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千機問問

    AI具體體現在哪裡?

    一:當下的 AI智慧正在逐步的改變我們的生活,理解和處理影片的方式,並且時下短影片市場異常火爆,在透過 AI晶片進行實時運算,在手機影片中進行人臉與手勢、人體姿勢識別,影片風格化等操作。

    二:用 AI來識別文字和商品、景物等等。比如拍照翻譯、手寫文字識別與辨認、文字情緒識別等等,能廣泛應用於翻譯、輸入和社交領域。而圖片分類、影象超分辨、物體識別等,都已經出現在大家的視野中。

    三、還有一個拍照方面的提升那是肯定的,畢竟這是目前智慧AI在手機上用得最廣泛的。AI不僅僅是用來進行手機相機的影象增強,自動的處理光影和動態捕捉將會成為手機內部新的亮點。

  • 2 # 三易生活

    2015年3月,高通正式釋出了驍龍820——從我們今天的視角來看,它完全有資格稱之為“劃時代”的手機SoC:一方面是因為驍龍820作為眾所周知的失敗作驍龍810的後繼者,成功地靠著自主架構挽回了岌岌可危的市場口碑,幫助高通站穩陣腳之後開啟了後來的反擊模式;另外一方面來說,驍龍820也是史上第一款將AI(人工智慧)作為賣點的手機主控,它所整合的Zeroth神經網路計算架構第一次讓智慧手機具備了真正的AI計算能力,也被後來的高通認定為是旗下“AIE”人工智慧加速體系的最早一代。可見其“開宗立派”的地位之重要。

    從2015年至今(2019年),智慧手機的主控架構已經換了四代,“手機AI”也早已為大多數消費者所知了。然而,如果你是一位對市場、對技術更有追求的玩家,可能就已經意識到一個問題了:

    儘管各大廠商都一再宣傳自家的新品智慧手機AI效能有多強多強,手機內建了多少多少的AI功能。但與“AI手機”的興盛狀況相對應的是,整個智慧手機生態圈裡至今為止也找不到幾款真正有AI驅動的第三方應用程式——“AI手機漫天遍地,(第三方)AI應用卻寥寥無幾”,這正常麼?

    對於某些手機來說很正常,也很無奈

    首先,大家要意識到一個問題:儘管2015年市面上就已經出現了具備AI功能的智慧手機主控,但對於大部分消費者來說,“手機AI”是一個直到2017年才開始在旗艦、次旗艦級別的新品上被大肆宣揚的賣點。

    這意味著什麼呢?並不是說第三方開發者直到2017年才知曉“手機AI”(真要這樣也沒資格做開發者了),而是意味著直到今年,主流的許多千元手機也並不見得就已經對AI做好了準備,更不要對於許多使用者來說,手裡握著的還可能是兩年、甚至三年前購買的、至今尚未淘汰的入門級手機了……

    在知名的手機AI效能測試軟體AI-Benchmark的官網上,我們可以查詢到一張公開的成績榜單,榜單上效能AI得分最高的智慧手機、其AI效能差不多是得分最低者的四十倍之多(12000分vs300分)。而即便是在2018年推出的新機中,也不乏如moto G5(驍龍430)、華為Y5 Prime(MT6739)、榮耀暢玩7(MT6739)這類AI效能墊底,僅有同期旗艦十分之一水準的入門級手機。

    要知道,對於第三方開發者來說,協調不同配置手機之間的使用者體驗原本就是一大難題。如果是手機遊戲,姑且還可以透過降低解析度和特效做到讓入門款智慧手機的幀率儘可能提高;但對於AI類應用來說呢,是犧牲計算精度還是直接砍掉部分功能?設想一下,假使一個“AI識圖”的軟體,在旗艦款手機上只需要2秒就能得出結果,但在入門款手機上卻需要花費20秒甚至更長時間的時候——對於消費者來說會意識到(或者說,會願意承認)問題出在自己的手機上麼?

    強勢的手機廠商讓第三方AI無路可走?

