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鐵改餘移民文化
-
2 # zhakan
武器裝備的特點跟國情和軍事壓力有關。明朝初期天下未定,需要大口徑火炮攻城掠地。明朝中期,天下已安,僅有少許遊牧民族襲擾,大口徑火炮雖然威力更大,但受限於時代發展,大口徑火炮的威力也很有限,射程也短,無法進行遠距離機動作戰,不適合主動進攻外族。明朝後期,國庫空虛,災害連年,內亂頻頻,外敵環伺,後金強勢崛起,聯合蒙古屢屢侵犯遼東。明朝遼東總兵李成梁在遼東多年,戰功卓著,雖然有力的挫敗了蒙古的多次入侵,但始終沒有徹底消除外患,加上李成梁居功自傲、治軍不嚴、晚年更是驕奢大意,導致遼東軍備廢弛、軍紀渙散,更大的錯誤是坐視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建立後金而無動於衷。最終努爾哈赤以子報父仇之名大舉入侵遼東,遼東由於治理不善、軍備廢弛,已然危急。終於,明朝為了徹底解決後金發起了薩爾滸之戰。然而由於將帥失和、軍心渙散、軍備廢弛,明軍雖有數量優勢,卻猶如一盤散沙,被後金逐個擊破,最終奠定了後金在遼東的主導地位,而明朝則大敗虧輸,失去了戰略縱深,僅有山海關、錦州一線掌控在明朝手中。此時,唯有堅守這條防線才能護衛京師,一旦這條防線被後金突破,則京師難保。因此,袁崇煥臨危受命,添置了大量的紅衣大炮,以守為攻,挫敗了後金的猛烈進攻,努爾哈赤也在寧錦之戰中陣亡,後金的進攻第一次遭到重大挫折。此時明朝的邊境並沒有得到根本改善,後金的鐵騎猶如一把尖刀時刻抵住了明朝的咽喉。明朝已無力組建強大的騎兵對抗後金的強勢進攻,只能被動防守。這對本身就已經千瘡百孔的明朝而言,早已不堪重負,稍有差池,京師就會遭到後金的攻擊。由此可見,武器裝備的變化跟國情息息相關。治國如治病,防微杜漸才能國泰民安。一旦大病一場,則需要花費十倍以上的精力和金錢才能治癒,更有甚者國破家亡。
-
3 # 火器工坊
明軍的火器口徑越來越小這一現象,實際上發生於明初的永樂—宣德年間,原因倒不是說大明兵仗局的工匠偷工減料,而是當時明軍的主要敵人蒙古和越南士卒的甲冑範輕化,甚至無甲。面對這樣的敵人,輕小的火銃即可殺傷對方,這樣一來還可以節省成本,何樂而不為呢?
火器口徑的縮小主要表現在單兵火銃和大銃上,像明洪武年間的手銃,長度在43-55CM,口徑3-5CM,用的都是大號5-8錢重的彈丸,可以在五十米內輕鬆的擊穿蒙古的重型札甲,這種洪武手銃放在當時的世界上也是數一數二的重型火槍。但是到了永樂年間,蒙古人已經被打的迴歸了原始部落社會,低生產的情況下蒙古的戰士基本上都沒什麼鐵甲護體,尤其是大部分蒙古部族的勇士都沒有甲冑,只能多穿幾件衣服。因此,永樂後期的手銃的長度就縮減到27-37CM,口徑2-3CM,子彈2-3錢重,在五十米的距離依然可以擊穿蒙古人的皮衣。
至於後來的明代火炮口徑小,也是結合實際情況而定的。首先能威脅明帝國安危的蒙古、女真幾乎沒有什麼城市建築,最多女真有木寨城。對付這樣的防禦工事,小口徑的佛郎機炮、虎蹲炮和二將軍炮、滅虜炮就足夠對付了。即使在進攻平壤時,單憑大將軍炮的威力也是足夠了(大概類似9磅蛇炮)。因為敵人多野戰,所以明軍並不需要大口徑火炮,而是需要可是速射裝填的火炮,因此各種輕小型火炮就成了明軍數量最多的裝備。像最後明軍的最重火炮,也不過是18磅的艦載加農炮,但因為過於笨重,除了守城,沒人帶著它到處跑。因此後來明清作戰時,火炮多是步兵炮最大口徑的12磅和9磅加農炮。
回覆列表
懂一點軍事常識的朋友們,肯定都知道:火炮的口徑越大,威力就越大,射程越遠。因此在歷史上,各國曾經爭相發展大口徑重炮,例如德國和蘇聯的重炮。但是在明朝歷史上,一種非常奇怪的情況出現了,在明朝建立的前期,火炮的口徑並不算小。但是進入明朝統治的中後期,明朝火器的口徑出現了小型化的趨勢,大口徑火器的數量越來越少。那麼,明朝軍隊為何出現了這麼尷尬的情況呢?
