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費玉山
-
2 # 萌之帆
難得遇到一個槓精界的戰鬥機,在這裡我就幫“您”解答一番。
首先呢我想問“您”一個問題,是先有的“筆”這個字呢還是先有的鋼筆、圓珠筆和水彩筆呢?
雖然“您”是槓精,但是無論如何抬槓,先有的“筆”這個字還是毫無疑問的,最早在甲骨文的時候都有“筆”字了,那個時候寫作“聿”,後來演化成了“筆”,可以說這個字的已經流傳了幾千年,它所代表的含義也已經早已不是單單的指代毛筆,只要是承擔著與其相同或者相似的書寫或者繪圖工具都可以稱作是筆,這也體現了文化的包容性與廣泛性。
而圓珠筆等新式的書寫工具自傳入中國以來也有了非常迅猛的發展,甚至成為了主流的書寫工具,這一點是無可辯駁的。但是,就因為這些新工具的出現難道說就要再重新得去造一個全新的“筆”字,然後再讓華人去認知,去接受嗎?這種想法就是文化的倒流,喜歡抬槓本沒有錯,網路時代大家都可以暢所欲言但是提出這麼低階得問題就顯然有些譁眾取寵了。
舉一個例子來說,“您”以前有一個精緻的菸斗,抽著烤制的上好得菸絲感覺舒爽無比,後來有機會抽到了菸捲,感覺菸捲比旱菸要高階,索性就不再抽旱菸,然後“您”不但喜歡菸捲,還想著給它起一個全新的字來取代原來的“煙”字,以彰顯它的高大上和與眾不同。但是一起的一切只不過是“您”的一廂情願和自我幻想罷了。
對於您的行為總結成四個字,那便是:崇洋媚外。毛筆如今雖然淡出了我們日常使用的範疇,但是它在書法領域依然保持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筆作為一個工具來說是我們每個人都要使用到的,而這個字能流傳至今就證明它定是好的和無可替代的,所以為了一個同類別的新事物而要將老事物滅殺掉,“您”這種想法和欺師滅祖又有什麼區別。
槓精朋友,請敬畏傳統文化,因為他是我們的根。
-
3 # 布衣光頭強說文新解
你所說的是簡化字“筆”吧。
這個問題要牽扯到中國的文字改革史。中國的古老文字透過一代又一代的人努力,進行傳承下來不容易。目前學術界認為最早的成熟漢文字是甲骨文,這個已經達成共識。
甲骨文,是殷商時期刻在龜甲獸骨上的一種古老漢字,算來至少有三千多年了,他是中國的漢字之祖。中國的先民是透過直觀感覺認識世界的,所以中國字稱為“文字”。“文”,通“紋”,就是說客觀事物的紋理,就是把客觀事物的形態或者狀態描摹下來,作為符號,來表達這個事物。這就是象形文字的又來。
但是天下的事物是描摹不盡的,所以這個方法很有限。有些抽象的事物是無形的,根據現有的“文”兩個組合,或者三個組合,用來表達這個抽象的事物。於是就產生了“字”。
所以,我們的書面語言合起來稱為文字,這也是迄今為止世界上唯一的文字語言,也是最古老的語言。但是,這個文字的構成方法,他有六種,我們成為“六書”。在這六種方法裡有一種是象形(描摹事物形狀),有一種是形聲(表示讀音),剩下的四中都是根據語意組成的,所以中國的文字是表意文字。
表意文字有很強的生命力,所以我們傳承了三千多年。在這三千多年的傳承中,也是不斷改革的。因為“窮則變,變則通,通則達”,中國的文字的字形到了唐朝就基本定型。但人總是去繁就簡的。
所以漢字也不斷的從繁瑣到簡單在變化。到了民國時期,不斷地有學者提出文字改革,甚至更有激進的要廢除漢字,其中魯迅是代表。民國政府當時也同意了,準備做一次文字改革,有很多學者參與,根據六書造了一些簡化字,又根據草化符號楷化了一些簡化字,在根據恢復了些古體字,借用了一些古來的俗體字(古代民間的簡化字,官方不承認),總共大約有500多個簡化字。但當時遭到一些保守學派的知識分子的強力反對,認為這割斷了傳統。再加上當時的戰火不息,民國政府忙於應對,生靈塗炭,山河破碎,疲於奔命。匆匆宣佈終止,擱置。
