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duh23333

    英國在非洲有很多殖民地,都駐有軍隊。戰時將這些軍隊集中在一起再加上本土派送一部分英軍的軍力就相當強大。德國的兵力有限,它還是顧及歐洲戰場所以沒有那麼多兵力再投向北非。甚至在蘇德戰爭爆發後連北非的軍隊都被撤派到蘇聯作戰。

  • 2 # 米南德王問道

    二戰時期的北非戰場,不是德國和英國兩個國家的單挑。而是德國和其義大利盟友對上整個英聯邦體系的大規模群毆。德國即便是派出再多的軍隊,也不可能壓過整個英聯邦的數量。後期美國的加入,則基本上宣判了軸心國在北非戰略的失敗。

    很多人可能會想當然的以為,只要希特勒給隆美爾以更多的部隊,德軍就可以獲得北非戰役的勝利。英國將失去非北,然後丟掉在沙特和伊拉克的油田,並可能最後失去對印度和東非的控制。但也正是因為存在這些可怕的後果,所以英華人幾乎將全部的兵力都丟到非北戰場。

    希特勒的德國則不可能將重心放在這個南方戰線上。不僅是因為對蘇聯的大規模戰爭需要龐大的軍事力量,就是對西歐和北歐的佔領區,也拖住了德軍的很多部隊。加上巴爾幹半島的戰爭與佔領需要,讓德軍的兵力捉襟見肘。

    德國在地中海地區可以獲得的唯一盟友幫助,來自義大利人。他們在利比亞的基地,是德軍能夠踏足北非的唯一跳板。在1942年,維希政府被大規模製服之前,德軍只有從西西里等義大利本土出發。還要仰仗義大利海軍和空軍的掩護,才能順利抵達戰場。

    但英軍在大部分時候都對義大利保持了海軍優勢。馬耳他島則作為一個前沿基地被守了下來。島上日益增強的空軍力量,讓德華人的補給和運兵都非常困難。所以,希特勒就是準備給隆美爾翻倍的力量,也不可能順利投放到北非。大部分運輸裝備的船隻,可能在看到利比亞海岸之前就沉入海中。

    反過來,英華人深知北非的重要性。不僅是在保護埃及的蘇伊士運河,也是在保護伊拉克與沙特的中東油田。範圍更廣一些,就是在保護印度次大陸與東非的沿海基地。一旦北非失守,從本土經過地中海到東方的“大英帝國生命線”就會中斷。

    所以,英聯邦幾乎全部的精銳力量,都在當時的北非服役。除了本土軍團裡的精英,還有大量的澳洲、紐西蘭、南非和加拿大人,甚至是印度士兵在北非作戰。他們當中的不少人,在戰鬥力和勇猛程度上都完全不輸給當時的幾大軍事強國。

    加上英國和美國的軍工廠,在當時都開足馬力的支援北非。讓德國和他們的義大利盟友,根本沒有足夠的力量去最終佔領北非。這個現象在1942年的火炬登陸行動之前就已經很明顯了。當隆美爾的非洲軍團,不斷將英聯邦軍隊向東驅趕,他自己的補給線就越來越長。但英國海軍的優勢,讓他不能利用好新佔據的港口。英國的空軍優勢,又讓他的陸地補給車隊,很容易遭到毀滅性的打擊。所以在抵達阿拉曼的戰場後,軸心國部隊已經是強弩之末。

    作為德國的唯一重要幫手,義大利其實在德軍抵達北非之前就已經被重創。從1940年加入戰爭開始,義大利海軍到1941年基本上已經被英國的地中海艦隊堵在了自己本土的港口內。義大利的陸軍則在入侵蘇丹和埃及後,被英聯邦軍隊趕了回去。隆美爾最初到北非的戰略計劃,就是幫助義大利人守住殘餘的半個利比亞。

    所以,你要是指望德意軍隊有足夠的勢力去和整個盟國爭奪北非,無異於痴人說夢。縱使義大利軍隊依然是聯軍的主力,也不可能在很多方面幫到德軍。事實上,不是他們的努力發揮,隆美爾連踏上北非戰場的機會都沒有。在戰備不足、士兵不願打仗的背景下,義大利軍隊也已經做到了自己所能輸出的極限。

  • 3 # 成都地產逍遙君

    畢竟英國的殖民地遍及東,南非洲,埃及,中東,印度和澳新,英國的生產能力很大程度上用在了北非這個戰場上,而不列顛空戰相對而言就是空軍的主戰場,正如丘吉爾所說的——“在人類戰爭的領域裡,從來沒有過這麼少的人對這麼多的人做出過這麼大的貢獻”。

