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勇戰王聊歷史

    其實,王掞是透過一番話,一步一步把康熙爺氣著的。我下面詳細敘說此事。

    這事發生於太子第一次被廢以後。當時,太子師傅王掞為保太子,在幹清宮哭諫,最後給康熙命人護送回府。王掞囉哩囉嗦說了一大堆,其實就是把太子所犯的錯誤推到眾人身上。太子有錯,錯不在太子一人。

    王掞認為,太子不盡職,是因為六部公卿不盡心輔佐;太子不修德,是因為上書房重臣沒有履行匡正太子得失的職責;除百官不輔佐太子外,阿哥們中除了一兩位幫助太子外,其他人也都是各自為營政,甚至私下魘鎮太子。現在,將所有過錯歸咎於太子一身,這是不教而誅!這不但難服天下臣民之心,也無法跟滿朝文武交待,也對不起列祖列宗。

    總之,王掞就是給太子開脫。他這一番說辭,完全偏袒太子。

    而他說的話裡,有一句話是很要命的:“不教而誅”!這是在暗諷康熙對於太子不盡心教誨,太子一犯錯就從重懲罰!就是罵康熙是昏君。

    這還不是最要命的。康熙問王掞,他是不教而誅,無道昏君。那作為太子師傅,王掞自己應該承擔什麼罪責?

    王掞說出了最要命的話:臣罪滔天,臣罪當誅!就在皇上詔臣同坐御攆之前,臣已經讓家人為臣準備好棺材。臣只等說了這番話,就以死謝罪。

    康熙反問他:好一個忠臣,你如此咆哮朝廷,侮辱君父,罵盡皇子百官。你一死就能抵罪嗎?

    王掞耿直的將自己逼上絕路:老臣全家三十餘口甘願陪臣一同就死!

    就如同張廷玉說的一樣,王掞這是在逼康熙殺忠臣,落下誅殺忠臣的罪名。而且,還將太子陷於不忠不孝的境地,有損康熙聖明。

    王掞以死相逼的話徹底惹怒了康熙。康熙下令將王掞送回家。讓他兒子好生看管。王掞要是有個三長兩短,就將他兒子以忤逆罪,千刀萬剮!

    王掞對太子的忠心,真是世間少有。所以,康熙才會容忍他,不殺他。但是,王掞做事太迂腐。這也能解釋,為什麼他教不好太子。或者說,太子之所以沒有才能,就是因為他這個老師不行。

  • 2 # 史味人生

    我先把電視劇原臺詞摘錄下來看一下:

    王掞:臣以為太子雖有錯,錯不在太子一人;太子雖有過,過不至於廢黜。皇上適才說太子不盡職,我請問:自從太子輔政以來,六部公卿有幾位大人盡職輔佐太子善為謀政;皇上說太子不修德,上書房幾位重臣都有匡正德失的職責,佟國維、馬齊、張廷玉幾時對太子贊善匡失;諸位皇子除一二位輔助太子理政,其餘的各位阿哥誰不是各自為政、陰為絆阻,甚至還有暗中魘鎮者。時至今日,將所有過失歸於太子一身,這是不教而誅,不但不能服天下臣民之心,而且對滿朝文武百官怎麼交代,也難以對列祖列宗在天之靈。皇上,您不能這樣對待戰戰兢兢三十幾年的太子啊。

    康熙:說得好,說得好,朕是不教而誅,無道昏君。那麼你是他的師傅,他變成這個樣子你又該當何罪呢?

    隨後康熙是怎麼處置王掞的:

    王掞送回家去,交給他的兒子看管,倘若有個三長兩短,朕就問罪他兒子忤逆,千刀萬剮,凌遲處死。

    這一招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也能看出真正讓康熙震怒的是“不教而誅”,一旦承認了自己就成了“無道昏君”。

    處置王掞的意思是:

    太子一心不學好,我把他廢黜了,你說是我的錯;

    按照你的說法:

    你王掞一心想尋死,如果你上吊了,你兒子沒救活你,那就是你兒子的錯,你兒子不孝,你王掞一點錯沒有,那我就宰了你兒子;

    而且電視劇有個細節,當王掞說出“不教而誅”之後,康熙滿臉晦氣,把CROWN摘了下來,神情非常不耐煩。

    王掞是很聰明的,非常會審時度勢,太子二度被廢之後,他上表舉薦胤禛做太子,並替胤禛羞死了鄭春華就能看出城府之深;

    他知道康熙的愛子之心,自己此刻說出這番話,康熙表面震怒,實則心中很欣慰,根本不會將自己治罪。

    劇中除康熙外:鄔思道、佟國維、王掞這三個老人家沒有一個是省油的燈!