一、明朝軍隊繼承了元朝軍隊的衣缽蒙古軍隊在不斷的擴張中,非常注意吸收各個地區的先進文明,例如回回炮等等。蒙古軍隊中夾雜了中亞、西亞、北亞等各地區的先進裝備,正是在這一時期,蒙古軍隊接觸到了火器。後來的元朝軍隊中,裝備了大量從東歐等地流入的火器。不過,元朝對中原地區的統治並沒有維持太久。100年左右的時間,元朝已經被明朝所取代。在很多方面,明朝並沒有恢復唐宋時期的氣象,而是沿用了元朝的一系列制度。在明朝建立的前期,明朝軍隊裝備了大量的火炮和回回炮,樣式和元朝時期的武器非常類似。在明朝統治的前期,明朝軍隊以大口徑火炮為主。因為北方的蒙古勢力還在不斷的反撲,而且規模比較大,動輒就是10萬人以上的大戰。在這樣的情況下,明朝軍隊需要裝備大口徑火器,因為大口徑火器的殺傷力比較大。
與此同時,這也是為了攻城的便利。在明朝統治的初期,四川、雲南等地還存在著割據政權,平定這些割據政權牽扯到了城市攻防戰。在這一階段,明朝軍隊不僅裝備了大口徑火器,甚至還沿用了蒙古時期的回回炮。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裝備最適合自己的武器,這是軍隊發展的必要條件。到了明朝統治的中期,明朝軍隊裝備的大口徑火器明顯減少,古老的回回炮更是沒有蹤影。因為全國各地已經平定,在明朝不間斷的打擊下,敗退北方的蒙古勢力損失很大。再加上蒙古集團內部的混亂,蒙古勢力已經無力大規模反撲,開始以小規模的襲擾為主。明朝軍隊開始轉入了機動作戰的模式,裝備的火器開始出現小型化的趨勢。
二、無論是蒙古騎兵還是日本倭寇,機動性都很強進入明朝統治的中期,蒙古勢力雖然仍舊時常南下,但以成百上千的小規模襲擾為主,超過1萬人的戰役已經屬於大戰役了。原來的那些火器威力比較大,但是重量也居高不下,非常不利於機動作戰,只能用於攻城或者防禦。在16世紀初期,西方軍隊使用的佛郎機傳入了明朝。明朝軍方對佛郎機的效能讚不絕口,因為佛朗機的效能穩定,而且大小正合適,滿足了明朝軍隊小規模作戰和機動作戰的要求。明朝開始大面積仿製佛郎機,到了明朝的後期,明朝軍隊對佛郎機的依賴性很大。除了佛郎機,明朝軍隊還裝備了其他與佛郎機類似的火器。這些火器便於操作,甚至能夠在戰馬上使用,起到了機動作戰的作用。除了對付北方的蒙古騎兵,與日本倭寇作戰的過程中,也呈現了類似的局面。
在電影《蕩寇風雲》中,戚繼光的部隊使用了非常便於攜帶的虎蹲炮。虎蹲炮就是一種輕型火炮,地位類似於現在的迫擊炮。至於三眼銃,請大家聯想現在的火箭筒。明朝軍隊之所以裝備這些輕型火器也是自己的考慮,在明朝統治的中後期,日本倭寇開始不斷的侵擾東南地區。這些倭寇並沒有什麼防護能力,但機動性很強,經常在東南地區流竄,搞得明朝軍隊疲於應付。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戚繼光的軍隊裝備了大量的輕型火器。明朝軍隊的火器發展呈現了口徑越來越小、越來越輕量化的模式,但是在明朝末期,應對後金軍隊的過程中,明朝軍隊的這套辦法失效了。
三、明朝和清朝都非常看重紅衣大炮後金政權建立之後,明朝與後金展開了反覆鏖戰。起初,明朝軍隊與後金軍隊進行了大量的野戰,明朝軍隊敗多勝少。後金軍隊瞭解明朝軍隊的火器眾多,但是射程有限。後金軍隊派遣少量部隊,不斷的在明朝軍隊周圍迂迴,進一步消耗明朝軍隊的彈藥。待彈藥消耗殆盡之後,後金軍隊利用騎兵的優勢衝散了明朝軍隊的陣型。由於屢戰屢敗,明朝開始調整自己的防禦戰術,不再與後金軍隊進行野戰,而是儘可能的利用城池的優勢。在這樣的情況下,明朝軍隊開始重新裝備大口徑火器,也就是“守堅城,用大炮”的戰術。其實,這套戰術成功的阻擊了後金軍隊,甚至擊傷了後金大汗努爾哈赤。但在登州之變以後,後金軍隊也開始擁有紅衣大炮等火器,明朝的城市防禦優勢不復存在。隨後建立的清朝開始仿製紅衣大炮,火力上甚至超過了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