    從《隆美爾戰時檔案》中可以比較清晰地得到一個英軍力量的描述。

    英華人可以從大英帝國各地方抽調兵力,尤其是大量的機械化部隊,帶著很多的戰車,開入埃及境內。英國的戰車在素質上遠比義大利優秀的多。英國的艦隊控制著西地中海,義大利的戰艦和巡洋艦卻不敢出海去掃蕩那個在數量上處於劣勢的英國海軍。最後,英華人沿著海岸線的一條鐵路,一直到達馬特魯港,與埃及的鐵路系統連成一氣,以便將物資運到最前線。(英軍地中海艦隊司令——坎寧安)

    早在義大利格拉齊亞尼元帥進攻北非英軍時,英軍的部隊就已經充分體現出了反法西斯集團的多樣,包括英國,澳洲,法國,波蘭,印度多國的軍隊。不僅僅是英國及其殖民地,還有那些已經被佔領國家的流亡政府。比如戴高樂將軍就在1940年8月2日派手下去索馬利亞,赤道非洲等地尋求物資支援,最終成功建立了一支軍隊並且加入了對北非軸心國軍隊的作戰。

    除了大量盟國之外的可動員兵力,英國還一直有美國在物資和武器上的支援。而美國製造的格蘭特戰車在戰場上尤其讓隆美爾頭疼, 和他們所剩無幾的長炮管IV型戰車勢均力敵,但格蘭特的戰車明顯多的多。至於義大利戰車則是最爛的那種,部隊中計程車兵都說他是——“自動推進棺材”。

    而反觀德國,北非戰場只是次要戰場,而且即便希特勒想援助也是有心無力,蘇德戰場對資源和人力的需求太高了。

    況且除了德國大本營本身的輕視之外,義大利運輸方面還存在偏頗。根據隆美爾的說法,義大利的皮斯托尼亞師預計在9月中旬到達非洲,作用在利比亞,可實際上在8月初他們就有三分之二的人員和三四百輛車運過海來了,反而在前線作戰的德國第164步兵師的車輛只運到了60輛,補給和作戰計劃如此輕重緩急不分讓隆美爾很憤怒。

    而且即使是多投入了部隊和物資,元首大本營以及義大利當局的想法也往往和隆美爾這個實際指揮官不同,比如他們在1942年12月將幾乎所有的船隻用去給突尼西亞的第五軍團補給,寄希望於他們在西面發動一次攻擊,而隆美爾軍團則連基本的物資都接濟不上。

  • 4 # 聯合防務

    北非戰場雙方的力量對比其實一直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所以題主所說英華人有多麼大的力量其實並不準確。事實上,北非戰局之初,也就是義大利人和英華人PK的階段,英國軍隊的力量並不算多強大。1940年9月,義大利人對埃及發動進攻的時候,駐埃及的英國“尼羅河”集團軍不過2個師又2個旅,6.6萬人而已,而進攻的義大利人超過15萬人,義大利人佔據絕對優勢。當然,打的結果大家都知道了。

    德華人進入北非是在1941年初,一開始來的確實兵力不多,只有1個裝甲師加1個輕裝師而已。之所以只派這麼點兵力,最根本的原因是在德華人看來,北非戰場只是一個側翼的輔助戰場,並不太重要。而這個階段,德華人正忙著準備進攻蘇聯,自然不可能為北非這種輔助戰場調動太多兵力。所以,給隆美爾的兵力不多,任務也很簡單:幫義大利人穩住戰線,別被打崩了就行。

    當然,我們都知道,隆美爾到了北非以後如魚得水,發揮出色,以有限的兵力打得英華人滿地找牙,但在德華人看來,這裡仍然是次要戰場。雙方在北非你來我往打得熱火朝天的時候,規模更大、更重要的蘇德戰場也正打得你死我活,德華人哪有多少精力分散到北非?

    而英華人則不同。一來,埃及、尤其是蘇伊士運河對於英國來說可謂鎖匙重地、咽喉要道,是連線歐洲中東和印度的關鍵地段,萬萬不能丟。所以,英華人是把這裡當作重中之重來對待的。二來,英國本土這個時候已經完全沒有被入侵的威脅,連德華人的空襲都已經大幅下降,反倒是盟軍對德國的空襲力度日漸加強。所以,英華人能抽出足夠的力量用於北非戰場。最後,由於英華人在海上佔據優勢,又在印度有著充足的人力儲備,足以組建、訓練和運輸更多新部隊到北非。美國參戰後,這一優勢更加明顯。

    以上因素綜合作用之下,雙方的力量對比越到後來差距越大也就可以理解了。T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蔬菜洗過後可以放冰箱儲存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