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神通奶爸

    這是一個有意思的問題,我來回答下。

    我看到有的網友說是孩子希望被找到,我不太贊成這種說法。

    我女兒一直到現在都喜歡玩捉迷藏。玩捉迷藏遊戲時,如果父母沒找到他們,他們自己出來時,那種勝利感才會讓孩子更開心,而不是被找到了才開心。很多時候,你如果找到的太快,反而孩子會哭的。

    那麼孩子為什麼老躲在同一個地方呢?

    孩子剛開始玩捉迷藏時,他對捉迷藏遊戲並不瞭解,不熟悉遊戲規則。這時,他藏到 了一個地方,然後父母來找到他們,他們就會認為這是一個完整的遊戲了,所以他們下一次玩的時候依然會選擇藏在同一個地方。

    因為這時的孩子智力有限,他們覺得這就是遊戲的全部了,而且這時因為剛接觸,還有新鮮感,所以即使藏在同一個地方,他們也覺得很有意思,所以不會嘗試去變通。

    這其實跟我們成人做事是一樣的。就好比開車,我們剛學會開車時,都是挑人少的路開,儘量走直線。只有當我們熟練之後,我們才會開始變通,嘗試各種路況。孩子也一樣,只不過他們表現得更直接、更純粹,更不會變通。

    當孩子玩很多次捉迷藏後,他們熟悉了遊戲規則,他們才開始嘗試新的變通,去藏到新的地方,這是一個過程。

    其實孩子在做很多事時都會有這種表現,比如孩子沉迷於玩一種玩具、重複看一本書等,都是因為他們還沒有充分的掌握,這個事物還能帶來新鮮感,所以他們才不斷地重複去做。

  • 2 # 南瓜愛薯片

    這些場景肯定不止我一個人見過。作為全世界父母給孩子最早的啟蒙遊戲之一,每個爸爸媽媽都會與寶寶玩躲貓貓遊戲,而孩子們也總是樂此不疲。

    在我們被孩子們的天真可愛行為逗笑了的時候,我們是不是也不止一次地想:

    一、為什麼孩子要玩躲貓貓?

    其實,這種可愛的“躲貓貓”形式恰恰是兒童心理認知發展的必經之路。

    著名的心理學家皮亞傑曾經將兒童的認知發展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感知運動階段

    (0-2歲)靠感覺獲取經驗,一般在一歲時發展出物體恆存的概念。

    第二階段:前運算階段

    (2-7歲)能使用語言、符號等表徵,具有推理能力但不符合邏輯,不具備保留概念及可逆性,以自我為中心。

    第三階段:具體運算階段

    (7-11歲)能根據具體經驗思維解決問題,能使用具體物品來協助思考,能理解可逆性與守恆。

    第四階段:形式運算階段

    (11-16歲) 開始會類推,具備邏輯能力及抽象思維,能根據假設驗證的科學發展思考解決問題。

    學齡前寶寶還處於屬於絕對的“自我中心”階段。也就是說孩子還未“去中心化”,也就是不會有轉換視角的能力,無法從他人角度思考問題。這些體現在像爭搶玩具、不被滿足就大哭、總是說不聽等情況。在“躲貓貓”這件事上也是一樣的道理,因為他們只從自己角度出發考慮問題,認為自己看不到了,找的人也看不到了。

    二、那需要教他們怎麼玩嗎?

    一開始的時候,我也會按照成人的思維,告訴蟲蟲,“你躲這裡太明顯了,躲的時候不可以出聲”,但發現蟲蟲對我的指導並不領情,下次該怎麼躲還怎麼躲。這個就是非常典型的“認真了你就輸了”。

    躲貓貓的遊戲重點並不是這件事本身的規則對錯,而在於和孩子一起享受這個遊戲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你和孩子能夠加深交流連線,感受快樂,這是最重要的。

    所以,正確的躲貓貓開啟方式是:放手讓孩子自己玩耍,然後,好好珍惜陪孩子躲貓貓的時光。

    三、躲貓貓背後的早教祕密,你知道多少?