    當然,手機廠商出於盈利的目的,不可能只推出旗艦款;同理地,在當今這個“萬物皆可AI”的時代,就算是幾百元的入門級手機,廠商們也總是能夠想辦法給它加上一點能和AI搭上邊的功能的。

    什麼樣的功能呢?當然是無需本地計算能力的“雲AI”啦,比如說,大部分千元機上的手機語音助手其實都屬於這一類——它們的共同特徵是不支援複雜的命令邏輯,不像旗艦機上的“同款”軟體那樣能夠由使用者自定義命令,更不能實現跨APP的聯動控制。比如三星的Bixby能夠聽懂“拍張照片,用微信發給xxx”,但時至今日的一些千元機依然只能用語音去控制“開啟微信”,這就是計算能力差異所導致的體驗差距——但明面上來說,它們都能算是“手機AI”,沒毛病。

    除了語音功能之外,“AI相機”和“AI底層最佳化”也是當前最常見的、廠商們最喜歡掛在嘴邊的AI功能。但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其實這裡面很多細節的功能、拍照模式、“AI演算法”都不是手機品牌自行研發的,而是晶片賣家(比如高通、聯發科、三星)在出售處理器時“附贈”的、早已做好了的模板。由於本身是由晶片開發者深度最佳化而來,即使是在千元機上,這些“AI程式碼”也能有著相當不錯的效率、也確實能給使用者帶來一定程度的使用感受提升。

    但是,想必大家都已經看出來了,以上這些在當前手裡最常見的“AI功能”,基本上都是由手機廠商主導、由手機廠商深入為某一款(有時候是某一個方案)的機型最佳化、由手機廠商在出廠前就預裝於系統裡的。在“推廣”手機AI這件事上,各大手機廠商絕對是十分積極、居功至偉的。但換一個角度來說,這也意味著廠商們對於自家手機AI生態的牢牢把控。其中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語音助手、環境感知與各種“智慧家居”的深度集成了:使用智慧手機一句話就能控制家電看似很神奇,但開啟各個品牌手機預裝的APP就會發現,其起作用的物件被限制在了自家“生態鏈”的一系列產品裡……

    平心而論,筆者不是說智慧手機預裝AI功能不好——畢竟預裝的AI往往有更好的最佳化,也的確給消費者省了事。但縱觀市場,各大手機品牌至今依然還只是將AI作為手機的一種“附加賣點”,最多不過是藉著AI的風潮“圈地”拉攏一些自家生態的合作品牌,卻疏於對第三方開發者提供支援,這不能算是真正對行業發展負責任的態度。

    沒有APP、 沒有生態,這樣的AI離“智慧”還要很久

    很多人看到這裡,可能又要大罵筆者:你這嘴臭編輯,又在隨意臧否手機行業,搞些所謂的“黑幕”來打擊我們!誠然~我承認自己有時候稿子寫得直,特別是偶爾拿市場中的旗艦去對比那些不入流卻銷量巨大的產品,對某些消費者來說是有些打擊人。但說到手機AI應用的匱乏,除了旗艦產品和入門級產品之間巨大的效能差、除了廠商們僅僅是將其作為賣點而沒有真正對待的態度之外,其實還有一點很重要的原因,也正出在這些應用自己身上。

    還是回到開頭的話題——是的,手機AI的硬體方案2015年就出現了。但是對於智慧手機來說,AI究竟能用來做什麼呢?高通當年的想法是用AI+分散式計算來防病毒,而我們現在常見的、智慧手機廠商會預裝的功能則基本包括了拍照、翻譯、語音、系統最佳化、螢幕內容識別和場景感知(智慧通知)……好像基本上該有的都有了啊!

    那這樣的情況下,對於第三方的大量APP來說,就算它們有心乘上“AI”的東風,但AI又能帶來怎樣不同的實際使用體驗呢?是手遊裡“智商”更高的敵人,還是影片播放APP裡先進的超解像演算法,亦或是聊天應用裡“自動尬聊”?就算是真能在技術上實現,對於手機使用者的體驗來說,很可能也完全沒有更高的幀率、更多的片源、更少的廣告來得實在,也來得明顯。

    當然,這是不是說“手機AI”就變成了個偽命題了呢?顯然不是。但從“智慧手機”的本源定義在於“能安裝第三方軟體擴充套件功能”出發,如今的“AI智慧手機”固然有AI效能、也有AI功能,但在AI方面卻遠遠不夠“智慧”——這的確是個略顯尷尬的現實。而要解決它,只怕還需要非常長的時間才行。

  • 3 # 我想聽聽

    手機人工智慧AI最明顯的幾個例子:

    1、人臉識別,計算機視覺類的。

    2、語音識別,如科大訊飛的語音識別。

    3、輸入法,智慧匹配輸入。

    4、搜尋,智慧匹配搜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吸錢樹的養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