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七擒七縱”解釋為三國時,諸葛亮出兵南方,將當地酋長孟獲捉住七次,放了七次,使他真正服輸,不再為敵。比喻運用策略,使對方心服。
8
回覆列表
  • 1 # 劉文居正

    七擒七縱後降服孟獲,倒是一種持久而有耐心的攻心之戰術,是比誰的計謀高明,關建諸葛亮瞭解了孟獲性格,和實力的把握,放過孟獲七回,讓孟獲心服口服的歸順來達到諸葛亮滿意,擒與縱看似矛盾,實際是因果關係,縱是手段,擒才的目的。放棄換來有效的收穫,二者相輔相成,縱,用的好便可轉化為擒。這也是諸葛亮的高明之處。

  • 2 # 鐵馬冰河wu

    諸葛亮“七擒孟獲”是為了實施他早在隆中時就制定的“西和諸戎,南撫夷越”的政策。自古治國“攘外必先安內”,諸葛亮也不例外,因此他親率蜀軍征討孟獲並“七擒七縱”,只是一種攻心、感化之策,算不得勞民傷財。他當蜀相期間,先派馬忠、張嶷等率兵討伐過汶山叛酋,由於二將正確執行了諸葛亮制定的“和撫”之策,很快就顯出實效,達到了“西和諸戎”的戰略目標。但對南中(指今天的雲南、貴州、四川西南部的廣大地區)夷的討伐、和撫卻沒那麼順利,而是遇到了大麻煩。

    諸葛亮“七擒孟獲”的故事就發生在他親率大軍討伐、招撫南中期間,其目的是延續前代對西南邊疆的管理,拓展西蜀的戰略生存空間,穩定國內局勢。因此,南征勢在必行。諸葛亮要完成統一北伐曹魏,必須安定國內,因而一定要平定南中少數民族屢屢發起的叛亂;同時,國力有限的蜀漢要征討強大的曹魏,也必須要從南中取得更多人力、物力、財力上的支援。所以,劉備死後,諸葛亮修補了和東吳的盟友關係,加上魏主曹丕大舉興兵攻擊東吳,蜀漢已無北顧之憂。公元225年,諸葛亮認為機不可失,於是上表後主劉禪,決計南征。

    孟獲是南中地區很有影響的少數民族首領,史書上說他“夷、漢所服 ”,諸葛亮摸清楚這些情況後,便以強大的軍力作後盾,並展開“攻心”、“懷柔”等心理戰,以使桀驁不馴的孟獲真心降服。

    關於蜀國南征大軍和孟獲部落兵的戰鬥,《華陽國志·南中志》有詳細記載:“夏五月,亮渡瀘,進徵益州。生虜孟獲,置軍中,問曰‘我軍如何’?獲對曰‘恨不相知,公易勝耳 ’。亮以方務在北,而南公好叛亂,宜窮其詐,乃赦獲使還,合軍更戰。凡七虜七赦,獲等心服,夷漢亦是反善。亮復問獲,獲對曰‘明公天威也,邊民長不為惡矣’”。

    這是對“諸葛亮七擒孟獲”事蹟的最早文字記載了。諸葛亮“七擒孟獲”之事經《華陽國志》記述後,成書於東晉的《漢晉春秋》以及北宋司馬光編纂的《資治通鑑》都沿襲這個說法。因為這三部歷史文獻可信度高,雖有少數學者質疑此事並提出異議,但都拿不出有效證據,因此直到今天絕大多數研究三國史的學者都對此事持肯定態度。

    古人說:攻心為上,攻城為下。諸葛亮為征服南中各少數民族之心,在對孟獲保持軍事打擊的同時,也對之展開了強大的心理攻勢,以使他輸的心服口服。

    孟獲性格頑梗,強悍詭譎,只有讓他嚐到屢戰屢敗,技窮道絕的苦澀滋味,使其既懾於蜀漢的兵威,又為諸葛丞相恩威並施的強大攻心術所深深折服,他才會五體投地並真心實意的歸降蜀漢,並立誓永不復叛。孟獲投降後,做了掌握一定實權的蜀漢命官,果然終其一生,再無反叛。

    公元225年秋,經過3、4個月的艱苦征戰,諸葛亮和李恢、馬忠所率的三路大軍會師於滇池(雲南晉寧),結束了南中平叛的戰事。沒了後顧之憂,諸葛亮終於可以放心的空國而出,全力進行北伐曹魏的大規模軍事行動了。

    【寫作辛苦 剽竊必究】【插圖源於網路】

  • 3 # 歷史裡的那些事

    答:不是勞民傷財,而是從戰略全域性考慮的長治久安之策。

    一、時代背景

    公元221年,劉備出兵荊州,第二年兵敗夷陵,223年含恨而死。此時的孫吳為求自保,無奈屈服,藩屬於曹魏。蜀漢東有孫吳,北有曹魏,南中地區又叛亂不斷,群狼環伺,處境十分危險。

