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邯山文旅
-
2 # 威子
謝邀!這裡指的是:父母在家裡,兒女儘可能不遠遊。如果帶著父母遠遊,當然很好啦!問題是父母七八十歲了,走不動了,身體不好,不適宜出遠門了的情況下,兒女儘量別遠遊。說的是,擔心父母遇到困難,兒女鞭長莫及地顧不上,也擔心父母會時常想念兒女,而可望不可及。其實,現時下,多數兒女很難做到“父母在,不遠遊”,一來是事業在身,當然會以事業為重;二來很多兒女一開始就選擇了外省市或外國讀書就業;三來隨著生活質量的提升,長壽老人比比皆是,當兒女的也已經步入老年人行列,趁著腿腳能動,到外面走走看看,也是應該的,總不能讓八九十歲的老人把六七十歲的兒女捆綁在跟前一動不動吧。父母在不遠游,說的在理,但也要與時俱進地靈活理解和運用,做兒女的採取多種方式盡孝盡力都無可厚非!兩代人都的互相理解!
-
3 # 我帶爸爸看世界
“父母在,不遠遊”,說的就是子女不要離父母太遠,疏於照顧。
看看現在年輕人的生活,真正能和父母在一起的時間特別少。生活在,非一二線城市的年輕人都想去大城市發展,所以很有可能剛畢業,就背井離鄉去了北上廣深。
平時要和家人見面或者團圓,常常要等到國慶春節。有時覺得挺虧欠父母和孩子,但又苦於生存問題,沒有辦法。
其實,“父母在,不遠遊”變成“父母在,一起遊”就是一個不錯的想法。
有的朋友會抱怨,春節回家之後,和父母沒有什麼共同的話題,還不如出門旅行呢。
其實要想想,父母也特別想和我們溝通。只是有的時候,他們已經跟不上時代的腳步。
如果我們有機會去外面的世界看看,不妨帶上他們,也讓他們與時俱進,順便在難得團聚的時間裡拉進與父母間的感情。
-
4 # U趣微語
原文是: 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這句話出自《論語》中的《里仁》這一篇。
意思是:
孔子說:“父母在世,不出遠門。如果要出遠門,必須要有一定的去處。”這句話強調子女應奉養並孝順父母(遠遊就做不到了),但又不反對一個人在有了正當明確的目標時外出奮鬥。
對孔子而言,父母健在時,子女的義務,便是在家陪伴父母,與父母共同生活。如果子女出遠門而又沒有一定的去處,那麼父母的牽掛之情勢必更甚,所以孔子特別強調“遊必有方”,這是對父母要盡責。
那麼為什麼不和父母一塊兒去遠遊呢?這實際是原因的。
在古代,車馬船的速度都特別慢,出遠門對大家來說很不容易,要提前準備很長時間,要提前規劃路線,選擇走水路還是陸路,乘什麼交通工具,拿什麼衣服,那多少,拿多少吃的,考慮的特別多。道路崎嶇坎坷,不知多久才能見面呢。相比較,我們現在可是方便一千倍,隨時就能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而且出門後也要通訊回家報平安,也許幾個月才能收到,那父母能不擔心嗎?我們現在呢,打個電話,發個影片不是很方便嗎?
所以呀,古代是實現不了帶父母遠遊的,現在倒是可以,交通方便,科技發達,載著一家人好好出去逛逛吧!
圖片開源於網路
-
5 # 敖漢人的生活
‘’父母在,不遠遊‘為何不能是和父母一起遠遊呢?父母在遠遊會疏於對父母的照顧,而現在的農村人恰恰是父母在,而遠遊。現在的年輕人為了學業為了工作也是為了生活,而必須遠遁他鄉離開父母。對父母的照顧而疏遠甚至是不能照顧,年輕人的痛老人的苦。但生活就是這麼尖刻容不得,你去選擇。選擇了孝道與守候父母,你就得選擇放棄學業事業及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有心與父母同行可自己的生活還沒有著落,對父母更是無能力照顧。這就是生活我們有心無力。
-
6 # 一葉草73
不是小的不想帶,是老的故土難離。自古忠孝就難兩全。這好像是沒辦法的事。
就算把他們接來子女生活的城市,也沒本事把父母熟悉的環境,熟悉的左鄰右舍都接過來。
帶父母旅遊不難,難的是讓他們放棄自己生活了幾十年的故鄉。他們寧肯物質匱乏,交通不便,也要堅守故土。
-
7 # 心如蓮花173349538
“父母在,不遠遊”這裡的“遊”是古代的泛指。指的是因所有一切事務的離開。在現代當然也包括了“旅遊”在內!其含義指在一個“孝”字。盡孝道從古到今,不管是佛教、道教還是其它綜教,還有專統教育都把“孝”字擺在首位。自孔老夫子推祟孝道以來,古人們一代一代傳承著以“孝道”為首的人間美德 。 有親嘗湯藥的漢文帝劉恆;有孔子的弟子曾參(曾子)齧指痛心;有子路百里負米;有現代的陳斌強丶王希海……自古至今可歌可泣的孝子故事甚多!他們都是孝的楷模!其所以說“父母在,不遠遊”說的就是要及時行孝!