建國後,當時的文盲率達到了80%,提高國民素質,普及教育迫在眉睫,文字改革有提上日程。195年6新中國政府第一次官方公佈了漢文字的簡化字型總表,以民國的那次為低本。史稱一簡。文革時期有公佈了一次文字簡化表,大多是建國後新造的。史稱二簡。但1986年政府宣佈二簡終止。
縱觀歷史,中國的漢文字改革一簡順應民心,成功了。二簡遭到了民間的極力反對,失敗了。為什麼呢?咱們對比一下兩次文字改革的社會環境就明白了:
一簡時中國的文盲率是80%,二簡時中國的文盲率是20%。在大家都識字的情況下,把漢字簡化順應民心。在大家都識字的情況下,把漢字改的“缺胳膊少腿”的,看起來不順眼,不舒服。當然要極力反對了。
以上就是中國漢字改革的大致情況。改革的目的就是為了簡便。但不能為了改革而改革。我們縱觀世界,文字改革有很多失敗的案例。南韓的文字改革就是一個反面典型。
當然了,難易是相對的,民間有句俗語說,會了不難,難了不會。中國的漢字和其他的文字不一樣,他是表意文字,剛開始很難,但你只要達到一定的識字量,瞭解基本的文字原理,他就很容易。
我們再來看看這個“筆”字,繁體寫作“筆”。他在甲骨文中寫作“聿”,讀作“YU”四聲,他是象形字,意思是一隻手拿筆寫字。後來,大約到了戰國秦朝時期,這個“聿”的小篆完全失去了“一隻手拿筆寫字”的形象,他的象形意義喪失了,所以加了個“竹”字頭,讀作“BI”,三聲。
這就是“筆”字的繁體由來。咱再看看簡化字的“筆”字,這個字是二簡時的簡化字,根據六書的原理,“竹”下頭加“毛”,表達了書寫工具“筆”的構造原理。這就是漢字的表意功能。他比繁體筆畫更簡潔。
為什麼這個簡化字是“竹”加“毛”呢?在上文中我說了,一簡的發起是民國時期,那個時候毛筆還是我們的主要書寫工具,況且已經流傳幾千年了。鋼筆的普及,至少要到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到八十年代。圓珠筆,鉛筆的普及則更晚。
所以,鋼筆雖然清末傳入中國,但至少要到上世紀七十年代中後期才普及,原先只是奢侈品。也就是說一簡時鋼筆尚未普及。
那現在有了鋼筆,鉛筆,圓珠筆,粉筆等,為啥“筆”字還是“竹”加“毛”呢?毛筆早已退出使用領域了,遠離我們的生活了?
說到這裡,咱們再扯遠點,這要歸到咱們的先民智慧。古老的《易經》告訴我們,“權變不離經”,通俗點說就是“有所變有所不變”。“變”在外形式,“不變”,內在法則,或者說本質,古人叫“道”。
“筆”的本質是什麼?是“書寫工具”。從古到今,無論這個“筆”字怎麼變,必須要告訴人們這是“書寫工具”。所以,這個“筆”字無論是甲骨文也好,金文也罷,大篆小篆,繁體簡化,都必須反應“書寫工具”這一本質意義。在本質意義的基礎上,這個“竹”加“毛”是最簡潔的,至少目前是這樣。
由於漢字是表意文字,他有著字母語言沒有的優勢。特別是在日新月異的當今社會。在面臨著數不清的新生事物面前,我們沒必要重新創造個新的漢字。因為我們的漢語是單音節語言,每個音節對應一個漢字,毫不相干的兩個漢字可以任意組合,創造一個新的詞語。這用起來非常方便。
比如,“車”,火車這個新事物造出來了,根據動力原料,我們把“車”和“火”組成“火車”一詞。完全沒必要再重新造個字來表達火車這個新事物。同理向推,鋼筆,鉛筆,圓珠筆,完全沒必要重新造字,根據新生事物的構造原理或者使用功能等,用原有的漢字重新組個詞語就行。
這就是“筆”這個字在毛筆退出生活的今天仍然是“竹”加“毛”,沒有簡化的原因。
一句話:沒那個必要!
回覆列表
古老文明當繼承,
千年習俗刻心中。
與時俱進學科技,
事事不能盡西風。