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文化領域學習愛好人員
-
2 # 楚國人
“普通年輕人的出路到底在哪兒?”這是知乎上的一個熱門問題。作為當今社會當中普通年輕人中的一員,我很想看看大家的“出路”都在哪兒。
有很多人在問題下面分享自己的成長曆程,我看到了很多人的逆襲之路、坎坷經歷。我驚奇的發現,這些人有一個共同點:他們有意識地在尋找“出路”。可是生活在當今社會的很多人,其實並沒有這樣一種觀念,他們不知道什麼是“出路”,為什麼要找“出路”,而是日復一日的活著,掙扎著。
有一條回答帶出了一部紀錄片《出·路》,雖然多年前聽說過這部紀錄片,但這番回味下,讓我作為一個很普通的年輕人多了些許思考。
2009-2015年,6年間,一個叫做鄭瓊的導演,拍攝了一部紀錄片——《出·路》。這部電影跟拍了3個不同家庭出身的孩子:一個是甘肅山溝溝裡的小女孩兒,馬百娟;一個是在湖北高三複讀的學生,徐佳;還有一個是家境優渥的北京女孩,袁晗寒。在導演鄭瓊看來,這三個人物儘管生活天差地別,但他們都在自己的困境裡尋找著自己的出路。
拍這部紀錄片的緣由
2008年的某一天,導演鄭瓊的一個北京的朋友,來到她的辦公室,跟她講起女兒的故事。17歲,高一留級之後就退學不想念了。而她所在的央美附中是很多人擠破腦袋都想進去的,她就這麼輕鬆的放棄了這樣一個難得的教育機會。然而在她所在的學校當中,竟然有不止她一個人有著退學的想法。就是這件事情,對鄭瓊的影響非常大,打小生活在湖北農村,高考三次落榜,她知道從一出生就擁有豐富的教育資源就像黃金一樣的珍貴。當鄭瓊高考再次落榜,來到北京打工的時候才知道,原來北京的高考分數要比湖北的低那麼多。這個給鄭瓊帶來巨大刺激的這位朋友的女兒,就是紀錄片的三位主人公之一:袁晗寒。
也是因為這件事情,鄭瓊決定想拍袁晗寒的紀錄片,她對這樣的人的這樣的選擇之後,未來的生活狀態,充滿了好奇。但如果只拍她一個人,沒有對比,就會顯得非常的單薄。因為鄭瓊知道,袁晗寒只能代表中國的一個階層中的一類人,所以她需要尋找其他不同的生活背景的人物,來探討“出路”的問題。
另外兩位主人公的敲定基於什麼機緣巧合
第二個湖北高考復讀生的選擇,多半是因為鄭瓊學生時代的經歷。徐佳,19歲,是農民工的一代,爸爸意外去世,帶著父親的意願努力考上一所大學,渴望讓母親過上好的生活。而找到徐佳的那年,剛好是他準備第三次高考的一年。
比徐佳的生活狀態還要差一些的,第三位主人公,馬百娟,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山溝溝裡的女娃。這是鄭瓊透過公益組織找到的,當時她所在的學校又矮又破,只有2個老師、5個學生。馬百娟每天放學都要回家餵豬、做飯、幹農活,乾乾農活的時候就要來回走一個非常陡而長的坡。跟拍的時候鄭瓊直觀地感受到這裡的山那麼大、有一條條的溝壑,人在上面行走會顯得那麼渺小,就想螞蟻一樣。
三個孩子在自己的物質世界當中,分別構建了怎樣的精神世界
馬百娟雖然生活在一個很艱苦的環境裡,但她所呈現的狀態卻是最喜悅的那種。她每天穿著同樣一件衣服,要走十幾裡的山路才能買到學習用品,但她還是很喜歡笑,而且笑得很真誠很燦爛。她說她的夢想是考北京的大學,要每個月賺1000塊,要給家裡買米買面。她沒有很遠大的報復和理想,但她的夢想是最簡樸最明確,也是看似最容易實現的。
徐佳,能想象到他出現在鏡頭裡最多的,應該是在教室裡。高高的書摞在一起,個子高的露個頭頂,個子小的被書樓淹沒。這個場景對每一個為高考奮鬥過的人來說都太熟悉了,徐佳有著所有高中生的焦慮和壓力,但同時他也承擔著另外一份心理壓力,就是父親的遺願。
袁晗寒,一個看似最放蕩不羈愛自由的北京姑娘,她任性,我行我素,不愛學習,想吃什麼吃什麼,想玩什麼玩什麼,感覺她是一個完全沒有目標的人。在三個孩子當中,跟拍她,就好像真的只是在記錄一個輟學女孩的生活而已。但是慢慢的我們總結她的行為,會發現,其實她也在揹負著一個目標,她在對抗“無聊”。這就是那個時候、那個階段、那個階級下生活的孩子的真實的寫照。而她卻又恰恰是那個最具有強烈的自我意識,可以清晰的明確表達自我夙願的人。
這三個主人公最後都選擇了什麼樣的“出路”?