  • 3 # DJ你懂

    王掞咆哮朝堂一事,發生在電視劇《雍正王朝》第十集。

    康熙四十七年,因為清查刑部冤獄牽扯到太子胤社礽,康熙已經對太子心生不滿。等到木蘭秋狩時,太子又和鄭春華淫亂後宮,讓康熙逮了個正著,康熙決定廢除太子。

    廢黜太子是一個很大的政治事件,康熙不得不的不考慮太子師傅王掞的反應,他素來知道王掞是個正人君子,如果宣佈廢除太子,王師傅必然會出面阻攔,所以在從木蘭圍場回京的路上,康熙就提前給王掞打了預防針,邀請他同乘御輦,等著和他談心,但王師傅似乎沒有能明白康熙的一篇苦心,錯過了機會。

    等到回北京後,康熙在朝堂上公開宣佈廢除太子之位時,王掞果然出面為太子辯護,甚至以死相逼,把太子行為不端的責任一股腦全推到六部公卿、上書房大臣甚至諸位皇子身上。如果話說到此也還算在情理之中,有一些說服力,以康熙的睿智斷然不會發怒,可他後來多說了一句“不教而誅”,讓康熙徹底震怒了。

    為什麼一個“不教而誅”會讓康熙如此震怒呢?很顯然,“不教而誅”就是說康熙自己生了兒子卻不好好教育,等犯了錯後只知道一味的懲罰。這就是公然打康熙的臉,一下子改變了事情的本質,把矛頭直接指向了康熙,這就相當於把康熙說成了一個無道的昏君,老皇帝能不急眼才怪。

    不得不說王掞確實是個忠臣,敢於不顧自己的安危舍死為太子辯護 。可事情發展到這,幾乎進入了死局,王掞一心求死,康熙已然震怒,眼看王師傅的小命就要不保,此時多虧張廷玉機智,出面斥責王掞,給了康熙一個臺階,既讓終康熙避免揹負“殺忠臣”的罪名,也讓老王保住了性命,只落得了個送回家交給他兒子看護的處罰。

  • 4 # 歷史知事

    沒認真研究過《雍正王朝》,對康熙六十年的那次君臣之爭簡單談一下觀點。

    按照電視劇的說法,王掞(shan四聲)應該是一句“不教而誅”得罪了康熙。

    康熙降罪給王掞卻是“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讓王掞戰戰兢兢之餘不敢自殺,生怕兒子受牽連被凌遲。這種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處理,展示出康熙深不可測的帝王心術和霹靂手段的菩薩心腸。

    可是,真實歷史上,王掞並不是這樣觸怒康熙的。

    《清史稿》這樣說:

    六十年春,群臣請賀萬壽,上勿許。掞復疏前事,請釋二阿哥,語加激切。既而御史陶彝等十二人連名入奏,上疑出掞意,大怒,召諸王大臣,降旨責掞植黨希榮,且謂:“錫爵在明神宗時,力奏建儲,泰昌在位,未及數月,天啟庸懦,天下大亂,至愍帝而不能守。明之亡,錫爵不能辭其罪。掞以朕為神宗乎?朕初無誅大臣之意,大臣自取其死,朕亦無如何。”

    康熙懷疑王掞結黨死保太子,甚至擔心清朝出現文官集團尾大不掉的情況,這一點上真正觸怒康熙的地方。

    而王掞的抗爭,依舊是拍馬屁為主,保太子為輔,目的很簡單,減罪。

    掞就宮門階石上裂紙,以唾濡墨,奏言:“臣伏見宋仁宗為一代賢君,而晚年立儲猶豫,其時名臣如範鎮、包拯等,皆交章切諫,鬚髮為白。臣愚,信書太篤,妄思效法古人,實未嘗妄嗾臺臣共為此奏。”

    王掞不知道,康熙雖然已經當了60年皇帝,卻還想向天再借五百年,根本不願意把權利交出去,更不願意交給名聲被弟弟們徹底搞臭的胤礽。

    更可怕的是,王掞不知道,清朝的政治體制下,根本容不得直言敢諫!任何直言敢諫都是欺君之罪!

    康熙對這幫人大肆株連,王掞因年老讓兒子代替,康熙真的是睚眥必報!

    奏上,越五日,詔緩議罪,與諸御史俱赴西陲軍前效力。因掞年老,責其子奕清代往,為父贖罪。

    《雍正王朝》為了突出康熙和雍正的正面形象,把太子胤礽徹底抹黑。

    只能說,二月河的編故事水平,真不行!

    歷史遠比小說更精彩,不是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急性胰腺炎如何預防再次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