是宰相老胡這把刀已經完成了歷史使命,該死了。明朝中後期太監參政是皇帝為了平衡權利,讓他們和文官集團互相制衡。特別在土木堡之變後,勳貴集團死傷殆盡,文官集團全面崛起的情況下,太監更是被推到權利的巔峰。崇禎殺了老魏,打破了權利平衡,把自己推到最前面和文官集團鬥,結果身死國亡。

  • 3 # 釣魚倌

    都是權力“遊戲”使然。

    在中國古代,皇帝自稱天子,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丞相是百官之首,相權具有統領百官和輔助君主處理國家政務的權力,是實實在在居“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

    丞相一職自秦朝設立以來其職權和皇權的權力制衡矛盾始終存在,自然,也就少不了皇權和相權之間的明爭暗鬥。

    朱元璋定國後,為了長久的穩固他一手建立的朱家皇權,為了清除對皇權的威脅,他大殺功臣,在殺戮而集權的同時趁機廢除丞相制度,並下令後世君主不得設立丞相一職。那麼,問題就隨之而來了,沒有了輔助朱元璋處理國家政務的丞相機構,朱元璋處理政務的壓力驟增,為了緩解壓力同時又不會讓權力旁落,朱元璋設定了品級不高的內閣大學士一職幫其輔政,但朱元璋生性多疑,怕內閣權力過大,為了權力制約,朱元璋開始讓太監參與軍政事務並擔任軍政要職,由此打開了宦官專權亂朝之門。

    太監的專權勢必引發正統的文官武將的不滿,正統的官僚集團和宦官集團之間的矛盾愈演愈烈,發展到明朝後期,兩大官、宦集團各種殘酷的爭鬥和建立起來的朋黨之爭最終亂了朝綱,直接導致了大明王朝的嚴重衰落。

  • 4 # 領略非洲風情

    謝謝悟空邀請問答。朱元璋廢除丞相制,仿北宋時內閣制。原因是胡惟庸擔任宰相期間,拉幫結派,形成了一個政治集團,使朱元璋成了無事可做的空頭皇帝。眼見大權旁落,,便以專權枉法罪,誅殺胡惟庸及其黨徒,罷中書省,廢丞相制,把中書省的權力分散到六部(即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大權獨攬,中央集權變成了皇帝一人專權。然而明中後期大多皇帝荒淫無能,特務機構東廠西廠落入太監之手,太監成了國家名義上的皇帝,這種內閣制以至於到後來的明朝末年崇禎皇帝想改變這種格局,無從下手,最後悲憤的喊出了“我非亡國之君,臣乃亡國之臣”。朱元璋廢除宰相制以至後來太監干政亂政是有很大的原因的。

  • 5 # 14813996143

    因為朱元璋看到元朝丞相胡惟庸權力過大,導致皇帝權力受到很大威脅,朝中混亂,最後導致元朝滅亡。所以朱元璋要廢丞相的理由。這樣一來朱元璋就對丞相產生極不信任?他自認為元滅亡是丞相權力權傾朝野造成。廢除丞相、專制集權,政務就多了,朱元璋獨掌大權,精力週轉不過來,建立內閣制度,更使官僚集團權力增大。也是極為矛盾的。

  • 6 # 憨虎QL

    在古代君主專制制度下,由於君主的大權獨攬和君權唯一性,一旦出現君主的無能、昏庸等不能親政,常常導致皇帝身邊的權臣、外戚、或宦官代替君主決策,掌握大權,因此權臣、宦官亂政,其根源是君主專制制度本身決定的.材料中明朝太監亂政,其根源是廢除丞相的,君主專制進一步加強

  • 7 # 理工男讀歷史

    這個問題有點兒意思,角度比較獨特。

    我的結論是,朱明王朝所有帝王都在努力解決官僚體系整體腐敗問題,朱元璋採用的是廢除丞相自身直接管理政務;後期帝王採取的是任用太監跳過官僚體系。兩種方法各有優缺點。

    朱元璋靠的是自身勤政,扁平化管理,是整個明朝統治階層最辛苦的一個,就像現在的民營企業小老闆一樣,覺得任何人都不如自己盡心盡力,而且所有人都要從自己手裡拿好處。但是當國家大到一定程度,靠一個人是不足以統治整個國家的。

