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泡麵Sir

    梁實秋先生是中國著名的現當代散文家、學者、文學批評家、翻譯家,國內第一個研究莎士比亞的權威,曾與魯迅等左翼作家筆戰不斷。一生給中國文壇留下了兩千多萬字的著作,其散文集創造了中國現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紀錄。代表作《雅舍談吃》、《莎士比亞全集》(譯作)等。

    梁實秋說到北平烤鴨,“除了專門賣鴨的餐館如全聚德之外,是由便宜坊(即醬肘子鋪)發售的。在館子裡亦可吃烤鴨,例如在福全館宴客,就可以叫右邊鄰近的一家便宜坊送了過來。自從宜外的老便宜坊關張以後,要以東城的金魚衚衕口的寶華春為後起之秀。在家裡打一個電話,寶華春就會派一個小利巴,用保溫的鉛鐵桶送來一隻才出爐的燒鴨,油淋淋的,燙手熱的。附帶著他還管代蒸荷葉餅蔥醬之類。他在席旁小桌上當眾片鴨,手藝不錯,講究片得薄,每一片有皮有油有肉,隨後一盤瘦肉,最後是鴨頭鴨尖,大功告成。主人高興,賞錢兩吊,小利巴歡天喜地稱謝而去。”

    他喜歡糖葫蘆,“信遠齋也賣蜜餞、冰糧子兒、糖葫蘆。以糖葫蘆為最出色。正宗是冰糖葫蘆,薄薄一層糖,透明雪亮。材料種類甚多,諸如海棠、山藥、山藥豆、杏幹、葡萄、桔子、荸薺、核桃,但是以山裡紅為正宗。山裡紅,即山楂,北地盛產,味酸,裹糖則極可口。”

    他認為“館子裡賣的餛飩,以致美齋的為最出名。好多年前,《同治都門紀略》就有讚美致美齋的餛飩的打油詩:包得餛飩味勝常,餡融春韭嚼來香,湯清潤吻休嫌淡,咽來方知滋味長。可是我最激賞的是致美齋的煎餛飩,每個餛飩都包得非常俏式,薄薄的皮子挺拔舒翹,像是天主教修女的白布帽子。入油鍋慢火生炸,炸黃之後再上小型蒸屜猛蒸片刻,立即帶屜上桌。餛飩皮軟而微韌,有異趣。

    在《饞》裡,梁實秋寫到:“人之最饞的時候是在想吃一樣東西而又不可得得那一段期間。我曾痴想北平羊頭肉的風味,想了七八年;勝利還鄉之後,一個冬夜,聽得深巷賣羊頭肉小販的吆喝聲,立即從被窩裡爬出來,把小販喚進門洞,我坐在懶椅上看著他於暗淡的油燈照明之下,抽出一把雪亮的薄刀,橫著刀刃片羊臉子,片得飛薄,然後取出一隻蒙著紗布等羊角,灑上一些焦鹽。我託著一盤羊頭肉,重複鑽進被窩,在枕上一片一片的羊頭肉放進嘴裡,不知不覺的進入了睡鄉,十分滿足的解了饞癮。”

    梁實秋為我們描述了這樣一幅北京四季美食圖景:“開春吃春餅,隨後黃花魚上市,緊接著大頭魚也來了。恰巧這時候後院花椒樹發芽,正好掐下來烹魚。

    魚季過後,青蛤當令。紫藤花開,吃藤羅餅,玫瑰花開,吃玫瑰餅;還有棗泥大花糕。到了夏季,緊接著是菱角、蓮蓬、藕、豌豆糕、驢打滾、愛窩窩,一起出現。席上常見水晶肘,坊間唱賣燒羊肉,這時候嫩黃瓜,新蒜頭應時而至。秋風一起,先聞到糖炒栗子的氣味,然後就是炮烤涮羊肉,還有七尖八團的大螃蟹。過年前後,食物的豐盛就更不必細說了。

    梁實秋最後總結道,北平的生活就是“一年四季的饞,週而復始的吃。”這簡直是吃貨的理想吧!

    “饞非罪,反而是胃口好、健康的現象,比食而不知其味要好得多。”

    最後,以梁實秋的這句名言作為結尾,和各位吃貨們共勉。

  • 2 # 蔥油餅不帶蔥

    《我愛這世間的味道》是梁實秋先生談吃的散文名篇精選。梁實秋先生博古通今,學貫中西,談的是美食,信手拈來,講的卻是故鄉情、古今中外的美食文化和四方人文風情。

    他不僅喜歡吃美食,而且對各種美食還頗有研究,書中詳細描述了各類美食的特點,記載了它們的做法、起源,對當時有名的酒莊茶樓的歷史和經營特色也多有描述,讓人既瞭解各種美食的特色,又漲了相關的美食文化知識。