    公元223年,諸葛亮派鄧芝到東吳遊說。孫權被“唇亡齒寒”的道理說服,決定割斷與曹魏的藩屬關係,與蜀漢抱團取暖,達成“吳蜀聯盟”。公元229年,正當諸葛亮騰出手來,欲收復南中的時候,孫吳政權又發生了變化,孫權自立為帝了。這個訊息讓諸葛亮傷透了腦筋。如果不承認孫權稱帝,則吳蜀聯盟破裂,曹魏一旦南下,蜀漢危矣。如果承認孫權稱帝,挑戰的則是蜀漢政權的漢室“正統”性。

    諸葛亮作為一個優秀的政治家,面對現實的“生存”問題和麵子上的“正統”問題,決定選擇前者。於是,吳蜀再次歃盟,勠力同心,共討魏賊。諸葛亮無疑是英明的,既穩定了孫吳,也讓曹魏不敢輕易南下,這才有了足夠的時間去收復和治理蜀漢南中地區。自劉備223年死後,其實諸葛亮無時不在為出兵南中做準備,他深知只有解決了邊境危機後,才能從容兵發南中。只有這個大後方穩固了,蜀漢北擊曹魏才能沒有後顧之憂,興復漢室才有希望。所以說,兵發南中是諸葛亮興復漢室的一個重要戰略步驟,而七擒孟獲也只是其中的一個戰術手段,絕不是什麼勞民傷財。

    二、南中問題

    南中地區的叛亂是令蜀漢頭痛多年的問題。三國時候的雲貴和四川西南部都隸屬於蜀漢,統稱南中,主要包括南中四郡。南中地區地廣人稀,山高林密,民族眾多。東漢末年,對南中地區的民眾搜刮無度,導致人們反抗不斷。而一些地方豪強也趁機叛亂,攻城略地,企圖割據一方。劉備在世時,南中地區還算穩定,但是在他夷陵戰敗,憂憤去世後,南中四郡中的牂柯郡太守朱褒、越嶲郡太守叟王高定、益州郡豪強雍闓和少數民族首領孟獲又起兵叛亂。

    這三郡實力最強的是高定,所以諸葛亮親率大軍西路出擊,一舉擊潰。實力最弱的朱褒被馬忠的東路軍一戰而敗。而兵強馬壯的雍闓卻因為叛軍起了內訌,被高定部將殺死,所屬兵士被孟獲收編。諸葛亮聽說孟獲在各部落中威望較高,如果收服了他,益州郡的小部落頭領肯定不戰而勝。於是採納了馬謖的建議“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決定不傷害孟獲性命,而已收服其心為上。

    三、七擒孟獲

    少數民族向來以兇悍著稱,想要收服他們也是要費些周折的。但是,這些雜牌軍在訓練有素的正規軍面前,一觸即潰,諸葛亮大軍很快將孟獲擒住。讓孟獲想不到的是,諸葛亮雖然擒住了他,卻並沒有傷害他的意思,史書記載,諸葛亮七擒孟獲,最後孟獲輸的心服口服,諸葛亮還要放他,他卻再也不肯回去了。

    第一次:自己不小心,中了你的計,不服。第二次:副將反水,沒展示出自己的實力,不服。第三次:弟弟孟優喝酒誤事,不是我的事,不服。第四次:又中計了,還不服。第五次:內賊陷害,仍不服。第六次:沒說出理由來。心服口不服。第七次:公,天威也,南人不復反矣。心服口服。

    四、治理南中

    其實在諸葛亮心中,平定叛亂絕不是依靠武力征服這麼簡單。對於南中,諸葛亮有著一個更為長遠的打算。由於他深得民心,得到了少數民族民眾的大力支援,僅用半年就平定了南中叛亂。收服孟獲後,南中的其他大小部族紛紛歸附,並和諸葛亮盟誓,生生世世鎮守邊關,永不叛亂。結束叛亂只是平定南中的第一步,諸葛亮接下來要做的是真正平定南中的計劃。

    當時的南中,糧食產量非常低,民眾靠天吃飯。諸葛亮派出了官員來到南中,帶來了最先進的農耕技術,教給他們如何耕種,如何選育種子,如何管理田地。教會了他們蓋房子,使用農具,使用耕牛,種植水稻,植桑養蠶,紡紗織布,改變了這裡千百年來的刀耕火種的原始生產方式。據傳,諸葛亮就是在那時,在普洱地區大規模推廣茶葉種植,最佳化製茶工藝,才有了後來聞名天下的普洱茶。為了紀念諸葛亮的功績,這個地區的人們還把他奉為“茶祖”。

    還是在隆中對的時侯,諸葛亮就提出了他治理南中的方針“西和諸戎,南撫夷越”。既然是撫慰南中,那麼治理的原則就是服其心而不滅其類。七擒孟獲就是“服其心”,讓這裡的人們過上真正穩定文明的生活,讓其繁衍生息不斷就是“不滅其類”。這才是諸葛亮心中對南中真正的平定,怎能管中窺豹般地以“勞民傷財”論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班主任假期補課違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