先說馬百娟,在2015年鄭瓊結束拍攝的時候,已經聯絡不上她了,打電話也不接。後來才從別人那裡得知,她在16歲的時候就嫁給了自己的表哥。聽來有些心痛,因為這個山溝溝裡的孩子並沒有走上所謂的“逆襲”的道路,而是早早的結了婚,過上了我們“最不希望”看到的生活和日子。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必須承認,我們內心是希望她能走出來看看,看看外面的世界,然後再來選擇,是不是要在自己16歲花季的時候選擇嫁人。
這部電影帶給我們的,遠不僅僅是影片所呈現的結果,而是應該試著去理解,她為什麼會走到這一步?因為學習跟不上,看不到學習上的出路,所以選擇了輟學。又因為年齡太小,或者家裡有人需要照顧、有農活和家禽需要有人來餵養而不能到外面找工作。而最最最讓人無法忽視的,是生長環境給她灌輸的“女人長大了就是要靠男人的”的思想。當所有的路都走不通的時候,早早嫁人,對於馬百娟來講,也許就是一個好的出路了。
而徐佳呢,走了一條最常規、最多人都會走的路,高考、找工作,結婚。在徐佳的世界裡,沒有“我的”這種概念,因為他的身上肩負了太多的責任,很多時候都不得不為別人活著,他做不到灑脫,也做不到墮落。他要為了父親的遺願而努力考上大學,他要為了讓母親過上好的生活而努力找到一個好的工作,他要為了給女友一個交代而努力賺錢買房結婚。看過之後你會覺得無奈、憤怒,但這就是大多數普通年輕人的真實的生活寫照。
相比前面兩位主人公,袁晗寒要自由很多。她先是退學,然後去國外讀了自己喜歡的藝術,她開酒吧、做售貨員,她非常灑脫,又很有魄力,在2015年的時候還開了一家藝術投資公司。
那麼總結下來說,這三個人最後的選擇,就等於他們的出路嗎?
試想一下,如果馬百娟努力成了徐佳,徐佳奮鬥成了袁晗寒,這是成功學的套路,但事實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困境,脫去一些身份和金錢的外套,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使命和價值。就像鄭瓊本人一樣,她不是按照成功學的模式找到“出路”的那個人,而她的出路就是經歷過馬百娟在苦中作樂的樣子,也熬過了3次高考落榜的焦灼與屈辱,最後到北京打拼10年後,一步一步走出了屬於自己的出路。這是她的出路。
很多時候我們不理解一些人的做法,沒有辦法去包容他人。但看了這三個生活差異很大的人的6年來的經歷以後,我會發現,的確,不同的人群之間是不瞭解的,他們沒有交集,但是當我去了解另外一群人的生活背景的時候,知道他們究竟是為何走到今天這樣的境地的時候,就會理解他們的想法和行為,就會嘗試著去包容和他們。所以當我們問出這個問題的時候,“普通年輕人的出路在哪?”其實還是在遵循一個大眾熟悉的成功學的思維,該如何努力獲得自由,財務自由和人身自由,想看到和聽到更多的逆襲的故事來激勵自己。可對有些人來講,早點嫁人,相夫教子是一生最好的出路,但這可能是另一些人所嗤之以鼻的生活。
最後引用鄭瓊導演非常欣賞的袁枚的一首小詩結尾:“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回覆列表
當今年輕人的壓力和出路在哪裡!
任何時代的年輕人一樣都有生活和事業的壓力,不從在只有當今的年輕人有壓力和沒出路。壓力就是生活,出路就是勤奮努力,只要守法勤奮努力的打拼生活就沒有壓力和出路的問題。
當今的“新世代”是千載難逢的好時代,人人自由公平競爭不存在壓迫,憑自己的才華能力過自已的幸福生活。
如果想要不切合實際的生活只有去違法找出路,想要什麼樣生活都有問題要擔犯法的風險是否承受起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