    梁實秋先生透過講述美食,回憶過去品味美食的經歷,對母親深深的愛,對故鄉濃濃的眷戀之情,對生活的熱愛也展露無疑。

    01 媽媽的菜最是難忘

    香港美食家蔡瀾曾說過:吃,是一種很個人化的行為。什麼東西最好吃?媽媽的菜最好吃。這是肯定的。你從小吃過什麼?這個印象就深深地烙在你腦裡,永遠是最好的,也永遠是找不回來的。

    對於這句話,我深以為然。小時候,家裡經濟十分拮据,媽媽總是想方設法用簡單的食材做些美味的食物,以滿足我們小小的慾望。記憶中,她曾用大蒜的根鬚裹上面粉,在油鍋裡炸了給我們吃,那種酥香的美味至今令我難忘。

    長大後,我一直對那種美味念念不忘,拿來又央求媽媽做過一次給我吃,卻再也體會不到兒時嘗過的那種美味的感覺了。心中的美味與童年的快樂生活印跡一樣,隨著歲月的流逝,徒留美好的回憶。

    這份遺憾,與梁實秋先生比起來,其實也算不得什麼。梁實秋先生的母親是烹調高手,然而並不經常下廚,通常只有父親親自買回魚鮮,特煩母親做,她才會下廚。

    在梁實秋十四歲進了清華後,每星期只能回家一次,在家只能吃一頓午飯,母親憐愛他,總是親自下廚,特地備一道他喜歡的一大盤肉絲韭黃加冬筍木耳絲,臨起鍋加一大勺花雕酒。

    令梁實秋先生難忘的,還有母親做的核桃酪,熬的粥,……這些美食裡蘊含著母親對孩子深深的愛,梁實秋先生也深愛著母親,思念著母親,“菜的香,母的愛,現在回憶起來不禁涎欲滴而淚欲垂!”

    02 忘不了家鄉的味道

    《烤羊肉》這篇散文裡面,作者講述他的同學張心一在他家做客的一次經歷。張心一是甘肅人,極好蔥蒜,偏偏他的夫人是江蘇人,家中禁食蔥蒜。有一次路過青島,應邀到作者家中作客,僅只要求大蔥一盤,別無他求。

    梁實秋先生滿足了他的願望,特備大蔥一盤,家常餅數張。張心一用大蔥捲餅,頃刻吃完,對其它的美味佳餚竟視而不見,並說這是數年來第一次如意的飽餐!梁實秋先生在寫下這段文字的時候,應該也是與張心一有著同樣的思鄉之情吧!

    我也有過與張心一相同的體驗,很能理解他的感受。多年以前,我曾陪母親到山東去看望親戚,在那裡小住了10天。剛去的時候一切都覺得新奇,本想多呆些時日,但那裡的飲食我很不習慣,沒過三天我就開始想家鄉的美食,尤其是武漢的熱乾麵。

    呆了五六天我就開始鬧著要回家,親戚極力挽留,我又勉強呆了兩三天,然後便和媽媽迫不及待的踏上了回漢的火車。一下火車,正好是早上,我趕緊拉著媽媽跑到車站外面的早點攤上,買了一大晚熱乾麵,呼啦啦一口氣吃完,才覺得解了饞。

    家鄉的美食如同那風箏上的線,牽扯著遊子的思鄉之心,走到哪裡也忘不了故鄉的味道。

    蔡瀾說:有時,我們吃的不是食物,是一種習慣,也是一種鄉愁。一個人懂不懂得吃,也是天生的。

    03 愛美食的人熱愛生活

    愛吃的人,一般都熱愛生活。會吃的人,通常也會做美食,梁實秋先生就是一個這樣的吃貨,既喜歡品嚐美食,也願意親自動手去嘗試製作美食,探究與美食相關的一切事情,體驗生活的樂趣。

    他對故鄉的美食如數家珍,寶華春的燒鴨,玉華臺的水晶蝦餅和湯包,厚德福的鐵鍋蛋和瓦塊魚,信遠齋的酸梅湯和糖葫蘆,致美齋的鍋燒雞和煎餛飩,東興樓的芙蓉雞片和烏魚錢……

    在國外,只要有機會,他便會參觀、探訪當地的美食生產基地。如在美國參觀著名的康乃馨牛奶公司、聖米舍爾酒廠等。

    他從國外留學回來,看到錯過家裡的飯點,便將行李寄存車站,到致美齋去品嚐自己心心念唸的爆肚兒。且看他,一口氣點了三個爆肚兒,鹽爆油爆湯爆,吃得他神清氣爽,隔五十餘年猶不能忘。

    他在書裡寫到,“人之最饞的時候是在想吃一樣東西而又不可得的那一段時間”,“一年四季的饞,週而復始的吃”,即使隔著時空的距離,仍是精準地道出了天下所有吃貨的心聲。

    無疑,梁實秋先生是位天生的美食家,他熱愛生活,懂得欣賞美食,也愛好鑽研美食,抱持著不偏不倚的態度去接納,品味箇中滋味,用心感悟享受美食帶來的百味人生。

    我們也別對自己太苛刻,好好享受美食,享受充實的人生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1-3歲孩子的物權敏感期如何順利度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