    朱棣之後恢復內閣制度,雖然不叫宰相,但行使宰相權力。明朝其他帝王,除了幾個被稱為仁君的帝王之外,都感覺出不對勁了。為什麼自己什麼資訊也得不到?為什麼自己的想法都會被大臣反對?按大臣們的想法去操作,為什麼國家會越來越差?本來明朝是一個為窮苦百姓服務的政權,怎麼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差?再回想起朱元璋的祖訓,就明白了文官皆不可信任。

    於是,大多明朝皇帝初期勇敢的和文官爭取權益,但結果不太好,有的“暴病而亡“,有的戰敗被俘,有的爭了很多年實在是累了,不見大臣總行了吧?

    但明朝皇帝大多數還是不錯的,國家大事還要管,外敵入侵要抵抗,女真要定期犁除,北韓有事兒還要出兵。文官靠不住,只好依靠太監,跳過整個官僚體系管理國家。從太監這個唯一渠道獲得各方面資訊,監督軍隊,監督各級官吏,收稅。幸好軍隊不歸文官管,否則明朝不一定姓什麼了。

    國家都要窮瘋了,你們文官個個富得流油,皇帝派太監下去按國家律法收稅,就會激起民變?後金入侵加徵遼餉,怎麼國庫裡收不到錢?明朝後期如果沒有太監,可能早就破產了。

    但文官們的反撲太猛烈了,設個西廠,就被文官噴個滿頭狗血,不就是抓你們幾個貪汙受賄的官員麼?不就是給皇帝提供真實資訊麼?不就是打破文官集團潛規則麼?不就是讓皇帝能呼吸幾口新鮮空氣麼?至於這麼大意見麼?

    文官集團就是這麼大意見,鼓動幾個一根筋的書呆子上書,以死抗爭,明朝後期的皇帝真是怕了。

    總之,這兩種方法都不是從根本上解決官僚集團集體淪喪問題,治標不治本,但這種歷史侷限就沒有辦法了。

    (劉瑾被千刀萬剮,但劉瑾改革效果需要了解一下)

  • 8 # 坐觀世情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參照古制設左,右丞相,輔助皇帝施政。相權很快便與皇權產生了讓朱元璋不可容忍的衝突。到胡惟庸任丞相時,更是大權獨攬,飛楊跋扈,獨斷專行,專擅朝政,權傾一時,官員給皇帝的奏章不能直達,須經胡先審閱,以便從中上下其手,利己害人。同時大肆收受賄賂,賣官鬻爵。上列德行,已嚴重架空皇權,以朱元璋‘聰明神武之資’,豈能長久容忍。洪武十三年,誅殺胡惟庸,下旨:“罷除丞相職位,設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門,分理天下庶務,事皆朝廷總之,以後嗣君,勿得議置丞相”。此舉讓各部,各衙門實質都成為皇帝派出的辦事機構,明朝200餘年的統治,從此由皇帝一人大權獨攬,威臨天下。中國是一個大國,由皇帝一人日理萬機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因此設立秘書性質的內閣,由內閣學士依據皇帝旨意辦理軍國庶務。明後期幾任皇帝枕於安樂,不理朝政,藉助錦衣衛,東西廠特務統治維持皇權,明世宗,神宗更是長期躲在宮中,避見大臣,不與內閣有交集,造成內閣辦事非經司禮監的太監轉達至皇帝而不得成,而皇帝的一切旨意也由太監向外傳達,更有皇帝偷懶,直接叫太監批閱奏章的奇聞。這些亂象給太監提供了極大的權力和干政亂政的機會,後來大太監魏忠賢專權亂政,號稱九千九百歲,內閣六部,四方督撫,全是他的死黨,成為沒有皇帝名號的皇帝,把朝政搞得一團糟,天怒人怨,國家已不可收拾。崇禎皇帝殺掉魏忠賢,改弦更張,重整山河。惜為時已晚,外敵入侵,天災四起,農民起義,內外交困,迴天無力,以身死國滅結束了大明朝的統治。不知亡國之君臨死前對父兄幾代未執行太祖高皇帝“內臣不得預外事,預者斬”的遺訓有所悔意否,有之,也悔之晚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對於體質食療,你是怎麼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