    在你和孩子愉快玩耍的過程,你可能想不到,躲貓貓不只是一個遊戲,它對提升寶寶的觀察力、專注力、記憶力、預見能力、信任、對“缺席”概念的理解都很有幫助。它是一個寓教於樂,有助於發展寶寶認知能力的早教活動。

    1、幫助寶寶理解物體永恆概念

    對於0-1歲的寶寶而言以家長“躲藏-出現”模式為主的躲貓貓,可以幫助孩子理解物體恆存這一概念。簡單的來說就是“寶寶明白了,事物不會因為看不見而不存在”。

    躲貓貓的互動方式還幫助孩子區別認識“主體”和“客體”,逐步提高孩子的認知能力,為語言發展打下基礎。

    當小寶寶們會爬會走之後,無論是扮演躲藏的角色還是尋找的角色,都可以讓孩子在運動鍛鍊之餘,培養空間立體意識。

    2、有助於提高寶寶自信心

    對於2-4歲的寶Bora說,他們的運動和語言能力都已經上了一個臺階。捉迷藏可以讓他們感受“我有能力隱藏自己,也有能力找到他人”的成就感,增強孩子探索外在空間的勇氣和自信。

    埃裡克森人類發展的八大階段中提出,2~4歲之間是孩子自主性和羞怯疑慮相對發展的階段。在探索自主性的同時,他們內心其實也是非常脆弱的,他們對於自己的自主性、對於這個可以獨立探索的世界充滿了羞怯和疑慮,他們需要不斷去學找確定性。這個對於孩子今後形成自尊自信人格非常重要,而遊戲可以給予孩子這份確定性的,躲貓貓就是其中很好的方式。

    3、緩解寶寶的分離焦慮

    分離焦慮是很多寶寶會出現的一種現象,究其根由,也是心理上沒有明白和適應物體恆存這一概念。尤其是孩子到入園階段,分離焦慮會越發明顯。而通過比如像躲貓貓的遊戲,可以幫助孩子理解到這一現象存在的自然合理,爸爸媽媽們可以在躲貓貓的過程中稍微延長一點尋找時間,讓孩子體會到“不見之後還能找到,分離之後還會重逢”,並逐漸克服分離期間焦慮不安、思念家長的情緒。

    4、提升孩子自控能力,預防潛在危險

    寶寶還不知道何為危險的階段,可能會藏在一些危險的地方,如衣櫃、桌櫃、狹小縫隙、廚房有刀叉的地方等。這時候我們就可以通過遊戲對寶寶進行啟迪教育,如跟他說,“窗戶外面可以去躲嗎?冰箱裡可以去躲嗎?如果廚房裡媽媽正在做飯,那裡可以躲嗎?”一切可能引起安全問題的地方,事先以詢問的方式,引導寶寶認識到危險性。

  • 3 # 一起學家庭教育

    一、小孩子從小對規律性,順序性比較敏感,經常去一個地方會讓他有安全感

    二、孩子不會思考經常躲在同一個地方很容易被找到,因為三歲左右的孩子玩遊戲很注重過程,到六歲以後才會注重結果

    三、孩子三歲以前自我為中心的意識很重,他只想自己玩的開心,不會想很多

  • 4 # 啥事不楠

    個人認為,孩子是在享受被尋找,被找到時的那種感覺。這個過程是最美好的,至於藏哪裡不重要!!

    一直藏一個地方

    一 可能是習慣性,家裡畢竟場地有限。

    二 感覺這個地方隱蔽,有安全感。

    不必介意這些小細節,孩子最喜歡的是陪伴!陪他玩,就好!

  • 5 # 不想那麼多666

    我家是跟大人學,大人躲在哪裡下次她就學,而且,每次人家還沒找到她她就發出聲音或者大笑暴露自己的位置,有時真的找不到她時,就問她藏好了沒,她就說藏好了,並且發出動靜讓人找到。找到了就很開心,她找不到別人時,就會說她要尿尿拉屎憋不住了之類的騙對方出來。

  • 6 # 時而育兒

    我也確實發現孩子有這個規律,侄女今年4週歲,至今她還是老愛自己躲在窗簾後,叫到:姑姑,你來找我呀。

    其實是孩子想要玩,有新鮮勁,三歲孩子對於躲貓貓還沒有像我們成人有思維,熟悉,會像大一點的孩子一樣想辦法讓自己藏起來不被找到。

    她們覺得躲貓貓就是我躲起來,你來找,找到了,換我抓,你躲起來。短短的遊戲時間而已,如果時間長一點,她們反而自己按耐不住出聲指引你。

    像現在侄女,躲起來的時候,我故意找不到,她就出聲喊我,讓我去找她。找到了她們才更開心,覺得遊戲完整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汽車柴油發動機和汽油發動機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