有一則故事,傳說中的遠古帝王舜,相傳他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穀倉倉頂時,從穀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逃脫;讓舜掘井時,瞽叟與象卻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脫。事後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舜在厲山耕種,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帝堯聽說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幹,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並選定舜做他的繼承人。舜登天子位後,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並封象為諸侯。這是一則以德報怨的孝順故事,是先人給我們做出的榜樣。故事盡善盡美的結局令人感動,啟迪後人盡孝的智慧。
縱觀當今社會孝順的榜樣少之又少。年輕一代的人以“代溝”作掩飾來否定老人言語的意義,徹底推翻了“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的真實寫意!孔子說:“父母在,不遠遊”。現在流行“媳婦稱霸一方,老母遠離為要”!所謂“婆媳”糾紛就是因為有婆婆的存在就會有兒媳婦的糾紛!父母在能不遠遊嗎?父母在我一切行動不自在。遠離父母才會滿門清泰!當然,我這也只是說社會上存在的一種表象。實際上孝子賢孫還是很多!我說這些的目的無非是想對那些不孝父母之人敲響一下警鐘!喚醒人們接承“孝”的傳統美德。讓孝敬父母成為我們的道德準繩。那些把幼兒幼女留給年邁父母,自己還在千里之外穿行的人們,醒醒吧!不要等到欲行孝時而親不在,再去後悔淚溼衣襟已毫無意義。要麼就把父母接去一家團聚;要麼就回來吧,遊子們!回到父母的身邊,親自帶帶自己的孩子,讓年邁的雙親享享人間清福,享享天倫之樂!切記:“父母在,不遠行!”
-
8 # 石韮花開放的季節
父母在,不遠遊,這裡的遊不是單指旅遊,而是指長時間外出的一切活動。其意思就是說如果父母安在,做兒子的要時時的侍奉在鞍前馬後,照顧老人的衣食起居,是不能離開父母外出遊方的。如果離開過久,父母親萬一有事又不能及時的趕回家中處理,就為不孝。
那麼外出做官是不是也要算做不孝呢?答案是肯定的。但人們對這種不孝不但不會指責反而會大加讚賞,原因就是為在國盡忠而不能在家盡孝,此乃大義也。
那當時為什麼不能帶著父母一起出遊呢?筆者認為:
一、當時的交通極為落後,出門只能騎馬或坐車,旅途勞頓,父母會受不了的。
二、古代外出,很少能住到旅館的。那黑那住,常常會寄宿在農家或露宿於野外。父母老了,經不住這樣折騰。
三、外出講學、做生意、甚至包括做官,都是居無定所,無法長期安身的。帶著老人顛沛流離,是不適合的。
四、老人歲數大了,怕出門病死他鄉,老了不能歸根,故而不願隨子女外出。
由此可知,以前帶著父母出門的想法,是不現實的。
回覆列表
孔子的孝道思想!
這句話來自於論語《里仁》的一句話,原話為: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釋義是,父母健在的時候,儘量不去遠方工作或旅行,因為從古人的角度講,人老了需要子女的照顧,遠遊,肯定從孝道方面做不到了。但是如果必須要去的話,必須留下方向,告訴父母要去的地方!
這是孔子的一種思想,孔子看重的是孝道,認為人必須要以孝道為重。但是,遊必有方,也沒有徹底否定作為一個人要為自己的理想去奮鬥的現實。但是,要考慮父母的事,安頓好父母,告訴父母要去的方向和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